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亚研究通讯
从专业研究视角,紧扣时政热点,深度聚焦南亚相关问题,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批判指正。联系ID:dwrsissi2011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南亚研究通讯

编译 | 印学者如何理解中印边境问题,这里有最全的论述…(上篇)

南亚研究通讯  · 公众号  ·  · 2025-03-22 23:5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图片


本文共 7195
阅读预计 18 分钟

作者 | 苏尚特·辛格
编译 | 郭好嘉 张谦和
编译审核 | 王泽媛 张谦和 胡可怡
本期编辑 | 俞欣怡 郭好嘉
本期审核 | 江怡 范家菀



编者按


中印边境争端始终是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重大阻碍。 2020年,中印爆发近年来在两国边境地区最激烈的加勒万河谷冲突,致使两国关系急转直下,双方互信降至冰点,陈兵对峙。然而,此轮冲突的发生并非偶发。本文作者系 印度学者苏尚特·辛格,他回顾了中印边境争端的演变历程,从早期的领土争议、战争冲突,到后来的和解尝试与再度紧张,详细阐述了双方在不同阶段的立场与行动。 文章认为,两国迫于民族主义压力,很难在领土问题上做出关键让步。 同时,在边境问题外,中国视印美合作为印加入美西方阵营、遏制打压中国的体现,印度则担心中国扩张在南亚影响力,以及印巴联手带来的安全威胁。一系列外交动向都让两国更难建立互信,进而让边境问题更为复杂。 不过,文章仍然指出,鉴于边境冲突对于两国的破坏性影响,即便难以彻底解决该问题,其仍然建议两国应建立一系列机制维护边境地区的基本稳定。 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全文较长,文章虽在时间上存在一定滞后性,未能涵盖两国边境管控的最新动向,部分观点也偏向性明显,但文章提出的建立缓冲区、加强对话等建议,对思考如何解决争端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篇为全文的上半部分(第一至三部分), 南亚研究通讯小组特此整理编译全文,供各位读者批判参考。


Mount Everest is shown at approximately 8,850-meter May 18, 2003 in Nepal. The world's tallest mountain is surrounded by Nuptse 8848m and Lhotse,... 图源:Getty Images


中印边境冲突有何进展 2020 年中印边境冲突导致这两个亚洲大国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两国 在南亚和全球范围内争夺影响力 而产生的焦虑已经蔓延 边界争端中, 两国在边界持续增兵 ,增加了新一轮 冲突 的风险。

为什么 中印边境问题对两国 很重要? 两国政府都在边界 冲突中 立场 强硬 。不明确 划界 意味着敌对冲突必然会再次发生,甚至可能导致 两国 间冲突, 将给 地区和全球安全 带来 深远影响。

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中 应该怎么做? 虽然争端的解决仍然难以捉摸,但中国和印度应该通过在两军之间建立更多的缓冲区和加强危机管理机制来对冲风险。双方还应恢复定期对话 机制 ,以调 两国 竞争 格局


章节总目录


摘要
一、 介绍
二、 中印边界危机的演变
三、 大国竞争时代
四、 恶性循环:2020 年冲突及其后果
五、 处理后果
六、 建议
七、 结论


摘要


中印间的边界争端再次成为这两个亚洲大国的 关系的绊脚石 196 2 年, 两国 首次爆发 冲突,导致 关系 恶化 ,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 两国 开始和解。 虽然双方都愿意在其他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搁置争执,但 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 实力的突飞猛进 脆弱的 和平 摇摇欲坠。日益激烈的竞争助长了两国的民族主义 情绪 以及对失去领土和地位的恐惧。 2020 ,两国边境地区 发生了 多年来的首次激烈交战, 严重 破坏 了中印关系。 两国边界争端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 ,但 中国和印度应该 探索如何确保 两国在 高度军事化边境的共同安全,并降低小规模冲突升级为全面冲突的风险。 两国 应该 争议地区建立额外的缓冲区,并 以现有的边境协议为基础 ,特别是禁止 使用 枪支 这一禁令 。最重要的是, 两国 应该回到最高层定期 对话 的正轨 中,这是 处理双方 不信任的最佳方式。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于 1950 年建交以来,边界争端 不时影响两国 更广泛 的双边 关系 。中印边界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延伸,领土主张的差异在山脉的两端最为明显。 在西部,中国控制着 3.8 万平方公里 的领土, 印度 也声称拥有这些领土 在东部,印度拥有 9 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国 称这些土地属于它们。 战争遗留下来的影响至今仍在回荡。 从那时起,印度就一直担忧中国

