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书法培训机构在社会上做过一个抽样调查显示,
中国书法爱好者数量约
一千万
,接近全国人口的
0.7%
。所以呢,进来读文的基本都是百里挑一的特殊人群啊。
但是爱好书法不代表能欣赏书法,
其中真正深刻理解书法的最多占到20%
。所以在已经极少人写毛笔字的当代,真正懂书法欣赏的人有
0.14%,高达200万人口
。
说到这里,估计有人快气炸了:“自以为是!就你作者懂,别人都不懂好了吧”。
如果你对这种“瞎推断”的数据不满,先别急着生气,既然已经点击来“瞎看”了,不如静下心来,理性地听笔者继续“瞎说”。
国人的书法审美缺失非常严重,甚至有人还停留在
“
正书之外都是丑书
”
的负面阶段。我们先捋一捋现状。
占全国人口的0.1%的书法爱好者中,对书法审美大概现状是这样的:
|
|
|
|
|
|
|
喜欢王羲之、赵孟頫、黄自元、启功、任政、田英章、卢中南等,认为十分漂亮!
|
喜欢王羲之、孙过庭、颜体行书、米芾、王宠、王铎、赵之谦、于右任等,认为意象十分精彩!
|
|
喜欢古人墨迹,水平一般也喜欢;现代人得水平再高也是丑书!
|
一眼能看出古人墨迹是精华还是糟粕;能欣赏和领悟现代书法家的努力与探索及创造力。
|
书法欣赏对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不同深度的人从书法中欣赏到、享受到的东西也不同。有人只喜欢书法的端正、秀美、漂亮,而有人则能享受到书法的古雅、朴质、苍劲等大美,这种差是由实践、情趣、修养等形成的,其中,修养尤为关键。
前面说到,如果按全国一千万书法爱好者来分,那可能有80%以上是楷书的“浅显实践”,最多20%是属于“深度实践”。
所谓深度实践者,在于绝不满足于楷书的练习,对行草篆隶都有兴趣、都有临摹与思考、见解。而过半人只停留在楷书的练习,并不是行草篆太难,而是只喜欢平地上的安全与稳妥。10层楼的行草篆的景光是好,不敢去想。
深度实践对于欣赏的意义在于动手之后才知道千年书法的难处与不易,知道书法渊源、嬗变及各时期风貌特征、及各时期书法家的思考与探索。
浅显实践的人会有什么特征?六个字—“半桶水淌得很”,比如停留在楷书的初学者,就很容易蔑视别人的行草作品,并给出评价说:“丑书当道啊”、“我闭着眼睛都写得比他好”、“还不如我儿子的字!”这些都是典型缺乏深度实践的“愣头青”。
情趣这种事情,很暧昧很含糊,跟个人的成长与学习、生活环境有关,也会有变化。比如听到一个笑话,有的人捧腹大笑,有的人觉得很无聊。你无法想象和一个毫无情趣的人一起欣赏书法有多难受。
比如欣赏《兰亭序》,有的人觉得很棒、很有韵味,而有的人就纳闷为什么写字都不端正?为什么会有粗细大小都不一样?把“之”写得不一样累不累啊?至于看到《祭侄文稿》直接说“不可理喻”,认为欣赏者是“皇帝新装”。
这种不懂性感的人,就只能喜欢书法太表面的东西,比如工整、均匀、端庄、秀气,等同于喜欢女人的裸露。不能领悟性感的内质。
对书法欣赏薄弱的朋友,可多阅读与书法相关的理论书籍、作品集,以及多了解书法史、文学,看这些书虽然并不能成为书法家、艺术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但是对自身的修养有很大提升,你能理解文字与书法的变革、渊源,能了解书法创作的关键,能更加深入地欣赏书法。
提升书法修养,建议多读帖、多看展、多交流,多读帖能从“接受”到“越来越有味道”。提高欣赏能力的学习方法,可以从书法用笔、结字等方面进行分析。多交流能弱化自己的主观偏见,慢慢发现自己曾经的稚嫩、幼稚与可笑,然后变得含蓄、沉稳和洞达。
很多书法爱好者对所谓“丑书”的认知似乎变成了一种偏见,只要是端庄优雅都是美;只要是古人创作都是美,那些结体古朴用笔拙涩的、那些今人创作的都变成丑了。小编觉得大家不妨将美的定义扩大一点,把那些来自古人却又不全是古人的继承也包容进去。也不仿将心胸也放宽一点,今人的书法水平没我们想的那么不堪。
看到一幅作品的时候不要断然评判,先问问自己这件作品形态气质来源于哪?作者继承的如何?有何不同?这样的不同好吗?只要有这样的一番过程,不仅那些真正的无本臆造的丑书无所遁形,还把我们的书法审美水平提升了不少。
事实上有很多有水平的书家心里还是很无奈的:“我继承古人你们说我不创新,我开始创新你们又说我瞎胡闹,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个人风貌很多人又看不懂!”
