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城与邦
“城与邦”是一个主要由政治哲学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组成的学术写作小组。在这里,我们将定期推送学术速览、学术总结、学术分析和思想随笔类文章,让你进入一个简洁但严肃的政治哲学思考空间。小组诚挚欢迎政治哲学相关专业的同学加入我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城与邦

【学术动态】《Constellations》第27卷第3期|城与邦

城与邦  · 公众号  · 科学  · 2020-12-25 1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Constellations》

第27卷第3期


翻译|谭锐捷、黄静佳、张奕乐

周一川、俞涵琪、黄麒瑄

校订|周一川

编辑|黄麒瑄




前言


本期“学术动态”为大家带来了《Constellations》第27卷第3期研究论文的摘要编译。本栏目将不断更新,向“城与邦”的读者们分享政治哲学/政治理论学科的前沿研究动向。


本期分享的期刊,该期刊资讯请见(最后拜访日期:20201224):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4678675/2020/27/3






期刊简介

《Constellations》 是一份在批判理论与民主理论领域得到学界认可的美国期刊。以社会研究新学院 (NSSR)的学术资源为基础,按季发行。


本期共刊载5个主题专辑共16篇研究论文、6篇书评。着眼的文章基本都与现当代议题密切相关,有关论民主、论代表制、女性主义、批判理论与阿伦特。 本次速览分2部分:(1)其中9篇研究论文的摘要编译、(2)书评书目 ,供读者参考。






本期目录

特辑:论民主

  1. Defending democracy against technocracy and populism: Deliberative democracy's strengths and challenges

    Daniel Gaus, Claudia Landwehr, Rainer Schmalz‐Bruns

  2. Neoliberalism and the racialized critique of democracy(新自由主义对民主的种族化批判)

    Lars Cornelissen

  3. Kant's popular sovereignty and cosmopolitanism(康德的人民主权和世界主义)

    Macarena Marey

  4. Demochronos: The political time of the Athenian democracy( 民主时刻:雅典民主的政治时间)

    Mykolas Gudelis


论代表制

  1. Evocative representation

    Mihnea Tănăsescu

  2. They don't represent us? Synecdochal represent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occupy movements(他们不代表我们?提喻性代表与占领运动的政治)

    Mathijs van de Sande


女性主义、交互性、主体性

  1. “… as if it were a thing.” A feminist critique of consent(“……好像是一回事。”对同意的女性主义批判)

    Daniel Loick

  2. Constitutive tension: A dialectical reading of intersectionality(结构性的张力:多元交织性的批判解读)

    Stefan Bird‐Pollan


批判理论的议题

  1. Violence and politeness: From Walter Benjamin's “Critique” to the streets of Chicago

    Kam Shapiro

  2. Habermas, 1968, and the turn to aesthetic‐expressive protest

    Robert Wyllie

  3. Wittgenstein and Italian theory: The case of Negri and the common( 维特根斯坦与意大利理论:奈格里与“共同性”)

    Dimitris Gakis

  4. The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as parody of anti‐enlightenment thought(作为反启蒙思想的戏仿的《启蒙的辩证》)

    Justin Evans

  5. Governing through conflict on Adorno's critique of postwar sociology(在冲突中治理:阿多诺对战后社会学的批判)

    Yasmin Afshar


与Arendt一同思考:法律、起点政治与法律的空间性

  1. Arendt and Glissant on the politics of beginning

    Jacob Kripp

  2. What is asylum? More than protection, less than citizenship

    Nanda Oudejans

  3. What may we hope for? Education in times of climate change

    Ingerid S. Straume


Book Riviews

  1. James Gordon Finlayson: The Habermas‐Rawls debate.

    James Gledhill

  2. Huw Rees Dafydd: The postsecular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Jürgen Habermas: Translating the sacred. / Ungureanu Camil, Monti Paolo :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Between public reason and pluralism.

    Aurélia Bardon

  3. Robin Celikates: Critique as social practice: Critical theory and social self‐understanding.

    Zeynep Gambetti

  4. Alasia Nuti: Injustice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history.

    Peter J. Verovšek

  5. Sandra Seubert, Oliver Eberl and Frans van Waarden (eds.): Reconsidering EU citizenship: Contradictions and constraints.

