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磊,法律读库时事评论专栏作家。原题:“TPP”告急,新加坡的纠结和迷思。法律读库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问美国,见了一些人,说了一堆话,核心意思大概有三点:
1、南海仲裁决定“有法律效力”,希望各国接受仲裁结果;
2、奥巴马强力推动亚太再平衡,堪称首位“太平洋总统”;
3、希望美国通过并实施“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相关言论在国内报导以后,舆论大哗,有人扒出新加坡历朝当政者的“反华言行”,以证明新加坡历史上一贯仇视我大中国,是个惟恐天下不乱的“麻烦制造者”。其实,大家对此大可稍安勿躁,以一个更加淡定的态度去面对这个问题。
一、李显龙的话,到底有几个意思?
李显龙的讲话,咋一听,好像是讲了三个点意思:第一点,地球人都知道所谓“南海仲裁案”,幕后总导演是美国,李显龙肯定仲裁决定的“法律效力”,显然是投美国所好,顺便敲打一下中国;第二点,夸奥巴马是“太平洋总统”,是投奥巴马所好,顺便敲打一下两位总统候选人;第三点,“TPP”是新加坡寄予厚望的宏伟蓝图,真要运作成功了,也可以敲打一下中国的“一带一路”。
李显龙的表态,当然不是他个人的态度,是新加坡的官方态度。对于新加坡而言,与南海议题没有直接关系,奥巴马是不是“太平洋总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也不是他们就能说了算的,既然一个话题“没有联系”,一个话题“没有意义”,那么,李显龙此次访美的核心目的,就昭然若揭了,那就是游说美国继续推进“TPP”。
之所以要游说,还要总理亲自出动跑到美国去游说,是因为美国内部出现了变数,反对“TPP”的声浪巨大,美国的两位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和希拉里,都表达了明确反对“TPP”的态度。眼瞅着“TPP”有可能要“黄汤”,新加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就火急火燎地赶到美国去了。
特朗普反对“TPP”,这好理解,因为与其政治主张一脉相承,这位老兄一贯特立独行,强调美国人就应该“关起门来搞发展,休管他人瓦上霜”。但与奥巴马同属民主党,且受到奥巴马大力加持的希拉里,也对“TPP”持反对态度,新加坡就觉得有点想不通了。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当今美国社会的普遍心理,就是担心美国现行的贸易政策过度开放,从而把美国的就业岗位转移到境外,或压低了本土劳动者的报酬。所以,美国人民对于“TPP”,是保有相当的怀疑和警惕的。
8月11日,希拉里在密歇根州发表经济政策演讲时明确表示:将停止一切损害美国工作岗位或者压低工资的贸易谈判,包括“TPP”。而且她特别强调:“我现在反对,将来当选了还会反对,当了总统也会反对。”
新加坡毕竟是小国,“国微言轻”,因此,无论是敲打也好,示好也罢,费了老鼻子劲,效果却极其有限。李显龙最担心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
二、“TPP”,承载着新加坡这个小国家的大国梦
新加坡心心念念要推“TPP”,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新加坡不遗余力地推动“TPP”,其背后的动机和意图何在?这里,先给大家迅速普及一下关于“TPP”的常识。
“TPP”的前身是亚太自由贸易区,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后先后有若干国家加入,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2016年2月,美国、日本、新加坡和越南等12个国家,在新西兰城市奥克兰正式签署了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这12个国家加起来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达到40%,超过欧盟。不过,明眼人却发现,中国作为太平洋沿岸一个至关重要的国家,缺席了。
既然“TPP”是一个开放性的经济组织,中国又是泛太平洋重要国家,缺席肯定是不合常理的;不过,对于这么一个中国不愿参加,美国内部又分歧巨大的事物,新加坡却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推动,岂非更加不合常理?