芸芸众生各有长相,初略看去,有丑有俊,但其中丑的看着看着你会有一些理解,就不感觉难看了,进而认可这个样子有个性美,耐看、有味道。
比如《巴黎圣母院》里面丑陋的卡西莫多,你若能读懂他,必定为之动容。再比如
国内的少数影视演员,如老戏骨李保田、陈宝国、李幼斌,他们的表演岂能用“好看”“俊美”来形容么?
书法也是这样,严格意义来说,
所谓“丑书”其实是一个伪概念,书法中只有水平的高低差异,但并没有“丑书”的存在
(至于那些龌蹉的江湖杂耍就不应列入书法中
)
。
面对一张字,你感觉“很丑
”,看着“难受”,你认为是
“丑书”,但却有些专业人士竟然叫好,你或许认为他们是“装懂”,
其实是你
审美习惯单一、思维定势固定、思路没有全面展开的缘故。
有些漂亮字你咋一看去很好看,但那只求花架子好看的媚俗与浅薄,你一定会感觉味如嚼蜡,如果一定要说其美,那只是不耐看的“小美”。
用笔与笔画的变化、线条的刚柔协调、结构的大小穿插、用力之猛、疾、轻、缓等,
这些都对书法情感与美感的生发产出作用,这些功夫到位了,才能入味,才能产生经久耐看“大美”了!
一笔一划,如同自然界一山一水一星辰、一草一木一个人一样,各占时空而又与周浑然一体,并不在势态表象上呼应关联,由此,在书法笔势上讲究呼应,可以产生形式上的关联美,但并不是所有的书法都必须追求呼应关系,
在百花园中只承认牡丹花的美,是狭隘的,是容易陷入疲劳的!
书法创作的思想,不能局限于秀美,即便写行草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单独存在,其空寂孤静也不失为一种美妙。
仔细品读先人的简帛、汉隶、古篆、魏碑,可知书法的大度、大道、大美。
于右任说:我不会刻求美观而放弃自然。什么又是“自然”,“自然”是什么一种美?其实,写字真正丑陋,字由是内心传达出来的做作与低俗,是一种很不自然的、很粗俗的追求。下面这些字,就是真正的丑书!
懒惰,投机,虚荣,不临帖,无法无天,乱涂乱画,此为第一丑。
严格意义来讲,这些字不算丑,只是不成熟。临帖随意,或断断续续,基础不扎实,但是自以为是,半桶水哗哗响,爱显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票友,书友中,过半是此类。我们要注意:就算要晒图、要发朋友圈,也尽可能发有建设性、有代表性,是能见诸进步的习作。
用笔生硬,尤以“老干部体”及“画家体”等居多,比如下面的字,如春蚓秋蛇,粗划臃肿,状似肥藕,骨肉哽塞,如死树、僵虫,谈何美?
不求踏实临学,依赖名人效应,拍卖、售字,图财“害人”,实为丑陋。
玩噱头,江湖杂耍,花里胡哨,丑态百出,吸引眼球,实质功底差到令人作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实为哗众取“丑”。
文字不通,错字连篇,胡编乱造,以此为荣。比如毕福剑的一张字错两字。别说业余者,就是中国书协会员,就算把字写漂亮了,但错字连篇也是一种丑态。
有人以为“字画同源”,就爱自造自嗨,爱颤爱抖、求异求怪,字中有画,自诩创新,实为丑字,且俗不可耐。
比如为迎合市场,创作愚弄百姓的作品、谄媚时政的作品、炒作吉尼斯纪录的作品等等…虽花样百出,但实质上水平低下,格调粗陋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