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10%~15%,是侵袭性最强的肺癌亚型。长期以来,
小细胞肺癌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曾被视为“治疗荒漠”
。
面对这看似无解的困境,小细胞肺癌患者该如何寻找出路?在绝望的深渊中,他们如何才能捕捉到那一线穿透阴霾、引领希望的光芒?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两位在抗癌路上创造了“生命奇迹”的勇士,讲述他们的抗癌故事。
2014年冬天,在东莞打工的杜先生,因
持续的咳嗽
而前往医院进行了CT检查。未曾想,医生告知他情况不容乐观。
为了进一步确诊,杜先生带着不安的心情,来到了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肺内一科主任杨衿记医生
的门诊。经过一系列检查,杜先生被确诊为左上肺小细胞肺癌cT3N2M0 IIIA期。当时,他只有40岁。
“命运何以如此?”那一夜,杜先生辗转难眠,无助与恐惧如潮水般涌来,将他紧紧包裹。
面对病魔的肆虐,杜先生一度陷入绝望的深渊,甚至萌生了放弃的念头,开始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准备。
然而,杜先生温柔而坚韧的妻子,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用无尽的爱与鼓励,为他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她经常安慰杜先生:“疾病非一日之寒,治疗亦需时日。相信医生,坚持下去,我们会携手共渡难关。”
懂事的女儿,在得知父亲的病情后,也变成了他的坚强后盾,鼓励他说:“我在网上查过,现在这个病的生存率还是很高的,不要害怕。”
正是这份来自家人的深沉爱意与坚定支持,让杜先生重新找回了与病魔抗争的勇气与信念。他坚定地踏上了抗癌的征途,决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无独有偶,相似的悲剧也在付先生家悄然上演。付先生一家人在西安工作生活,只有过年时会回到河南老家。
2021年春节,本该是阖家欢乐的时刻,却因付先生的
久咳不愈
,蒙上了一层阴霾。当地医院的诊断书如同冬日惊雷——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也就是常说的晚期小细胞肺癌。
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付先生一家瞬间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付先生的女儿在网上了解到
广东省人民医院肺癌研究所
在肺癌治疗方面享有盛誉,于是带着父亲赶到广州。那时,付先生已无法独立行走,只能由家人架着他前往医院。
当杨主任再次确认了他的病情时,付先生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毅然决然地说了一句:
“好,我跟它干!”
虽然对于疾病带来的痛苦有时会感到焦虑,付先生却从没想过自暴自弃,总是鼓励自己:“从不把疾病当回事儿,要和疾病抗争到底。”
从北方乍然来到南方,尽管面临水土不服、语言沟通等困难,但付先生依然以他那不屈不挠的坚强与乐观,向命运发出了坚定的挑战。他坚信,恐惧是病魔的温床,唯有勇敢面对,方能寻得战胜它的希望之光。
初与杨主任的交流,宛如春风拂面,他那句
“现在医学这么发达,不用怕”
,如同温暖的阳光穿透云层,瞬间减轻了杜先生心中的恐惧与阴霾,点燃了他对治疗充满希望的火花。
2015年2月13日,杜先生开始接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标准治疗方案——EP方案化疗,随后进行放疗。
治疗迅速见效,肺部病灶很快就获得了部分缓解(PR)
。一两年后,杜先生深切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正逐步回归。
尽管治疗的过程充满挑战,放化疗的各种副作用让人难以承受,但在家人的陪伴和鼓励下,杜先生一一克服了这些难关。
杨主任一直提倡,癌症治疗后要回归社会、回归家庭,通过心理支持、营养饮食、体育锻炼、精神关怀等综合康复策略,以实现更大的生存获益。
如今,杜先生已带着家人回到了老家浙江丽水,重新融入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他在镇上找了一份当保安的新工作,闲暇时则在自己家的后山上种茶树。每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品尝着野菜的鲜美,吃着自家压榨的茶籽油,过着规律而健康的生活。在妻子和女儿的陪伴下,他们一家人享受着平静而幸福的时光。
在最近的复查中,
杜先生的肺部肿瘤已经完全消失,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更是突破了9年大关
,这无疑是对杜先生及其家人坚持与努力的最好回馈。
同样,付先生也在杨主任团队的精心治疗下,迎来了生命的转机。
2021年2月26日,付先生开始采用IMpower133研究
[1]
中的免疫联合化疗模式,即
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依托泊苷/卡铂(ECT)
方案治疗。此时的付先生不仅患有小细胞肺癌,还伴有肝硬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一直在使用胰岛素治疗。在第一次用药之前,甚至连50米都走不了。但在
仅仅用药半小时后,付先生咳嗽等症状明显减轻;完成第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已经能够正常行走
。
“治疗的时候,一次比一次效果好。”付先生感慨地说。
对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传统化疗时代的5年生存率之低,令人扼腕叹息,仅徘徊在2%左右。随着免疫治疗的持续突破与蓬勃发展,这一局面正悄然发生转变。
IMbrella A扩展研究中,高达12%的患者,在接受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后,实现了超过五年的总生存期
,这一数据无疑创造了该领域新的里程碑
[2]
。
然而,免疫联合治疗的显著疗效往往伴随着高昂的治疗费用。作为一位全自费的患者,家庭经济也不宽裕,肿瘤的治疗成了全家人极大的经济负担。幸运的是,得益于慈善项目,他得以继续治疗,重燃生命的希望。
2021年5月,完成4个周期的免疫化疗后,付先生返回当地医院,继续接受阿替利珠单抗维持治疗。经过十三四个月的持续治疗后,
肺部肿瘤已基本消失
,截至目前,付先生病情稳定,生存期已达3年
。
杨主任表示,肿瘤治疗模式的演进,不仅仅是医学技术的进步,更是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治疗,到融入心理支持、社会关怀的综合治疗体系,我们见证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与升华。社会各界通过医疗政策优化、慈善赠药项目、社工及家庭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共同为患者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康复环境。
在杨主任看来,杜先生与付先生的抗癌故事,不仅是局限期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显著进步的生动写照,更是医学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并重的胜利篇章。无论是局限期还是广泛期的患者,规范化的诊疗路径与不断创新的治疗方案,都是他们重获新生的关键。
小细胞肺癌,以其恶性程度高、转移迅速、预后不佳而著称,但这并不代表小细胞肺癌不可治。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特别是
免疫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的崛起,正逐步为众多小细胞肺癌患者点亮了延长生存期的希望之光
。
“陪着你,更久一点”
,这不仅是患者与家属之间最真挚的期盼,也是医疗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在这条充满荆棘与希望的抗癌之路上,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为每一个生命争取更多的时光与可能。
点击下方关注,了解更多抗癌知识
👇
喜欢的觅友右下角点个
“在看”
,转发本文让更多觅友能知道这个跨越3年、10年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