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每日读报
方寸之间,洞悉天下!全球24小时热点新闻早知道!界面JMedia联盟成员,专注于人工精选价值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评论  ·  《哪吒2》隐喻引热议:简单纯粹的快乐最珍贵 ... ·  14 小时前  
CHINADAILY  ·  Top News丨Monitoring ... ·  昨天  
CHINADAILY  ·  Life丨Putting the ... ·  2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年轻人正在过一种“很新的年” | 睡前聊一会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每日读报

高中学霸刺死班主任,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每日读报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11-16 05:49

正文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谈心社 (ID:txs163)


“他成绩很好,是班级第一名。”


罗某这个同学眼里的尖子生,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在与鲍老师一言不合后,拿起随身带着的弹簧跳刀,刺死了他。




这是2017年11月12日发生在湖南省益阳市浣江三中的真实事件。


罗某因为不想写视频感悟,被叫到老师办公室。交谈未果后,鲍老师有些生气,说:“不写就转班”,可这句话偏偏激怒了罗某。


当着鲍老师女儿的面,他杀死了自己的老师。


微博网友评论截图:鲍老师是一位好老师


一边是成绩优异,颇受老师喜爱的学霸,一边是认真敬业,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看似最和睦的关系,却发生了揪心的惨剧。


为老师深深痛惜的同时,这样的结果也不禁惹人发问:


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吗?


不,杀死老师的,不是学生,是畜生。


我们总是把惹事生非的标签贴在学渣身上,信奉着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听话乖巧,然而回顾这些年的校园案件,其中不乏是“学霸”作案。


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因对生活琐事不满,向室友的饮水机中投毒。林森浩说:“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做了一件愚蠢的事。”


他掌握了满腹的医学知识,却没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善良的心地。

2004年,云南大学大学生马加爵在杀死4名同学后藏尸宿舍,而其中2名同学仅仅是因为“恰好在那时间来找人”而丧命。


马加爵在监狱里的《忏悔书》中写道:“我的母校是云南省名气最高、实力最强的高校,就业前景是很好的,很多报纸上渲染的就业压力我是没有感受到的。”


而从小到大,因为成绩好受惯了优待的他,也没有想到会“因为一次打牌吵架,走上这样的路。”


本是令人艳羡的天之骄子,手握未来竞争的强有力筹码,却成为了人人唾弃的社会渣滓。


我们都振振有词着:成绩不代表一切。


可我们却身体力行地告诉着孩子们:成绩就是一切。


于是,“学习好就可以为所欲为”的好学生思维,在孩子们心里偷偷发芽。




自古以来,我们就吹捧唯分数论



元曲《琵琶记》有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一场科举便是两种命运,考上了光宗耀祖,落败了则脸面扫地,终生耕锄于荒原。


近千年过去,封建专制早已土崩瓦解,可“科举至上”的烙印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的成绩优异与否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


种唯恐自己成为失败父母的焦虑感,也带给了孩子对于失败的恐惧。


我们的生命被一个又一个考试划上刻度线,割出分岔口。


所有人都在说:“你考不上大学就完了。”


什么都可以被原谅,但是学习不好,就是最大的罪过。


打开社交平台,朋友圈里刷的是:十种学习方法,成就优秀的孩子!


老师、家长,念叨的是一分压死一万人,10分之差就是不同档次的人生。


成绩好=优秀,学习努力=孝顺乖巧,是否这样的等式,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扎根?


“好孩子”的标准在大浪淘沙后只留下孤零零三个字:好成绩。


“别人家的孩子”的善良天真我们选择视而不见,却抓着“别人家孩子”的考试成绩追问艳羡。


我们本该教孩子真善美,众生平等,互相尊重的普世价值观,却一股脑钻进了分数的狭小洞口里,把孩子的心也压小了。



为了孩子的高考,生灵涂炭算什么?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是一切,世间万物都得为此开路。


诸如此类,还有高考途中打骂司机、警察的,因为影响高三学生休息和邻居大打出手的,在考试面前,家长们仿佛变得面目可憎。


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无疑是病态的。



美国曾有研究表明,外在的奖励会破坏内在的动机。


在一项有代表性的研究中,人们为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给予奖励。经过一段时间后,奖励将被撤销。当奖励被撤销后,孩子们也随之停止了以前做的事情。


