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村银网
全国村镇银行间的信息交流与业务咨询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村银网

准入管制太死?制约村镇银行发展​

村银网  · 公众号  ·  · 2018-05-24 16: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近日,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题为“中国农村金融的新方向”的讲座中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状况。他特别提到: 准入的管制本身是必要的。但管得太死结果就是竞争不够。

黄益平举例说明:农村金融市场管制是指金融机构的成立和市场准入以牌照管理的形式受到管控。我个人的主张是金融是要持牌经营。原因在于, 第一,金融交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任何其他行业都突出。 第二,金融信息不对称如果出问题,容易传导,它导致的后果比其它行业的问题要更突出。这是为什么金融需要监管。

我们现在的农村金融管制比较严格,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比较少,竞争不充分,农信社、农商行在当地一家独大,缺乏竞争,绩效较差。虽然近年来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获得了发展,但数量还极其有限。市场竞争不够,就不会有好的服务,在金融领域也是这样。

举个例子。2016年,全国已经设立村镇银行1519家,但目前大部分运营状况不佳。 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村镇银行是法人银行,一方面受到资本金约束,另一方面限制跨区域经营政策又导致其资金平衡能力较差,存贷比居高不下。 原来的考虑是,村镇银行可以在当地的金融服务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村镇银行似乎在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方面力度不够。

中国农村金融到底做得怎么样?


黄益平认为: 今年全国都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在农村金融方面也值得回顾一下过去40年我们做了些什么?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值得改进。

目前在农村基本上就是农信社一家独大。我们调研的大多数地区,农信社都要占到50%以上的市场份额,有的甚至到70%。有一些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 ,比如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资金互助组、数字信贷公司。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状况就是“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长期存在。 从2003年开始, 中央希望系 统性地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政府采取的很多措施对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农民和农村企业融资困难的现象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三大关口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供机会

黄益平认为:现在存在三大 新契机可以改善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难题。新契机 一:市场化。 推动利率市场化就是要把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系统融合到一起。我们看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越高利率越高,其实融资市场应该也是如此,但目前正规金融部门和非正规金融部门之间是分隔的,风险收益率曲线中间出现了断点。 新契机二:产业化。 我们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产业化,也许生产是可以分散的,但真正的经营是规模化、产业化的。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产业化能帮助农民摆脱过去一家一户很难规模化经营的约束。而从金融的角度看,产业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利用供应链帮我们解决获客成本高和风控难做的问题,不需要再一家一户地去服务。 新契机三:数字化。 数字技术在我们今天生活当中的应用已经无处不在,实实在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那么对农村金融也是一样的。 我们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为什么比其他国家做得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很多有应用场景的移动终端, 比如淘宝、京东等各种上亿用户的平台,这样的话获客成本就非常低。不需要再跑出去做风控,分析他们的大数据,风控成本很低。

除了传统线下利用熟人软信息的普惠金融模式以外,又出现了利用供应链进行数据化放贷、融资租赁和数字普惠技术等新型农村金融的解决办法 ,比如说宜信融资租赁、京东数据农贷、蚂蚁金服等提供的农村金融服务。

最后 黄益平 提出五点政策建议:

第一是尽快实现市场化利率,取消对农村存贷款利率的变相限制,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

第二是建立金融市场非歧视性准入准则,鼓励民营金融机构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增加竞争。

第三是遵循“谁出资、谁决策、谁承诺担后果”的原则理顺农村信用社的公司治理机制。

第四是积极支持数字技术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为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特别是把数字金融纳入征信体系。同时要规范市场行为,在保护个人隐私和运用大数据分析之间划一道界线。

最后是重构中央和地方双层的农村金融监管框架,统一标准、分散实施,同时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 建议明确双层的农村金融监管框架,可以把监管政策的实施责任交给地方的金融监管局。 另外要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建议设立一个日常的风险监测与分析机制,预防金融风险的累积与蔓延,同时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化的风险处置机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