尽管 两国关系高度紧张 偶尔发生争吵,但两国在维护和平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两国政府在 1988 达成缓和协议 ,同意将边界问题与双边关系脱钩,并努力寻求政治解决。在随后的二十年里,他们就维持现状的措施、称为实际控制线 LAC ) 的工界、降低风险升级的协议以及限制沿线驻军达成一致。但是, 在达成边界协议的道路上障碍重重。 事实证明,澄清现状或 LAC 所在位置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此外,随着中国在 21 世纪 信心的增长, 中国政府 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更加强硬 ,两国 之间的冲突日益频繁。

中国领导人 印度 总理纳伦德拉 · 莫迪的领导下, 边境摩擦时有发生 两个大国之间日益加剧的竞争 强化了 各自对对方在两国主要热点地区行动的担忧。 美印之间不断深化的安全合作 让中国感到不安 中国在印度邻国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以及对巴基斯坦的 长期 支持, 印度 如芒在背

相互猜疑很快导致边境 冲突 2013 年、 2014 年和 2017 年再次 爆发 2017 年,印度、中国和不丹三国交界处的战略要地洞朗( Doklam 发生长达 73 天的对峙 ,印度和中国军队组成人链互相凝视。 2020 年, 20 名印度人和至少 4 名中国 人在战斗中丧生, 其中许多人是在使用简陋武器的徒手搏斗中丧生的。


在过去三年 里中印边界 似乎已 趋于稳定 ,但危险仍然存在

在过去三年中, 中印 边界似乎已经稳定下来,但危险仍然存在。双方在 2020 年发生对峙的地区建立了缓冲区。然而,他们也 派出 新的部队巩固 阵地,这些 部队 人数超过 10 包括 双方的人数)。尤其是中国一侧 的道路和定居点 建设 意味着增援部队可以迅速到达。这些 集结 清楚 表明 冲突 升级的代价, 迫使 双方保持 克制。尽管如此,尤其 印度 而言 2020 年的冲突 仍然 标志着两国关系的倒退,加剧了对边境可能 存在 威胁的 猜疑 。印度现在将中国视为其主要安全挑战,仅次于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长期以来一直是其核心 关切 印度 深化了与美国的合作,并加强了与华盛顿 “印太” 盟友 (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亚)的联系。与印度相比, 尽管不信任依然根深蒂固,但中国比印度更满意两国之间的大关系。

如果双边关系的基调和实质 内容得不到 改善,新一轮战斗爆发的威胁就持续存在。由于双方民族主义 情绪高涨 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2020 年将面临比过去几十年更严峻的考验。通过现有的对话机制, 双方应努力调整 1996 年签署的协定, 即在边境附近部署双方都能接受规模的军事力量 以适应高度军事化边境的现实。他们应该重申对防止边境局势升级的协议的承诺,并探索如何加强协议,包括禁止使用枪支。他们应该考虑 恢复 讨论, 设立最高军事级别的热线电话,以便在出现紧张局势时加以化解。

2019 年以来,除了在多边峰会上的会晤外,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对话基本处于冻结状态,恢复对话对于消除不信任至关重要。 鉴于新德里担心此类会谈为 中国政府 将边境局势定性为正常情况提供合法性, 恢复对话将十分困难。 但新德里可以明确表示, 重启沟通 是为了管理竞争关系并维护印度的特权 而不是为了掩盖 这些特权 。虽然这两个国家的领导人都主张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但两国的安全都不会因为装备了现代化武器的军队之间更多的战斗而得到保障。


从列城前往 楚舒勒( Chushul 的路上 溪流在冬天结冰。 2021 11 月。 图源:危机组织 /Praveen Donthi

一、 介绍


中印边境横跨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长的 争议 边界。 在过去的七十年里,它使这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1959 年,中国首次提出了一条名为实际控制线(简称 LAC )的事实边界,但印度直到 1993 年才正式接受,将其作为解决争端的临时手段。 然而,这个 实际 边界尚未划定,这意味着双方对其具体位置存在分歧。印度和中国甚至没有就它的长度达成一致 印度声称它有 3488 公里长,而中国说它只有 2000 公里。

