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18日在央视开播以来,文化综艺《朗读者》大有刷屏之势,在观众间掀起了一阵“朗读”的热潮。而继北京、广州、杭州之后,明天,《朗读者》的线下“朗读亭”也将登陆上海,普通观众可以走进朗读亭,通过朗读传递自己的情感。
由于此前朗读亭在北京、广州、杭州三站都引来了热烈追捧,可以预见的是,周末两天,上海图书馆前也极有可能排起长队,市民不妨提前安排好时间,错峰前往。
晨报记者|曾索狄
作为节目制作人和主持人董卿曾这样描述设置朗读亭的初衷:“我们的创意是希望普通人也慢慢地接受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手段,朗读真的应该像说话唱歌一样,是一种借文传情的方式。
第一期的主题名为“遇见”
嘉宾有濮存昕、柳传志等大咖
追忆往事,先生讲述了为追求女同学
而翻译林徽因《别丢掉》的经历
动情之处一度热泪盈眶
从外观上看,朗读亭只是个不到3平方米的小亭子,但它内部大有乾坤:除了配备有专业录音设备,还有摄像机全程录像。
有意成为“朗读者”的市民,可以自行准备任意体裁的文字,走进朗读亭对着圆形麦克风朗读,限时3分钟。同时,朗读亭内部环境非常私密,门一关上,就成了朗读者一个人的小天地,所以朗读者可以尽情挥洒,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
据悉,在朗读亭中录制的素材,未来会传回北京,极有可能在之后的节目中出现。
有参与过朗读亭录制的网友透露,专业录音设备会放大声音中的瑕疵,可能带来与平时在家朗读完全不同的体验,初次接触的人有可能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奇怪,但其实无伤大雅,建议参与者一定要放松心情,全情享受。
节目组也表示,朗读亭并不是为选拔而设置的,而是希望普通人展现自己的朗读风采,相信带着最想表达的情感和文字而来会更有收获。
不久前,朗读亭在杭州受到读者追捧。很多人慕名而来,排队到深夜12点。▼
来看看他们都读了些什么
浙大外语学院大一女生沈亦妍要读一首在手机里保存了很久的诗:俄罗斯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你别把我的信揉成一团》。
建筑学院大二的王文昊捧着一本再版的“量子物理史话”:曹天元的科普名著《上帝掷骰子吗》,他要朗读爱因斯坦和光电效应的小故事,因为里面有我们丢掉的想像力。
应用生物科学院的女生陈蕴琦,自称是“没有读成文科的理科生”,她喜欢触动自己的人文书,这本龙应台的《目送》,她读得相当仔细,要朗读的是序言《你来看此花时》。
大禹路小学二年级的吴雨宸,排了三小时队,她要念一篇刚学过的课文《找春天》。府苑小学四年级的沈若翎,想把自己写的文章《和大熊猫亲密接触》亲自读出来,送给所有爱动物的人。
浙大竺可桢学院来了三位同学,都是朗读诗,分别是要读美国大诗人弗罗斯特的名诗《未选择的路》,还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
退休的汤大姐要读一封特殊的信,“我们是五十年前天长小学六二乙班的学生,2012年开同学会,当医生的同学王英民正在非洲马里援外,他就写了一封信给班主任李梅兰老师和鲁萍老师,我们都很感动。我想把这个故事念给更多人听。”
在茶叶博物馆工作的方颖是一位新杭州人,她想念一首让她和丈夫都热泪盈眶的诗:田地的《北方南方》。第一句是这样写的:“到南方的风中流浪,是我的向往。养育我的北方,便成了思恋的地方”。
“因为我先生是北方人,我是浙江衢州人。每次我在家里念这首诗,他都会潸然泪下。我想把它献给所有异乡漂泊的新杭州人。”
浙大经济学院的仇婷婷老师,朗读的是夏衍的散文《种子的力量》,献给自己的妈妈。朗读背后,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仇老师9岁的时候,父亲因为工伤成了植物人,而母亲一直不离不弃地照料。
“最后父亲重新站了起来,我妈妈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在上海,“朗读亭”将被设置在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
从明天(4日)到3月7日,每天10:00-17:30开放
开放给所有市民,无需报名,但要排队
1、请自行准备喜欢的经典文章或书,体裁不限,年龄不限,语言不限(普通话,外语,方言皆可),可以读给亲朋,或读给自己;
2、每位朗读者朗读时间限3分钟以内;
3、在朗读过程中会有专业的摄像师全程录制,之后会挑选最感动人心的朗读者参加央视节目录制;
4、由于朗读亭和排队场地设于室外,考虑天气因素请读者准备好雨伞。若未携带,您可凭读者证前往上海图书馆1楼大厅借伞。
友情提示:
请准备好为什么选择朗读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理由。
让人泪流满面
让人心潮澎湃
带上故事,带上感悟
相约上海图书馆朗读亭
来源|新闻晨报 综合都市快报、上海全知道
编辑|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