    Dimitry Kochenov

  6. Gerard Rosich: The contested history of autonomy: Interpreting European modernity.

    John Christman



研究论文摘要(编译)

2

新自由主义对民主的种族化批判


Lars Cornelissen


摘要: 新自由主义对民主的抨击毫无疑问是批判民主理论界最为紧迫的问题。本文认为,当今对该问题的讨论并没有考虑新自由主义对民主的批判和种族化的区分之间的交叉。也就是说,新自由主义对民主的抨击经常通过一种种族化的“他者”形式进行。这在全球南方(国家)的背景下尤为明显,因为很多著名新自由主义者认为民主化在这些国家是经济发展和建立市场经济的阻碍。他们认为问题在于“未发展”人口因缺少文化或文明的“成熟”而不能施行自治。他们不可能自己建立物质增长所需的法律和制度框架。本文展现出这些讨论要么有很大程度的种族化比喻,要么直接使用种族理论,认为后殖民地区的人民是未成熟的文明,因此不适合民主治理。


谭锐捷译


3

康德的人民主权和世界主义


Macarena Marey


摘要: 通过介绍另一种世界主义和国际法的哲学辩论中所引用最多的现代政治理论——康德的——本文试图对这种状态提供一些初步的思考。建立一个人民主权国家概念,是可能的也是可欲求的,这个概念的经验性使用不会瓦解为现代、后威斯特伐利亚民族国家和正式民主仅仅经验性的权力主张,这种经验性的权力主张也并不必然与国际的、跨国的和世界主义的政治-司法领域相冲突,而且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发挥规范性作用。康德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发展人民主权的规范性概念的可能,有两个基本理由使得这一概念满足这些要求。首先,它的功能是作为一个规范性的原则来约束这些实践的语境。例如,即使各个国家正式地同意他们国际关系和他们与国际金融机构打交道的条款,它也会用于区分出对政治自治的干涉。其次,可欲的国际和跨国实践转化为为具有能够抵消权力不对称规范的更加公平的合作范围,或者保护难民和移民的权力,其与民族国家所宣称的和领土的权力不符,这些并不会危及这一规范概念。


黄静佳译


4

民主时刻:雅典民主的政治时间


Mykolas Gudelis


摘要: 学界现有的对雅典城邦特征和民主政体的研究,大多关注民主的起源和发展,而在雅典民主的时间维度上鲜有涉猎。尽管一些学者探讨了雅典政治实践或制度的某些暂时性(temporalization)方面,他们的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而不是从政治和时间的关联角度,对这种暂时性之于民主政体的政治意义作更为系统化的理论考量。


为了填补上述空白,本文关注了在约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的雅典城邦中,作为一种自治的政治实践的民主和它的时间维度之间的关系。


民主和时间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的迹象,可见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关于民主政体的表述。亚里士多德所描述的民主原则的特征包含了暂时性的一面:通过轮番而治形成权力交替的韵律(rhythm);通过抽签的制度,使得在可见的未来中不会出现由任一个体连续掌权的情况;权力的职位应该是暂时性的,即(公民)应当在短暂的期限内任职,只任职一次或不重复任职;公民政治参与的时间则应当通过向他们执行的服务支付报酬的方式得到释放。亚里士多德的表述不但表明了民主同时间相关,而且还表明,作为一种特殊的政体,民主需在特定的暂时性条件下方才可行并得以延续。


本文勾画了一个用于思考政治和时间的关系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时间权力”(chronopower)的概念。本文主要认为,民主政治性地决定并产生了某种时间,作为民主原则及其政治实践的暂时性(一个必要的暂时性条件)基础。本文指出,民众自治的民主原则和实践也包含了他们的自我暂时性(self-temporalization);而通过政治手段同时间进行的交互,则构成了政治权力的暂时性条件。在民主制度中,民众的政治权力以时间权力的形式承载了一种暂时性的模态,由此产生了一种民主特有的政治时间——民主时刻(demochronos)。


本文构建并讨论了民主的政治时间的关键特征的政治学理论意义。民主的政治时间倾向于独立于其他时间而存在;它的功能是作为一种制裁机制,对于权力的连续性和扩张施加时间限制;它还有社会性的、“人为的”特点。正是民主时刻(demochronos)的上述特点形成了民主的政治时间的关键特征——民众(demos)权力的短暂可行性和延续性,它也包括这样一种随着时间的流逝,通过控制集体自决的政治民主实践的时间变量而实现自我暂时性(self-temporalization)原则的权力。


张奕乐译


6

他们不代表我们?提喻性代表与占领运动的政治


Mathijs van de Sande


摘要: 2011年以及随后的几年中,世界见证了一波全球性的多样的“占领运动”浪潮,从西班牙的愤怒者运动与希腊的反紧缩示威游行,到华尔街的占领运动,从伊斯坦布的盖齐公园抗议到巴黎的黑夜站立活动。抗议者们在世界各地通过占据公共空间以反对政府的紧缩政策。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些运动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代表。但是,我的观点则认为,在它们的修辞与实际的组织中,它们都运用了不同形式的代表制并且做出了代表性的主张,而这些都是现在的讨论所未能加以理论化的。这其中隐含了什么样的代表概念?我们又能从中汲取对于民主、策略与社会运动怎样的教益?