与别的小国相比,新加坡是一个特别喜欢刷存在感的国家, 新加坡对于自身的定位,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师“,即:美国在亚洲的军师,中国经济发展的导师,东南亚政治、社会、文化的牧师,多年来,新加坡一直以此自居,自我感觉相当不错。不过,近年来,新加坡越来越找不到这种感觉了:
美国的在海外军事重点,一是反恐,二是配合颜色革命,因此,其军队更多地出现在中东,欧洲、中亚等地,有点淡出亚太的意思,亚太无战情,作为军师的新加坡基本上就跟失业了差不多,所以新加坡要反复提醒美国,不能养虎遗患,要恢复美军在亚太的军事存在。
说到“虎”,正好有个现成的比喻,新加坡在中国面前,感觉自己就像传说中的“猫老师”,而中国这个“虎学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新加坡确实曾经给中国“传经送宝”,后来在“请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帮助中国培训过一些人才。当年中国人谦虚好学,对新加坡比较尊重、客气,久而久之,有一部分新加坡人就以老师自居了,眼看着中国国力的上升,而且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免失落。
至于新加坡在东盟的“牧师”身份,则是因为,新加坡通过对其所处的东盟各国传播宗教和价值观,展示其“成功经验”,通过经济、文化甚至宗教信仰的影响力,试图引导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改革选择,这些原本看着已经初见成效了,没想到中国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成功,而且,中国版的改革发展模式基本属于“即插即用”型,无须事先设置各种复杂的前提条件,社会成本相对较低,这就使得东盟地区一部分成员国思想出现了动摇,很想学习、借鉴中国的改革经验,一旦这种思潮蔓延,新加坡前期所作的努力,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却并不满足在国际舞台上仅仅作为一个配角。公允地说,虽然其建国历史不长,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发展得算是相当不错,当年的“亚洲四小龙”,历经此消彼长,如今新加坡俨然已经一枝独秀了。因此,这些年新加坡也确实积累了一点资本,只不过,这点资本,跟她的自我定位相比,就相去甚远了。
如今,“TPP”的推进,又让新加坡隐约看见了实现其“大国梦”的机会,因为,建立一个有全新的、足够大,且能够用新的规则将中国排除在外的经贸圈,对新加坡而言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这就好比“猫老师”拉拢一批小伙伴建个朋友圈,入围的条件么,就是能“爬树”,这样可以把“虎学生”晾在地上,不带它玩了。这个所谓“树上”的新朋友圈,就是新加坡想象中的“TPP”,承载了其“大国梦想”,对于这种天赐良机,新加坡怎肯轻易放弃?
三、新加坡实现“大国梦”的最大障碍,是中国吗?
李显龙称奥巴马为“太平洋总统”,很多人认为他在向奥巴马拍马屁,其实不然,至少本人认为他是发自内心的。
新加坡实现政治意愿最便利的舞台,应该是“东盟”。新加坡经济在东盟十个成员国中一马当先,而且,无论是全球性还是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一般的惯例都是推举小国的政治家作为主要领导人。但是,一是新加坡虽然经济发达,但国家太小,在东盟中政治地位并不高;二是东盟国家宗教不统一,有信佛教的,有信伊斯兰教的,信基督教的新加坡要出头,很难服众;三是国家间联合组织,无论是联合国也好,欧盟也好,小国所担任的领导职务主要是偏协调和执行层面的,其基本战略方向还是由大国所主导的,而新加坡的目标是想当有职有权的“南海总理”,应该不会满足于那种仅具“象征意义”的领导。
既然当不了货真价实的“南海总理”,那么,如果能借着建立“TPP”,当一把“太平洋秘书长”,想来也是极好的。所以,李显龙对奥巴马的劝进,未必是拍马屁,更不见得是逢场作戏的客套话,其背后,有其政治算计。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谁最有可能对这项计划的实施构成障碍呢?新加坡心中的答案是:中国。
原因1:中国超高速的发展,让新加坡深感不忿。
特别是航运方面,新加坡保持多年,且极具指标意义的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桂冠,几年前就已经被上海港所取代,而且中国深圳港、宁波港紧随其后,发展势头也很猛。说到这里,需要给大家补一下课:新加坡首先是凭借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全球航运中心,航运中心货物集聚则催生了贸易中心,而贸易中心所需要的票据结算、金融服务又助推了其金融中心的发展,因此,新加坡的经济中心地位,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其航运中心的地位。随着自己昔日的“学生”突飞猛进,新加坡感到上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心理落差极大,因此深感不忿。