实际控制 区分为西、中、东三段, 两国对其位置的看法差异在 西段和东段 最为明显。 在印度、巴基斯坦 中国交界处的西部,中国控制着 3.8 平方公里的阿克赛钦,印度声称这是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东部地区从印度 不丹 中国三方边境延伸到印度、中国 缅甸的边境地区,沿 阿鲁纳恰尔邦 ”(即我国藏南地区) 和锡金邦。 印度 认为那里的边界是由 1914 年《xi zang 英属印度西姆拉公约》确定的,该公约通常沿着连接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的波峰,称为麦克马洪线。 xi zang 作为地方政府,缺乏签署该协议的主权,因此中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虽然双方非正式地将其视为实际控制线,但中国在实控线南部拥有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伪“阿鲁纳恰尔邦”实际是中国藏南地区的一部分。 xi zang与印度的喜马偕尔邦和北阿坎德邦对峙的中间部分 争议 较少。

没有划定边界,而且对实际控制线的位置缺乏共识,导致两 队对峙 。对中国来说,实际控制线是指 1959 11 7 日中国时任总理首次向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 · 尼赫鲁提出边界 建议 。对印度来说,实际控制线对应于 1962 9 8 日的现状,包括印度在 1961-1962 年抢夺的领土,然后在 1962对印自卫反击战 中被中 收回

本报告探讨了中印两国对边境危机如何给双边关系造成压力的不同看法,并为在中印战略竞争中管理紧张局势提供思路。 它借鉴了 2021 11 月至 2023 2 月期间进行的数十次采访。接受采访的大多数印度专家是前军官和外交部官员 其他人是学者、前高级国防官员 报道印度外交和国防政策的记者。大多数接受采访的中国专家都隶属于 中国 政府或军事智库 4 名受访者是女性。所有对中国专家的采访都是通过电话或视频会议平台远程进行的,并且都是匿名的。


二、 中印边界危机的演变

几个世纪以来 这两个亚洲巨大的文明古国虽然毗邻,却一直互不相识。 但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于 1950 解放xi zang时,这两个 新兴后殖民国家之间的缓冲区消失了,形成了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 1947 年英国统治结束时, 未能定义或明确划定边界,而中国拒绝接受殖民时期的大多数双边协议,包括有关边界的无效协议。 因此,一场旷日持久且至今 悬而未决 的边界争端就此展开。

(一)

后殖民痛苦与领土争端


20 世纪 50 年代初,随着各国纷纷摆脱殖民历史,挑战既定的西方秩序,中国和印度寻求建立亚洲团结,印度方面提出了 印度人和中国人是兄弟 的口号 概括了这一努力 。印度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共产主义亚洲国家, 并支持中国向联合国提出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请求。

两国紧张局势在两个问题上逐渐显现: 北京对 xi zan g 的管理以及边界问题。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开始重申对 xi zang 的主权。与此同时,由于中国 xi zang 与印度的距离很近,且 两个地区 之间有着深厚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印度对 中国 xi zang的未来尤为关注。 1952 年,印度正式承认中国对 xi zang的主权。尼赫鲁希望这一让步能减轻中国的不安全感, 从而减少其在边境大规模驻军的念头。 1954年,印度和中国签署了一项协议,该协议终止了新德里从英国继承的在 中国 xi zang 的特权,例如贸易和免签证旅行的权利。此后不久,印度首次公布了其与 中国 xi zang 边界的地图,这些地图将一些中国拥有主权的地区(如 中国 xi zang 的阿克赛钦高原)列为印度领土。

但1959年的 xi zang pan luan 使中印两国关系恶化。中国认为印度政府,尤其是尼赫鲁,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事件也加深了北京对新德里的怀疑。

