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测序中国
测序中国(seq.cn):基因行业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蛇年喝蛇果,要被好运缠上啦! ·  5 天前  
知乎日报  ·  有哪些对你很有冲击力的设计? ·  6 天前  
宛央女子  ·  北海道永远是雪季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测序中国

医生谈丨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吴一龙: 新时代的肿瘤防治是精准医疗的系统工程

测序中国  · 公众号  ·  · 2017-05-22 22:29

正文


BY



吴一龙 教授

新时代的肿瘤防治是精准医疗的系统工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广东省肿瘤防治中心主任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机敏、活跃的实干派,也需要独立、审慎的思想家,在采访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吴一龙教授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两种特质的完美结合:在热情地拥抱液体活检等新技术的同时,吴院长也对我国精准医疗的发展现状和评价体系提出了尖锐而深刻的意见。在中国的精准医疗变革逐步走向深化的今天,这些冷静的思考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我们走近吴一龙院长,透过他的思考与实践,把握中国精准医疗第一线的时代脉搏。

人物简介

吴一龙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广东省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山大学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央、省、市保健专家。1988年至1989年,在德国西柏林肺科医院作为访问学者进行研修。2004年荣获全国首届“中国医师奖”。2005年当选美国外科学院院士。

吴一龙教授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中国肺癌靶向治疗的领军人物,领衔撰写我国的肺癌诊疗指南,最早提出了中国肺癌患者的基因变异特点,最早和国际同行联合开展临床研究,使中国肺癌靶向治疗一跃而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研究力量之一。

肿瘤防治的未来方向

测序中国:吴院长,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从精准医疗的大背景出发,肿瘤的治疗液体活检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希望您谈一谈您的看法。对于关注精准医疗的人来说,肿瘤的防治毫无疑问是这个领域的一个关键词。那么在目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观念层出不穷的大环境下,肿瘤疾病的防治工作会朝着哪些方向发展呢?

吴院长:大家知道,肿瘤学的发展是有它特定的规律的。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肿瘤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在分子水平的诸多发现,我们谈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就不得不提到遗传信息对于肿瘤诊疗的重要性。在精准医疗的框架下,肿瘤学未来的发展必须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的遗传信息产生了什么样的改变。而要知道这点我们必须通过测序的方法去了解个体在基因层面出现的异常。

第二点,我们必须要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些基因异常的生物学意义,必须进行功能上的验证。“功能”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能不能作为生物标志物,通过它来预测某些药物、某些治疗措施的疗效和副作用。另外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发现这些基因能不能作为我们药物的靶点针对性地开展治疗,从而达到治疗这个肿瘤的目的。从找到基因异常的角度讲,最近蓬勃发展的测序技术为此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个方面,我们必须要知道找到的生物标志物也好,可能的靶点也好,它在临床上的表现是不是符合预期。大家知道过去的基础研究跟临床之间有很大的鸿沟,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一些临床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发现。

第四个方面,结果验证出来之后,最后一步必须得到临床上广泛的验证。我认为,新时代的肿瘤防治是精准医疗提出来的系统工程,而这个系统工程的每一步都是我们肿瘤学未来发展的必须做到的方面。任何的一个把这四方面隔离开来只强调一方面都是片面化的。

临床验证推动液体活检走向应用

测序中国:液体活检的技术目前在肿瘤领域是非常热门的,那么您认为目前的技术,例如ctDNA、CTC,以及相对低剂量的影像学指标是否对肿瘤的早期筛查有明确的临床价值?

吴院长:我们以往对肿瘤组织的基因信息的了解,主要是借助测序的手段,而且要求必须拿到肿瘤组织。那么肿瘤组织的获取,我们往往是通过很多有创的手段,比如手术。这种有创的检查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会造成一定损害,因此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想办法如何把有创的方法转换成微创的或者是无创的

刚才提到低剂量的螺旋CT,我们不认为它是无创的,因为我们人体必须接受一定的射线,所以称它为微创的检查。低剂量螺旋CT在癌症的早期筛查,特别是在肺癌上是通过影像学的方法来诊断的,与基因测序的方法相比处在不同的维度上。

那么能不能通过“取之不竭”的血液来做这个检测呢?液体活检就这样诞生了。现在的液体活检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CTC、 ctDNA和目前非常热门的外泌体检测。它们都属于液体活检的范畴。

目前的液体活检可以协助发现一些突变的基因,这点已经得到大规模的临床实验验证。比如在肺癌里面经常提到的表皮生长因子的突变,我们称之为EGFR的突变,在组织里面检测到这个突变的话,我们可以用相应的、特效的靶向药物来进行治疗,大大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能够生存三年左右的时间。

