“哗啦……”一条长达9米、宽近40厘米的画卷铺陈开来,拖到锃亮的瓷砖上。“这不是塘栖古镇么!”来余杭区市民之家三楼办事的市民、附近的工作人员经过后,都认出了图中描绘的景象。
《塘栖揽胜图》,再现塘栖旧貌,见过的人忍不住称它为塘栖版《清明上河图》。它的每一笔,都是用普通的扁头钢笔绘出来的。它的作者,可能是全杭州最会用钢笔画画的人。
(把手机横过来看↓↓↓)
作画的人叫闻森泉,58岁,并不是专业画家,他是余杭区福利中心的普通工作人员。他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的绘画训练,全靠自学。
“小学时就很喜欢画画,班里出黑板报都是我。”1979年底,20岁的闻森泉当兵入伍,去了安徽。在部队里,空闲下来,他就用钢笔把平时训练的场景画下来,寄到《人民武警报》等报刊投稿,很多作品都刊登了。
他至今保存着当时的剪报,上面画着戎装士兵在练习拳脚、开坦克、读书看报,画面风格与小时候看的武侠小说里配图十分相似。闻森泉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些生活速写现在看起来很幼稚的。”
部队里的连长、中队长发现他会画画,经常鼓励他多画多投稿。训练的休息时间,他几乎都泡在书画室里。因为钢笔带着方便,随时都可以作画,他开始专用钢笔绘画,不管画得好不好,“对我来说,画画就跟喝白开水一样了。”
1986年,回到老家余杭,闻森泉对塘栖的古镇水韵深深眷恋。
他说,对塘栖有一种怀想,如果能把这些鲜活的记忆画出来,那就太好了。
“当我走在广济桥上,看到那运河、人家、小桥,就会勾起我的儿时记忆。”回到余杭后,闻森泉常常会去塘栖溜达,有些地方甚至每天都会去看看。
他对古建筑从小就有着痴迷:“小时候,我家隔壁有个大宅院。”那是一幢三进式的徽派建筑,有前厅、中堂、后厅,左右两边有厢房,中间有天井,还有一个一亩大的菜园。
“它对那时的我有种说不出的吸引力,所以经常趁着父母下地干活的工夫,我就溜进去玩,看燕子筑窝,捉迷藏,蛮有意思。”
因此,在闻森泉的笔下,塘栖是古朴的。广济桥下还通着船,一艘连着一艘,栓在一起,像一条长龙,“这是我们以前早晨经常能看到的景象。”
船前撑开的水波由钢笔粗细、疏密来表现远近的视觉感受,要画十几遍才能达到如此的效果。整幅作品是一部分接着一部分,每一部分完成后,再拼接起来,花费500小时,记不清画坏了几支钢笔。
“你要上班,那什么时候画呢?”“中午别人都休息,我从来不休息,就在单位一个画室里画。”一座民居、一艘船、几棵树,再点缀几个人物,精细的笔触下,从无到有,到铺满画卷的细腻,不得不感叹他的耐心和功力。
塘栖运河两岸延绵六七公里的景致已入画。本来远处没有高楼大厦,后来一位前辈看了他的画作,建议添上,他就把现代化的城市融在远景中,若隐若现。
对自己的这幅作品,闻森泉有一点遗憾:船似乎画得大了点,透视关系不那么协调。但钢笔画就是如此,下了一笔,涂改不了,只能再画几笔扭转。
以后,这幅画还会不会继续变“长”?心里是想的,不过到底成不成,现在答应了都太早。老闻现在心里最大的自豪,可不是一幅画,而是自己的女儿,因为她是一位自由漫画师。“她一直在画,故事画得差不多了,可能很快会发表。”
女儿和他一样,业余学画,全凭兴趣爱好投身其中,把想要表达的内容画出来,或许就是父女俩人生中特别快乐的一件事。
我们寻找那些热爱生活、喜爱分享的老人。我们在“酷爸酷妈”栏目中与大家分享这些酷爸酷妈的生活技能、人生经验。
每位成功入选的“酷爸酷妈”,我们都会送出一份奖品。每个季度,我们还从“酷爸酷妈”中再评选出一位“健康之星”,给予更大的奖励。“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有积极的生活态度、阳光从容的精神风貌和出类拔萃的专长。
欢迎拨打杭报热线85109999,或者关注“老爸老妈上课了”微信公众号留言,向我们自荐或者推荐“酷爸酷妈”。
杭州日报记者 史洁/文 张之冰 杨子健/摄 通讯员 俞犁鲲
视频记者 杨子健 实习生 廉笑尘
编辑 徐滋
杭州日报全媒体中心 诚意出品
24小时新闻热线0571-8510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