我们的目的变成得到家长、社会给我们的那一点甜头,而不是自己独立完成后的成就与欣喜。


这就好比小时候,妈妈说你数学考了第一名,我就带你去游乐场;长大后,父母说你考上了大学,我们就再也不管你了。


成绩带来的奖励堆砌起孩子的童年,我们努力学习的最终目的,竟然是不再学习。


很多时候,那些自以为激励孩子的最佳法宝,其实也在悄然破坏着孩子对世界的认知。




我们的教育正在纵容高智商的恶魔



学习好就可以为所欲为?


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浸泡在蜜糖罐里长大。当惯了他人口中的“别人家孩子”,难免不自恃清高,看谁都愚蠢。


家长的苦口婆心听不进去,认为是啰嗦着没用的道理;


老师善意的批评无法接受,认为是没事找事,鸡蛋里挑骨头;


同学之间的沟通更是不屑一顾,认为真理都在自己的想法中。


回顾“湖南高三学生刺死班主任”事件,语文老师就曾提及在不少同学眼里,罗某杰有些看不起人,性子孤傲。


在这样的思维之下,父母没有身为家长的威信,老师也失去了权威。


病态的衡量标准之下,我们不仅担心着孩子压力过大自杀,还为孩子冲动之下杀死父母、老师而惊恐着。



“因为我是好学生,我想干嘛就干嘛。”


因为我是好学生,所以即使我撒谎老师也全盘相信;


因为我是好学生,父母纵容我、溺爱我,我只需要成绩好就能得到一切;


因为我是好学生,就算我杀人犯法,社会也会对我网开一面。


这不是危言耸听。


2016年5月,台湾在对蔡京京与丈夫曾智忠联手逆伦弒母弃尸案的审判中,认为蔡京京有反社会人格;曾智忠从事军职期间曾记功、嘉奖,军中表现良好,两人都有教化可能。最终获判无期徒刑,逃过一死。


如果我是一个能读报的小学生,看到这则新闻,我的反应不是蔡曾夫妇穷凶恶极,而是我要好好学习。


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为了得到更多的优待。


难以想象,社会还会纵容出多少个这样的“好学生”。




好学生思维正在害死更多人



学生圈里的鄙视链:聪明的学神看不起努力的学霸,努力的学霸看不起不努力的学渣。


学霸们仗着成绩好,开始会怀揣一颗侥幸的心理小心翼翼地试探。


当错误一点点被容忍,因为被重视而享受诸多原谅时,侥幸心理就会越来越严重。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成员们告诉我们,他们报告了一个恃强凌弱的学生,管理层的回应是'你们一定是错的,这个孩子在我们的A流',好像欺凌的能力或者不好的行为与你有多聪明有关。这是一个可怕的态度。”

英国女教师校长工会曾在分析学校行为时指出,学校针对学生成绩认定作恶的可能性显得滑稽可笑。


在面对挫折时,“好学生”的情绪也显得更加敏感。


一次小小的分歧,一次考试的失利都很容易造成他们过激的反应。


“绝不能听到不好的评价”这样的想法使他们无法接受生活中的打击,铸就了一颗颗“玻璃心”。

康科迪亚大学曾对187名一年级学生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四年的问卷调查了他们的学业进展和情绪状态。研究显示:成绩好的学生情绪波动更大。当学生因为成绩好得到的快乐越多时,他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也越多。


单一的评价标准下,学霸只会慢慢变成高智商低情商的低能儿,即使熬过了高考,也很难在社会里站稳脚跟。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自以为是的高智商傻瓜。


对于成绩不好的孩子来说,也深受“好学生思维”荼毒。


常年活在“别人家孩子”阴影下的“学渣”们,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甚至嫉妒他人的心理。


在得不到重视的亚健康心理下,老师和家长对于“好学生”的行为会被无限放大。

老师和学霸们一次正常的交谈可能成为偏爱的证明,自己受到的惩罚都转换为对老师的嫉恨。


“凭什么好学生就能为所欲为,凭什么成绩不好就要被鄙视嫌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