随后发生的一系列小规模的边界事件,以及1958年中国公布的地图,加剧了争端。1959年,中印在边境地区发生两次冲突。中国总理在1960年访问印度时提出方案,建议在东部边境设立非军事区, 并提出一项交换条件,其中包括印度放弃对西段阿克赛钦的主权要求(该区域实际上已在中国控制之下),以换取中国放弃对东部的主权要求。但由于不信任邻国并担心国内民意,新德里在每一个问题上都持不同意见。对于尼赫鲁来说,拉达克西部边界是“传统的和习惯的”,东部的麦克马洪线是所谓的“根据条约、根据惯例和根据地理确定的边界”。

这导致了1962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发生。 1961 年底,印度开始逐步将军队调往双方均未驻军的边境地区。在东部,印度向麦克马洪线部署军队。 印度加强了检查站, 并要求所有驻扎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士兵撤退。 中国 认为印度想占领阿克赛钦,以实现其对 xi zang的领土野心。从 1962 年初开始,中国就表示可能会采取军事行动予以回应,但新德里并未将此当回事,因为它确信 方会出于对内部问题的担忧以及可能引发卷入其他国家的战争的风 险而采取谨慎态度。

到了 10 月,中国领导层得出结论 他们的警告 已被置若罔闻 必须 采取措施 才能让印 度停止前进。 10 20 日,中国军队同时在东、西两 发动进攻,短短几天内就摧毁了印度作为 前进政策 的一部分所建立的所有新哨所。四天后, 中国 提出脱离接触,重申其 1960 年提出的双方军队建立非军事缓冲区的建议。尽管苏联鼓励印度接受 这一建议 ,但 印度还是 拒绝了。相反,印度趁着中国提议带来的平静,向美国和英国寻求武器。作为战争准备的一部分,中国也曾寻求外部援助,确保一旦战争爆发, 苏联 不会支持印度 当时, 苏联 还希望 中国 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提供支持。

由于印度拒绝撤 ,中国于 11 16 日发动了第二阶段的军事行动。四天内,中国就突破了印度的防线,几乎到达了其在西段的边界,以及东部的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的北部边缘。印度军队遭受了决定性失败。 11 21 日,在明确确立了军事优势后, 中方 宣布单方面停火,并将其军队撤回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北和拉达克中国版实控线后方,牢牢控制阿克赛钦。在这几周内,印度损失了 1383 名士兵,另有 1696 名士兵失踪, 3968 名士兵被俘。据中方统计,中国士兵阵亡 722 人,受伤 1697 人。

1962对印自卫反击战 持续影响着当今决策者的考量。对印度来说,这场失败令人震惊,更是国耻。而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阻止了印度在边境的扩张,并带来了数十年的稳定。


(二)

和解之路


尽管 双方在边境 时有小规模冲突,此后几年边境局势依然紧张,但总体上比较稳定。 1967 年和 1975 年,双方再次爆发致命冲突,而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日益密切,令印度感到不安。然而,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初, 中国政府 发展 重点是经济增长,鼓励其奉行低调的外交政策,其中包括修复与邻国的关系。 首先, 同意将边界争端与与双边关系脱钩。 其次, 表示就像 1960 年那样有兴趣进行领土交换,即中国放弃对东 的主权要求,以换取印度放弃对西 的主权要求。但缓和局面并未持续太久。印度再次拒绝了该协议,而是提议就每个边境地区单独进行谈判。中国因此收回了提议,转而要求印度做出更多让步。 与此同时, 随着边境基础设施的改善,双方距离实际控制线越来越近, 双方 巡逻 队的 冲突也愈发频繁。

印度 的边境政策最终在总理拉吉夫 · 甘地的领导下开始转变,首先是两次重要的外交使团访问北京,第一次是印度外交部长纳拉扬 · 杜特 · 蒂瓦里 Narayan Dutt Tiwari 1987 年访问北京,第二次是甘地于 1988 年访问北京。蒂瓦里的访问促成了 1987 年开始的关于东段部队撤离的双边谈判(该进程一直持续到 1995 年)。但甘地访华标志着两国关系真正解冻的开始。 国之间达成了一项临时协议,规定恢复正常关系不取决于首先解决边界争端。

甘地的这次访问为五年后签署《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议》铺平了道路。 1993 年,印度总理纳拉辛哈 · 拉奥访问北京。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是第一个专门针对这一问题的协议,表明双方承诺减少驻扎在边境的士兵人数,尊重现状,并努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1996 年达成的另一项协议规定,限制在实际控制线附近部署重型武器,并禁止在部队遭遇战中使用枪支。双方还同意明确整个实际控制线,首先通过交换各自对实际控制线所在位置的看法的地图。