原因2:中国的一些战略动作,让新加坡深感不安。
中国近些年的一些战略动作,如建设推广上海等地自贸区、投资瓜达尔港的建设等等,除此之外,航运本身也有一些变化,如巴拿马运河拓宽以及北极航道的开辟,有可能会对东南亚地区的货物流向产生影响,即从以前在新加坡聚集改为向中国港口聚集,当然,新加坡最担心的,还是中南半岛运河的建设,如果真的建成开通,新加坡的航运中心地位,将迅速被边缘化。
原因3:“一带一路”的倡议,让新加坡深感不爽。
说白了,“TPP”也好,“一带一路”也好,其背后的实质,是对现行国际贸易规则的修正,修正的方向是什么,进一步贸易便利化。不过,两者的理念有所不同,“TPP”所主张的,是高标准的便利化,因此,设置了相对较高的进入门槛;而“一带一路”的倡议,本着欢迎更多第三世界国家能够更容易地加入这一倡议,其贸易便利化是不设前提条件的。如果说“TPP”是“阳春白雪”的话,“一带一路”就有点“下里巴人”的意思。“阳春白雪”当然高雅,但是曲高和寡;“下里巴人”平和朴实,群众喜闻乐见。所以,在新加坡看来,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根本就是在搅局,令其倍感不爽。
原因4……
以上种种不忿、不安、不爽,愈发让新加坡认定,中国,就是实现其“大国梦”的最大障碍。说来也奇怪,世界上真正的大国,鲜有自称为“大”的,大家什么时候听到大国对外交往时自称“大中国、大美国、大俄罗斯、大印度”的?反倒是一些小国,就怕别人把自己看“小”了,一个劲地把自己往“大”了叫,“大日本、大韩、大马”什么的,就是这个意思。
用一句中国古人话,来形容当今年的新加坡,似乎很传神,那就是“小姐的心,丫环的命”,心理错位以后,外在行动上,就“进退失据”。
四、新加坡的迷思和中国的应对?
新加坡的迷思,首先源于对自身实力的高估,从而造成自身定位错乱。新加坡的成绩虽然有目共睹,但作为一个城市国家,这些成绩和经验的推广价值,或许并没有其想象的那么高。这是因为治理一个数亿人口的大国,与治理一个几百万人的小国,差异何其巨大?就好比北京、上海的发展经验,并不能自然复制到中西部地区一样。
其次,新加坡的迷思,在于因为战略短视,所以战术表现得相当混乱。从宏观的发展的趋势看,不说美国的衰败是否必然,但中国的崛起应该是不可避免;从中观的蓝图看,“TPP”褒贬不一,短期内难以形成共识,而“一带一路”应者云集,方兴未艾;从微观的角度看,就地理方位而言,在“TPP”构想中,新加坡处于的边界位置,但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却处于的中枢位置,边缘和中枢,孰轻孰重,一望可知。事实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新加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中国又是同文同种,凭借其这么多年发展的积累,投身其中,应该能够很好地发挥“桥头堡”、“中转站”的作用,完全可以成为“一带一路”计划的最大收益者之一。如今新加坡却甘愿放弃中枢,去争边缘,如果说,这不是战略短视,什么是战略短视?
最后,新加坡的迷思,还在于缺乏大局观,显得思维紊乱。国际交往,无非是“对抗”与“合作”两种情形,选择“对抗”,就要依靠实力说话的,因此,在美国的全球布局中,新加坡只不过充当了其在亚太地区的一个“锚”,扮演“遏制、对抗、平衡”的角色,这都是基于冷战思维而形成的,新加坡入戏太深却浑然不自知,甚至不惜挑动大国之间的矛盾,试图调动大国的力量为己所用,在大国之间挑动矛盾,既不明智,也很危险。事实上,“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对于新加坡这种小国而言,意义尤为重大,因为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不分大小,大家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很重要。所以,对于新加坡而言,夹在中美之间,应该选择“合作”,而不是“对抗”,而且,从地缘政治讲,新加坡离中国近,而与美国相距遥远,如果小国搞起“远交近攻”的外交战术,无异于玩火,因为那是大国独享的专利。
定位错乱、战术混乱、思维紊乱,构成了新加坡的迷思。久而久之,新加坡无疑将错失大好的历史机遇,有可能真正地沦为边缘角色。
新加坡政治家的种种言行,确实大有可商榷之处。不过,国人对此也大可不必反应过激,这是因为:从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外交环境看,与新加坡的矛盾既非主流,也不显急迫,对此,我们可以更为从容,淡定。退一万步来说,如果新加坡真的一意孤行,我们手里的牌也还有很对,策略应对的余地很大,前面所讲的自贸区建设、泰国运河的开通,瓜达尔港的建设,包括“一带一路”计划的推进、北极航道的开通等等,都将使货运进一步分流,可以对新加坡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因此,对于新加坡,我们该争取的,还是要争取。争取,可以是正面的交流,也可以是反面的敲打;如果新加坡仍然执迷不悟,也不用着急,毕竟,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