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系上面有个著名的不可能三角:高医疗品质、要就医效率、医疗费用低,这三者不可能同时满足,而所有国家的医疗体制都是在这三个要素之间做取舍,需求平衡。但是不管怎么弄,都有人不满意。
医疗本质上是无限需求,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是矛盾。
以英国、意大利为代表的免费医疗体制,就是医疗费用低和高医疗品质,这就产生了极低的医疗效率——分级诊疗。
以意大利为例,生病后,患者须从家庭医生开始诊断,家庭医生无法处理后,再去预约专业医生,若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则由专业医生去预约综合医院。可以说,没有家庭医生的人,连医院的大门都摸不着。
即便有家庭医生,也不利索,2019年,加拿大患者从全科医生转诊到接受治疗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为20.9周,较2018年的19.8周增加了一周。
以印度,朝鲜为代表的免费医疗体制,就是医疗费用低和就医方便,但是医疗品质可就呵呵了。
高就医效率和高品质医疗的代表就是美国,代价就是贵,贵,贵,一个中产没有保险的话,一场大病足以破产。
更多的国家则是在三角形中做均衡,不走极端,都搞一点,
但是只要进入老龄化,则不可避免涉及医保控费的三大杀器:医药集采、医疗控费和分级诊疗,当前我们国家正在走第一步和第二步。
今天我们聊聊日本。
90年代,由于医保出现巨额赤字危机,政府对药品实施强力的费用管控手段,并随后延伸到了医疗控费。
日本的集采极为严厉,对所有药品无差别降价,甚至都不需要谈判,管你是什么创新药、原研药、进口药、仿制药,全部降价,而且每两年必须降价一次,直到现在依然在坚持(做了小幅度修改):
因为无利可图,日本的很多药品出现了短缺,直接就没药了,怎么办?
刺激人心的一幕来了,
2023年设立“仿制药战略储备”,针对短缺药品强制要求企业保供。
美国的集采也很刺激,谈判主要针对的就是原研药,
如果药企拒绝谈判,将面临高额消费税(第一年为销售额的65%,逐年递增至95%)
你觉得日本和美国的做法对企业公平吗?还是市场经济吗?
扯远了,继续说日本,很多人眼里的医药天堂日本,以为集采和医疗控费,发生了大批量的事故。
1990年到2010年惨烈的20年就不说了,我们看看2020年之后,最近四年的医药事故:
其中小林化工事件最为严重,直接损失:召回成本+停产损失达340亿日元;间接损失:日本仿制药行业股价整体下跌12%(2020年),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20点;长期影响:企业合规成本上升30%(2021年起),中小企业并购加速(2020-2023年共29起并购)。
除此之外,日本还出现了大量的医药短缺现象,不管是仿制药还是原研药,直接连治疗这个病的药品都没有了,下图是2023年数据:
我们再看一下日美欧仿制药市场对比(2023年),日本医药事故的发生远高于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