经过数年边境相对和平之后,双方开始了明确实际控制线的棘手进程,并于 2000 9 月交换了地图。 然而,由于双方都 在领土主张上存在分歧 ,进展很快 就停滞了。据报道,印 度试图将中印边界西 、由巴基斯坦 控制的克什米尔问题纳入讨论后, 中国 也犹豫了。这一进程最终于 2002 年停止。

尽管遭遇挫折,双方为缓和关系而做出的努力仍在继续。 200 3 年,印度总理阿塔尔 · 比哈里 · 瓦杰帕伊访问北京,促成双方任命特别代表,并为达成新的协议铺平了道路。最终,该协议由瓦杰帕伊的继任者曼莫汉 · 辛格于 2005 年在中国总理访问新德里期间签署。该文件建立了一个三层架构,以简化边界问题谈判 第一层由国家元首组成;第二层由特别代表组成;第三层由中印外交部官员组成的工作组组成。 中国 还在协议中 承诺 不会打扰 边境地区的定居人口 ”。同日,双方签署了一项议定书,规定军队在遭遇战时应如何行动,同意避免在实际控制线附近举行大型军事演习,并承诺每年就 边界问题 举行 更多 会议。


(三)

中国的崛起与紧张局势再度升温


尽管双边协议不断增多,但双方仍难以进入下一阶段:解决争端。 进入 21 世纪 ,随着 中国影响力不断扩大 其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也变得更加强硬,与此同时,印度与美国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中国 认为, 印度 非但没有回应其友好姿态,反而转向了 美国 。印度专家还表示,中国从 2008 年金融危机中迅速复苏,增强了其信心,并推动了更加强势的外交政策。

边境分歧很快再次浮现。 中国向印度 表示, 2005 年协议中有关维护边境定居人口利益的条款不适用于 阿鲁纳恰尔邦 ”(即我国藏南地区) 中国 开始拒绝在前往中国 藏南地区 和查谟和克什米尔居民的护照上盖章,而是向他们提供加盖签证,以表明中国拒绝承认印度对这些地区的主权。

2013 4 月的一次重大对峙是 25 年来最严重的边界 冲突 事件。就在中国总理访问印度(这显然是中国 释放 善意的象征)前一个月,中国军队进入了拉达克战略要地德普桑,在印度认为的实际控制线所在位置以内 19 公里处设立了营地。 中国 驳斥了 印度 的指控,称其军队只是在实控线中国一侧巡逻。

进军德普桑的时机似乎至少部分与印度在楚马 Chumar 修建设施有关。楚马尔位于拉达克东部的高地,可让印度士兵观察 方一侧 的动向。当 印度 政府拆除了楚马尔的观察哨(印度军官称之为 掩体 )后,中国军队才撤出德普桑。在对峙期间以及之后的谈判中, 中方 还试图冻结边境的军队数量和基础设施,这可能是因为 中国政府希望保持优势,并对印度的所作所为感到担忧。 印度并未让步,而是在 2013 10 月辛格总理访问北京之前与中国签署了新的边境防御合作协议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苏尚特·辛格(Sushant Singh),耶鲁大学讲师


本文编译自国际危机组织( Crisis Group 网站 2023 11 14 日文章,原标题为: Thin Ice in the Himalayas: Handling the India-China Border Dispute ,原文链接为:https://www.crisisgroup.org/asia/south-asia/india-china/334-thin-ice-himalayas-handling-india-china-border-dispute


本期编辑:郭好嘉 俞欣怡

本期审核:范家菀 江怡

*前往公众号后台发送“编译”,即可查看往期编译合集




往期推荐↓
图片
▲政报·102期 | 为保2024大选,印人党打算收割这个群体的选票了.....

图片

▲经报·96期 | 印落后中国16.5年,但正在快速缩小差距!

图片

军报·34期 | 印国防工业大崛起?美国居然是印军火最大购买国…

图片

研究 | 陈金英:莫迪上台后印家族政治不吃香了?不,情况更复杂了…
观点 | 毛克疾:莫迪对华示好,背后还有更大地缘战略盘算

更多内容请见↓


图片

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