周一川译


7

“……好像是一回事。”对同意的女性主义批判


Daniel Loick


摘要: 我首先将介绍有关演员和喜剧演员阿兹・安萨里一案的近期争论,以带出对描述性侵犯的法律上的同意概念之实用性的初步关注。然后,利用一系列女性主义的法律理论和政治理论,我将提出关于亲密关系的法律认知的一个格外清晰的例子,即伊曼努尔・康德的婚姻理论。康德的契约论,尽管其平等主义式的语法,不仅深深地联系了不平等和胁迫,其还建基于人类主体性的去肉体化且物化的观点。我试图表明,这些概念,不仅仅是关于性别的意识型态观点,它们也在我们的性实践中起到作用,加深了夹于主动男性和被动女性之间有问题的二分法。为了克服这一亲密的法律至上原则(juridicsim),我将借由提出一种生活形式的女性主义政治作结,即一种能使妇女能在有意义的方式中去创造与形塑性别境遇的政治。


黄麒瑄译


8

结构性的张力:多元交织性的批判解读


Stefan Bird‐Pollan


摘要: 尽管一方面是女性主义本质主义者与普遍主义者之间的争论,另一方面是本质主义者与不同理论家之间的相关争论,这些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争论似乎在近年来有所减少,但这没有什么堪比令人痛心的政治损害,像希拉里・克林顿在唐纳德・特朗普手中所遭受的那样,激起旧的分歧。尽管当前的争论是关于克林顿为何败选,而非以本质主义者或普遍主义者的术语表达,但这实质上只限于一种不同的二元:那些相信克林顿败选是因为她低估了当代文化之中的厌女情结,以及那些相信克林顿的败选是她未能清楚说明出一套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替代方案的结果。较早的争论与当前的争论都有一个共通点,它们划分了看似棘手的二元,即不接受概念性调和的立场。


正是反对这样根深蒂固的理论二元,金伯利・克伦肖(Kimberly Crenshaw)、帕特里夏・希尔斯・柯林斯(Patricia Hills Collins)和其他人在1980年代所首次提出的多元交织性(intersectionality)的概念。这个观念是借由如克伦肖所提出的认知,我们是“多种负担”的主体,来去调和种族与性别的对立或性别与阶级的对立。在这篇文章中,我建议去更加深入地研究多元交织性理论的这一成对的理论承诺:多种负担的主体之观念,以及这种多种负担应该要凭藉主体的“经验”来理解的事实之认同。然后,本文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理解多元交织性理论指出的现象之方式,在这样一种方式,理论不仅可以用为一种启发式的或分析的工具,而是实质上可以变成一种社会行动理论,这是说,即它可以支持那些被主流叙事所排除的代表。


〔本文的〕论述分三个部分进行。第一个部分提出了二元的多元交织性试图调解的问题,借由回顾这两个直接地预示了克伦肖所提出的多元交织性概念之引入的争论,即Randall Kennedy和Mari Matsuda之间在少数族裔法学上学术成就的地位上的争论以及在被视为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作者之间的争论。第二部分介绍了多元交织性理论,从经验的观点来理论化这已被成倍加诸〔探讨了〕的主题。在这一节中,我将这已被成倍加诸〔探讨了〕的主题概述为一种在认同与来自社会上有效的认同形成之认同之间的必要张力理论。在第三部分中,我提出以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认同与差异之间的张力之讨论,作为理解在这被成倍加诸〔讨论了〕的主题之内的结构性张力的一种方式,并且认为黑格尔关于张力的解释所依恃的主体理论可以被多元交织性理论家们有效地挪用,例如作为透过否定性概念的引入来加强这套分析工具的一种使用方式。


黄麒瑄译


11

维特根斯坦与意大利理论:

奈格里与“共同性”


Dimitris Gakis


摘要: 本文特别关注维特根斯坦之于奈格里(Toni Negri)思想的意义,特别是有关“共同性”的概念与社会关系的问题。我的目标并不仅仅是讨论维特根斯坦对意大利激进理论的一般影响与对奈格里的特别意义,而是揭示维特根斯坦思想中围绕“共同体”概念进行分析的可能,后者对理解“生命政治 (biopolitical)”与“诸众 (multitude)”的概念至关重要。本文尤其关注的乃是,维氏思想中对哈特与奈格里有关“共同性”作为与资本相对的“非物质/生命政治劳动”的社会关系特征,以及作为本体-认识论意义上的假定同时也是社会政治工程的讨论所产生重要作用的那些观念。此外,我也将紧密关注《哲学研究》中强调“共同性”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与我们语言、影响与主观性相关的内容。


