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腾讯开发产品的机制。
腾讯有个典型的做法是,一个产品成功了,剩下的产品会按照一个产品组合的方式去经营,而不是一花开后百花杀。这样做的好处是,它会给portfolio
(组合)
里最优秀的种子以机会,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和场景下,去淘汰那些不好的产品和团队。
这个过程可能快,也可能慢,可能是一年、五年,也可能是十年。但是,拉长时间看,真正不靠谱的人一定会被淘汰。一方面,公司当然在为此付出资源上的代价;但是另一方面,你也留出了时间和空间,让有希望的产品和人才成长起来。
举一个产品的例子。我做过一个产品叫广点通。我是做QQ空间出身的,做社交广告和效果广告有什么理由说我一定做的比别人强?并没有。而且,腾讯当时有从谷歌来的大拿,有从4A公司请来的品牌广告专家,还有从微软和雅虎请过来的效果广告专家。他们都不在我的部门。广点通是在成功了之后,过了些时间才请来了一个从谷歌过来的专家。
当时腾讯内部有非常多的团队同时在做效果广告的产品。开广告协调委员会,我是旁听的。我们团队的策略就是,不去争辩,索性踏实做事。在这个组合机制下,最终业绩摆出来,大家看数字说话。结果广点通这个产品很成功,现在它已经成为腾讯效果广告和社交广告的核心技术平台。
其次是腾讯的文化。
腾讯文化一方面很包容,另一方面是以正向激励来带动整个团队。腾讯是很强的集体决策机制。Pony
(马化腾)
的管理风格是,除非他强烈希望干预的事情,否则他都愿意让团队去试,并让不同的团队去竞争。
这就是腾讯特别的地方,即使有很多很重要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你过去证明过自己值得信任,这个事情仍然可以继续往前走。只要有一定的沟通,不乱来。当然,过程中你也需要阶段性的证明一些事情。大家都不是外行,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就可以保证自己的门不被公司关上。张小龙做微信也一样,也是好多团队同时在做。
这个文化是支撑产品组合得以存在和持续运营的基础。在这种文化下,好的和成功的团队与产品,公司一定会扶持,让它更成功。剩下的暂时还没成功的,公司会扶持你们组成一个产品组合,彼此之间甚至有竞争关系,但没关系,继续跑,直到有一天看清楚了,这里面谁跑的靠谱,谁在屁股决定脑袋,谁在浪费公司的机会成本。
第三,腾讯在对待产品上有一种自下而上的环境和氛围。
腾讯在内部讨论事情的时候,甭管职位高低,一定有人站出来敢和老板叫板,这种氛围很关键。
张小龙敢持续对老板说“NO”。我自己知道微信上好几个产品特性,即使老板施压,也不会改变微信的核心交互和视觉选择。最终大家要讲理由,为什么这个不能改,那个能改。在每一个理由里,大家都用逻辑思维来考虑这个事情的时候,房间里就充斥着理性,而不是权威和职务,这个挺重要的。
我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如果大公司对方法论和格局的判断,不是交给实际做产品的同事,而是自上而下去强推,会发生什么。当年我还在微软时,2005年到2006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公司请了一个非常贵的咨询公司给微软,尤其是给我所在的部门,也就是MSN做战略规划。咨询顾问提出的建议是:微软只有一个品牌叫Windows,所以不要有任何东西偏离Windows,要聚焦在Windows品牌。
基于这个逻辑,
后来MSN就改叫Windows Live Messenger,要按照Windows来做交互和视觉。整个微软MSN产品线大概有两年处于停滞状态,去改UI和理念。
这在事实上就不是以用户体验为目标的,而是以所谓的品牌一致性为目标。
到了2010年的时候,MSN的市场份额急剧下滑。一个错误的决策,证明它的错误用了5年时间。但结果已经不能改变。战场和历史不能重来。一定有少数人能看到这个错误,但当他们的声音不能被听到的时候,就是灾难性的结果。
第四,是看待资源浪费的态度。
不同的团队在开发同类型的产品去内部竞争,甚至有些不靠谱的团队可以一直在腾讯生存很多年。
这里面当然会有资源的浪费。但是换一个角度看,
和一个巨大机会的丧失对比起来,资源的损耗是更可怕还是相对就不可怕了?
比如,假设微信这个机会丢了,有多可怕?包括当年的QQ空间、包括微信支付,很多产品是整个格局上的变化,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一旦错过,可能就错失一个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