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内部还有一句话:“在腾讯做业务好做,插个扁担也能开花。”因为在腾讯做业务,很容易拿到足够的流量和支持,导致这个业务看上去在开始的时候很容易成功。这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战略:我不知道明天什么机会会来,市场会有什么突变,但是腾讯获得这次红利的机会比别人大。把这个概率按天、按年乘下去,概率高的团队总可以把概率低的团队PK掉。
从这个系统的逻辑来看,微信这个产品诞生在腾讯,也绝非偶然的。
当时做微信这个事情时,一方面,海外的产品比如TalkBox和Kik等都已经有了,另一方面,在腾讯内部也有好多团队在做。那时候是2010年的下半年,快到年底的时候,腾讯有一个组织架构上的局限,所有的无线产品都在无线事业群做。对移动终端即时通信应用的另外两个探索,以及更多的伏笔,都在无线事业部不同的部门。唯一的例外就是张小龙。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就是Pony看人
,在过去,QQ邮箱已经为张小龙赢得了一张信任票。这就是腾讯的一个不成文的机制。它的逻辑是,要给曾经做出成功产品的人更多机会,就是应该给张小龙做更多事情的机会,这是必然的。他历史上做了一个QQ邮箱是成功的,这次给他更多的事情也是合情合理的。
张小龙也没有调到无线事业部,还是在用自己的团队做。很多人认为做互联网产品需要人多,得有一个团队。但创新型产品最大的特点是,思考胜过人力资源。张小龙做微信的团队一共8个人,人名都可以叫的出来。他会用邮箱团队的个别人帮忙一下。但真正参与项目就是8个人,8个人的编制扛了三四个月,一个小房间都用不了,就搞定了。
就微信这个个案而言,大家还忽略了一点。张小龙其实之前除了邮箱成功之外,还做过很多其他产品。只不过因为不成功,大家把那些产品都忘了。今天的微信朋友圈、公众号,都有张小龙早期失败的产品的印记。
后来我们分析产品时,会发现,你经历过的所有的失败,最后有一天会成为你成功的一级级阶梯。
腾讯历史上每隔两三年就会遇到一个很大的瓶颈,但腾讯一定有一个团队会站出来帮助整个公司扛过这个瓶颈。
原因正是腾讯的机制总能让优秀的团队和优秀的产品跑出来。
腾讯的瓶颈,比如SP
(移动增值业务)
。SP曾经是腾讯唯一的商业模式,离开SP日子就过不下去,中移动一个小领导来Pony也要亲自接待。然后是靠互联网增值服务突破了这个瓶颈。
我自己的团队也曾经历过。我们那年帮助公司扛过瓶颈的产品是QQ农场。当时整个QQ平台基本上不涨了。这太可怕了。在互联网行业,我觉得亏损、团队不稳定这些都不怕,最可怕的是没有成长。
2008年到2009年,突然之间QQ和Qzone出现了增长停滞,如果突破不了的话,会有很大问题。后来我们先做抢车位、买卖好友,又和一家公司5分钟合作,做QQ农场,把这个瓶颈打过去了。微信就更不用说了,直接让腾讯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
所以,我们去看一个组织,每一个组织,外面看到的组织结构和部门的强大,其实跟它带来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我一直认为一个公司,包括个人成长,可能就是有一段时间白过了,有些时间和资源就是浪费了。
你可能不愿意承认,觉得这五年时间也有积累,交了几个女朋友、换了几次工作,经历了很多。但确实很多时候是在原地兜圈子,浪费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
对于公司而言也是,有些事情听上去光鲜,或者折腾了很多,其实对公司的发展没有太大帮助,没有真正的改变组织的命运。
真正改变组织命运的,就是一个产品或业务突然杀出来,改变了整个公司的格局。这种情况下,
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建立起一个机制和体系,让这个改变格局的产品,有机会出来。
作者:李翔
讲述:顾一菲
本文首发于 《得到》APP 的《李翔商业内参》 ,为李翔和郑志昊访谈原创文章,转载已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