周一川译


12

作为反启蒙思想的戏仿的《启蒙的辩证》


Justin Evans


摘要: 首先,我总结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写作《启蒙的辩证》的思想氛围,并且指出一些为了批判所寻求的启蒙之外的基础的努力。接下来,在描述作者们对专业术语既作极权政治(totalitarian)又作解放(emancipatory)的系统地含糊使用之前,我将讨论关于本书对待启蒙的态度之重要诠释。然后,我将描述本书如何使用戏仿去展现在此没有启蒙之外的理想可以去反对启蒙。一切这类理想都已然被启蒙的。这表示一致的(consistent)反启蒙思维是不可能的。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下结论說,仅就启蒙本身是尚未被阐明的,在这个意义上,这被启蒙的现代社会给我们看来像是一团谜——并且因而是不更动的。但是,由于启蒙以外的理想是一切已然纠缠于这个看似不可变的社会,对于启蒙的批判的唯一基础是一种适当地自我批判的,非神话的启蒙。



黄麒瑄译


13

在冲突中治理:阿多诺对战后社会学的批判


Yasmin Afshar


摘要: 战争的创伤和对战争再次爆发的恐惧导致学术界与政府一同对战后社会学进行了重新定位,“共识理论”(consensus theory)和冲突理论(conflict theory)是战后社会学中两个最典型的理论。作为“共识理论”的代表,帕森斯(Parsons)所理解的社会体系是相对均衡的统一体,它的要素为其维持做出了贡献,“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趋向于一种和谐状态的普遍趋势。但是,很显然社会在现实中并非自发地趋于和谐,早期的功能主义不足以提出有效的行政建议。“冲突理论”是在1950年代出现的,“之所以关注冲突是为了相对减少冲突对体系维持(system maintenance)的威胁,他们试图找到解决内部冲突的方法:将冲突制度化并中和。阿多诺在不同程度上批评了两种战后社会学,他认为功能主义理论(functionalist theory)对这些结构有一个拜物教的视角,他们会认为这些结构是必须的,并且不会去批评结构或使其瓦解。而冲突理论则是将“社会问题”简化为公司的“人际关系”问题,他们忽略了社会中的结构性对抗,因而也忽视了潜在的可能导致统一体瓦解的根本原因。阿多诺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要素:社会瓦解(social disintegration)现象中的主观维度。他指出社会不会停止以苦难的形式施加于个体行为之上,社会对抗或许可以通过在心理生活中的表现突破意识形态的安慰。通过将冲突制度化,福利国家的结构发展了一种处理社会矛盾的管理方式。但是正如阿多诺指出的那样,即使最大的效率和最小的社会冲突相结合取得了成功的结果,社会的结构性创伤也不会得到根本治愈,它们只会暂时性地被缝合。当今社会中,统一体被瓦解的威胁日益增大,已无法用一些缓和结构性矛盾的方式来应对。



俞涵琪译






书评书目

  1. Finlayson, J. G. (2019). T he Habermas-Rawls Debate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 Rees, D. H. (2018). The Postsecular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Jürgen Habermas: Translating the Sacred .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3. Ungureanu, C., & Monti, P. (2017).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Between Public Reason and Pluralism. Routledge.

  4. Celikates, R. (2018). Critique as Social Practice: Critical Theory and Social Self-understanding . Rowman & Littlefield.

  5. Nuti, A. (2019). Injustice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History: Structural Inequalities, Gender and Red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Seubert, S., Eberl, O., & van Waarden, F. (Eds.). (2018). Reconsidering EU Citizenship: Contradictions and Constraints .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7. Rosich, G. (2018). The Contested History of Autonomy: Interpreting European Modernity . Bloomsbury Publishing.



-Fin-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收看往期精彩内容


加入我们|政治哲学|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资本主义|爱国主义|民族|法律|宗教|道德|契约|革命|独裁|选举|意识形态|公民社会|中国古典|中国近代|中国政治|美国政治|欧洲政治|希腊罗马|中世纪|现代性|全球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莎士比亚|康德|黑格尔|尼采|马克思|福柯|韦伯|葛兰西|巴特勒|阿伦特|罗尔斯|斯金纳|施米特|阿甘本|严复|梁启超|影视|测试|课程介绍|书单|书评|文学|学术歌单|政治电影片单





本文为「城与邦」作者编译

图片来自网络,不用作商业用途

转载或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城与邦」是成立于英国与北美、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政治哲学写作小组,提供新鲜原创学术思想,激发政治哲学热情,互相督促写作。


我们期待

投稿|关注|分享|加入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我们思考,并怀有对政治应有面貌的热情。


↓点击“阅读原文”便可进入 「城与邦」知乎专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