随着近年来技术的发展,我们欣喜地发现,液体活检同样可以检测到这样的基因(突变)。所以检测出来的效能跟我们组织是一模一样的,最近液体活检也得到我们中国政府CFDA、美国政府FDA的认可,可以用到临床。

与此同时,液体活检还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在肿瘤学里面包括:首先是早期筛查,其次是疾病的监测,就是整个动态的监测过程,第三是预后,第四是对异质性的评估。前景非常的广阔,但是目前能够用到临床上的诊断出一些癌变的基因,对于预防、筛查、疾病的监测而言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够真正地推到临床。这一点也是呼应到了我刚才所讲的,“未来肿瘤学的发展”第三大部分——所有的科学发现都必须在临床里面得到验证。

测序中国:您对于液体活检的技术还是很乐观也很认可的?

吴院长:的确是非常认可。去年之前我们还认为用液体活检来检测癌变的基因是基本不可能的,困难重重。但是经过一年的时间,我们就把它变成了现实。那么在未来,我刚才讲的那几个方面,通过不断地验证,我想有一天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拿到临床上的证据,才能够认为它是可以推广应用的。

测序中国:您是否可以详细解释一下您所说的“临床上的证据”

吴院长:这个证据就是通过临床试验,在一定的人群、一定的样本量的基础之上,这个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达到的一定的指标之后,我们才能够说这是可以临床应用的。

测序中国:您认为液体活检技术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加强?

吴院长:液体活检从技术本身的角度来讲是比较成熟的。我认为应该去探讨更多的新技术,比如说表观遗传学、甲基化检测技术都是在往这方面努力。

但是话说回来,测序也好,其他技术也好,都必须通过临床的试验来确定它真正的效能,这是任何一家做液体活检的公司都绕不开的课题,一定要往这个方面做下去。

中国的精准医疗任重道远

测序中国:目前对于NGS相关的检测产品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那么对于ctDNA检测技术,您也非常地认可,那么您认为将来对肿瘤早筛产品的监管也依然会这么严格吗?

吴院长: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不觉得它很严格。但是对于ctDNA技术的应用,我觉得我们中国跟外国完全不一样:我们走偏了。那么这个偏,偏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我们中国批准一个新的诊断技术上市的时候,采用的方法是跟现有的技术来做比较。如果是一样的,那它就可以批准上市。

那么这个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出现两个非常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用一个最新的技术来跟旧的技术比较,那不是把我新的技术的水平给降低下去了吗?

我们现在用一个新的技术来把它拿来跟十几年前的技术比较,跟它一样才能上市,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但是我们中国目前恰恰还采用这种方法来检验,所以这是落后的方法。

第二个是我们没有借鉴国外先进的评价方法和经验。国际上在一个大的临床实验之后,新技术跟着这个临床实验来进行,最后证实了这个诊断的方法确确实实能给病人带来疗效、效果,这个时候美国、欧盟就可以把它批准来做临床药。而不是像我们中国跟一个陈旧的技术进行比较,这其实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思路。

所以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一直在呼吁、在推动改变我们过去的评价方法,如果用过去的方法来评价的话,NGS永远没有出头的一天。这就是刚才提到的所谓的严格的问题。

测序中国:您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我们也希望能够像您指出的这个方向去发展,让更多的临床医生、企业、或者科研工作者,都能对这个问题达到一个共同的认知。

这两年我国在精准医疗的领域取得了很大发展,有人认为,中国可能在精准医疗上实现“弯道超车”,那么您怎么看?

吴院长:目前来看,精准医疗是过热的,我不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奥巴马的精准医疗计划,后来的癌症登月计划,它们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并不是说整个医学就改叫做精准医疗,不是的。奥巴马举了三个例子,一个例子就是遗传病,直接知道某一个基因异常可以导致这个疾病;第二个是糖尿病其中的一种恶性糖尿病,是跟遗传相关的;第三个就提到癌症。所以我们能够看出,精准医疗目前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或者说覆盖了部分的、有限的疾病,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一部分疾病研究清楚,让病人受益,这叫正本清源。千万不要把精准医疗幻化,不要把什么东西都叫做精准医疗。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明确地理解这一点之后,才能明白什么是弯道超车。如果把精准医疗的概念泛化,我们不但不能弯道超车,我们可能是弯道翻车。所以我的观点是,精准医疗目前只是在少数部分的病人中使用,我国在这些领域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任何一种少见病,碰到我们这14个亿就不是少见病了,包括罕见病。这是我们的第一个优势。

第二个优势是基因测序的技术正在逐步推广,把这种技术跟庞大的病人资源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反之,如果把我们医学的任何一方面都称为是精准医疗,都拿来做基因检测,我相信出现的问题会更多,这就是翻车而不是超车了。

测序中国:您怎么理解个体化医学和精准医疗的关系?

