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真正的聪明人,似乎都很会“装傻”,
与人相处时,他们愿意吃亏;处理事情时,他们带点糊涂。
他们虽聪明,却不刻意彰显;他们虽智慧,却不时时精明,
因为他们懂得,唯忘机可以消众机,唯懵懂可以祛不祥。
恰到好处的“装傻”,不仅可以让自己自在,也能让他人轻松。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老张约老李喝酒,一来叙旧,二来谈心,
酒过三巡,两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老张说:“咱俩相处这么久,你觉得,我身上有什么你忍受不了的缺点吗?”
一般人,可能糊弄两句就过去了,
没想到,老李却把这些年的不悦,全部吐了出来。
他开始细数对方的缺点:“脾气不好,牌品差,抠门,穿衣服不讲究……”
对面的老张,也从一开始的点头接受,变得笑容渐失,脑袋逐步耷拉,
甚至,开始反击老李:“你以为你就好到哪里去吗?”
本来开开心心的一次小聚,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王小波曾说:“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的确,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不认可、不接受,但最好不要过度评价,很多时候,看透一件事儿,并不难,难的是,看破不说破,看穿不拆穿。
别人的生活,好与不好,无需我们干涉;别人的选择,对与不对,都应给予尊重,
不轻言,不妄议,不置评,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善良。
看过这样一句话:“装聋作哑假糊涂,半醉半醒明白人。”
人这一辈子,做人做事,其实都无需太明白、太清醒,
尤其是在处理家事上,偶尔装个糊涂,不仅是一种洒脱,也是一种自在。
杨绛,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年轻时,她和钱钟书一起留学时,曾争论过一个法语单词,杨绛觉得钱钟书的发音带着些乡音,不那么标准。
而
钱钟书
则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发音没有问题,
于是,两人就因为这一点小事儿,在轮渡上吵了起来,甚至还说了很多伤感情的话。
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杨绛甚至还找了一位法国人来评判,
最后,虽然证明了杨绛的正确,但她心里没有一丁点的快乐,反而觉得,因为这点儿小事儿,不仅浪费了本可以观赏海上美景的机会,还差点儿破坏了两人共赴未来的幸福。
后来,她这样写道:
好的婚姻,该演的戏要演,该装的糊涂得装,该和解的得和解,婚姻本是一场合作,谁先睁眼,谁就输了。
的确,夫妻相处,永远不能太过清醒、太过计较。
生活里的很多小事儿,笑一笑就过了,根本无需非要弄清个中曲折,
但如果总是把目光聚焦在琐事儿上,不仅会破坏自己的心情,还会影响夫妻感情。
适当装傻,处事糊涂,才能让心灵轻盈,才能让关系紧密。
吃亏是福,似乎是众人皆知的道理,
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毕竟,谁也不是傻子,真的就能心甘情愿舍己为人,
但是,人到了一定境界,就会愿意吃亏、主动吃亏。
马未都讲过这么一件事儿,
多年前,有个商家刚入行,手上有一套上好的古瓷器,要价8万元,很多买家,看他年轻,恐是不懂个中诀窍,就拼了命地往下压价,这时,马未都却直接以9万元的高价,收走了这瓷器。
身边人都说,老马,你这是傻了不成,这种亏,为啥要自己吃啊,
但马未都说,等着看吧,爷的好运且在后面呢,知道马未都为人豪爽,这商家就和他建立起了交情,之后手上收着什么好货,都会主动找到他。
因为名声在外,圈内的其他人想要出好货的时候,也会第一时间联系他。
《小窗幽记》里说:“让利精于取利,逃名巧于邀名。”
一句话道破了人生成败的诀窍,
只有为他人留下生机,才能为自己开辟天地,一个总是斤斤计较的人,不仅绑架了自己的目光,而且避开了周遭的福气。
人生在世,学会吃亏,才能纳福;学会利他,才能利己,
毕竟,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都是有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能笑着吃亏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所谓聪明,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要站在高位、睥睨众生,
有时候,装傻充愣不仅能让你躲过灾祸,也能让你得偿所愿。
《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人。
在二进大观园时,刘姥姥就是靠着“装傻充愣”把贾母和一众小姐都哄得乐呵呵,才为自家谋求了一个暖冬。
去秋爽斋赴宴时,贾母将盘中的一朵红色菊花簪于鬓上,然后又叫刘姥姥过来戴花。
凤姐机灵,为讨得老太太开心,就把满盘子花都给刘姥姥戴上。
搁一般老太太,或许会受不了这般嘲弄,但刘姥姥只是呵呵一笑,还学着小姑娘的姿态,说:
“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
”
果然,逗乐了一旁的众人,
她一直明白,自己来大观园就是哄着贾母开心,供着姑娘小姐取个乐。
有时候,装装傻、充充愣,就能把事儿办成,护得一家老小周全,也是幸事一件。
林语堂曾说:“人生在世,无非就是笑笑别人,然后再让别人笑笑自己。”
恰到好处的自嘲,看似笨拙,实则通透,
不仅周全了自己,也体面了他人。
刘震云说过这么一句话:
“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这条河叫聪明。”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