吴院长:个体化医学和精准医疗,只不过是名词上区别,其实本质是一样的。个体化医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了解遗传信息,今天的精准医疗只不过是告诉你,你要讲到精准医疗,你就必须了解遗传信息,凡是离开遗传信息来提精准医疗,我就认为是把精准医疗放倒了。

把肺癌变为慢性病

测序中国:您曾提出,将来可能肺癌就是一个慢性的疾病。能否进一步做一下解释?

吴院长:为什么我会提出来呢?恰恰是因为近年来肺癌是所有的癌症里面,在精准医疗方面发展比较迅速的疾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发现很多肺癌是由某一个基因的突变而引起的,而我们找到了这个基因就可以进行针对性治疗。在过去,晚期的肺癌病人的生存期是8~10个月。自从发现了特定基因突变和癌症发生的关联之后,我们一下子把这8~10个月提高到24—30个月。24~30个月就意味着两年多,接近三年了。过了这24~30个月,许多病人对原来的靶向药物产生了耐药,而针对耐药的基因改变,我们也找到并且发明药物来克服了。通过这些治疗手段,可能又延长了10~16个月左右的生存时间。把这些加起来,许多患者已经达到了差不多四年到五年的生存时间。你说是不是就把它变成了一个慢性病了?

医学的发展就是这样,对于癌症病人,我们进行测序,发现敏感基因,进行靶向治疗,耐药之后我们还有相应的检测、治疗手段。这样一步步发展下去,我们就逐步把癌症变成了慢性病,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时间,这是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可以做到的事情,同时也是我们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

测序中国:非常感谢您接受测序中国的专访。

吴院长:也同样感谢你们。

精彩内容预告

2017年7月15日(周六)“第三届精准医疗与基因测序大会”将在北京协和学术大礼堂盛大开幕。来自精准医疗与基因测序领域的数十位权威专家将出席本次大会并带来精彩的主题报告。大会主会场围绕国家“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任务及精准医学临床实践的最新进展,内容涵盖精准医学在癌症、遗传病、辅助生殖、心血管疾病、基因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大会将设置分会场,有国内外优质的精准医学企业,对基因产业前沿进展及技术应用进行系列报告。点击图片或链接,查看大会精彩内容。


· END ·

▼ NGS接龙第二季精彩回顾(点击关键词即可阅读)

中科晶云  赵屹至本医疗  王凯 丨慧渡医疗  贾士东 丨 百世诺  刘哲 丨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  胡松年 丨恒特基因  郑宗立 丨诺禾致源  成岗 丨 水母基因  赵南

加入NGS接龙第二季,讲述你的NGS故事!


▼ 往期热文推荐(点击关键词即可阅读)

生殖健康基因检测 | 金域检验 | 合成酵母染色体 | Solexa GA装机十年 | DNA聚合酶 | 基因行业女神 | 癌症早筛及溯源 | 贝瑞和康上市 | 院士候选人 | NGS检测政策解读


▼ NGS接龙第一季精彩回顾(点击关键词即可阅读)

23GENEBANK 钱夔 | 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黄三文 | 哈佛大学 刘小乐 | 上海睿昂 熊慧 为朔医学大数据 全雪萍 | 优迅医学 周晔 | 谱元科技 覃俊杰(上篇)/(下篇)赛默飞 柴映爽(上篇)/(下篇)上海伯豪 肖华胜 | 华中科技大学 薛宇 | 武汉未来组 汪德鹏(上篇)/(下篇)原国家基因库负责人 张勇 | 迈基诺 伍建 | 雅康博 许军普 | 圣谷同创 史荣 | 安诺优达 梁峻彬 | 奇云科技 罗奇斌 | 华大基因 王威 | 誉衡药业 吕强 |  华大基因 阿叁次仁 | 华大基因 杨爽 | 前华大科技微生物研究部总监 戴文魁 | 裕策生物 高志博 | 百迈客 郑洪坤 | 为朔医学大数据 郝占平 |  立迪生物 闻丹忆 | 瑞奥康晨 杨旭 药明康德 茅矛 | 海普洛斯 许明炎 | 元码基因 田埂 | 贝瑞和康 周代星(上篇)/(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