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凹凸镜DOC
从独立纪录片出发,打捞一切“非虚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晨报  ·  频繁失误被陈凯歌怒批,他发长文致歉 ·  3 天前  
新华社  ·  单曲循环!《哪吒》rap太上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凹凸镜DOC

青年电影人,同命不同运 | 独家专访《菠萝,凤梨》主创

凹凸镜DOC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08-21 21:15

正文

本文转自:影视经纬
文/经纬
菠萝,又名凤梨。同一物种,不同地区不同称谓,同命不同价。

同一考生,在山东, 500分上不了专科,移民海南,轻松考上重点大学。

这便是 电影《菠萝,凤梨》 最尖锐也最现实的主题聚焦 —— 高考移民 ,这个伴随着中国高考制度数十年的特殊现象,至今仍时有发生。
始于社会现实,终于人性困境, 《菠萝,凤梨》全片以伪纪录片式的黑白镜头,跟随一对母女不停为生活所奔波,为命运而抗争,却反复在希望与失望、成功与失败、沉沦与救赎之间行走的叙事影像 ,成功打动了许多电影节评委和无数观众,并先后入围第 6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和第18届FIRST青年电影展FIRST FRAME单元。

FIRST影展期间,我与该片 导演闫啸林、制片人杨海军、制片人李佩儒 三位主创进行了深度对话和彻夜长谈,在试图了解影片最初创作过程的同时,更聚焦当下青年电影人的生存和发展困境。

以下为三位主创的自述:

导演闫啸林:

“我拍这部电影,是为了下一部电影”


一次 偶然的机会,我特别好一哥们,跟我讲他亲身经历 高考移民, 吸引 了。

高考移民是一个 蕴含着 非常强 的社会广泛关切的话题。再者,高考本身对于全中国人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高考的复杂性又包含着 中国 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有很强的现实力。

导演闫啸林
在叙事上 高考移民 一种旅途的状态 从山东、河南 湖北 这些高考大省 ,到内蒙、青海、西藏、海南这些 “移民”之地 空间上 本身就是一段 很长的 旅程, 拍出来具备 视觉上和人文方面的 丰富 变化。

其实在我自己成长经历中是没有接触过 高考移民 的,所以我做了一些功课,用了一种很讨巧的方式 了解高考移民大概是怎么形成、怎么操作的 —— 就直接在网上查论文 这种方式对于我来说很高效 ,也能 比较全面地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片中女主考了500多分却连专科都上不了的情节是 真实的,这种细节不敢有任何虚构。山东就是这样的…… (笔者查询:08年山东专科一批线文科514分,理科500分;本科三批线文科541分,理科531分)

把时代背景选在 08年,一方面是因为我是那时上大学的;另一方面, 08年那个阶段,整个国家都呈现出一种大国崛起的心态,所有人充满了干劲。 奥运会的举办更是一个新兴国家崛起的标志,刘翔打破世界纪录,站上世界之巅,是当时民族的一个象征

其实越底层的人越会有强烈的自豪感,国家兴盛人民余有荣焉,这是底层人最朴素的情感。但 在这种大国崛起的背景下,电影中的母女俩正在经历的事情,却是另外一种命运 ……

作为北方人,我之前是没有吃过也没见过凤梨的,前两年去西双版纳第一次看见凤梨,我以为是菠萝,别人告诉我这是凤梨,比菠萝贵多了,而且特别甜 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 在起片名的时候,我 想到了这个,觉得挺贴的,就用了。

20 20 年写剧本,写完之后没有立即拍。

一方面,一个制片人朋友不建议我拍,他觉得从制片角度讲,这片子过不了审,也上不了,从电影节角度讲,这题材也是有文化壁垒的,也很难去国外。另一方面,其实当时自己也没有想清楚,没有那么明确要拍。

后来我又写了几个剧本,直到 2022 年,我觉得必须要拍一部片子了 —— 这个剧本是我写过的所有剧本中,唯一有可能以极低的成本拍出来的。

2022年7月5号,跟摄影指导去海南看景筹备,9月15号 开机 ,一直拍到 11 月1号

拍了 47天 ,拍摄前 被隔离过 15 天。当时疫情很严重,没办法实现在山东拍摄,包括成本也不允许,就全部在海南取景。其实这是个硬伤也非常遗憾,山东、海南两地的地域差异没有拍出来,虽然我们也尽量避开了明显的穿帮。

从理性的角度讲,我觉得 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下一部电影。

22 年的时候,我的状态很不好,经历了两年的疫情,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拍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也是解决我自己生存危机的需要

当时很绝望,也不知道能不能撑到 2023 了,就亟需拍个片子来解决这个问题。拍完之后我吃的也好了,睡的也好了,大便也顺畅了,什么都通了,所以 这其实也是个治病的过程

我是 2007 6月 7号、8号 参加 高考, 2008年6月7日 第一次拍短片,正好一年的时间 大一的时候,我对自己的专业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专业 不是那么感兴趣,又不打游戏,也没什么其他爱好,就想着既然喜欢看电影,那就自己拍。

突然有这个想法之后,就找人借了个 DV 拍了 一部短片 ,觉得特别有趣,很兴奋,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了。 我感觉 自己 一下 找到了一种方向 ,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说想要干别的事。

这次 能来 FIRST 其实挺意外的 之前有朋友跟我反馈说 first 的观众是非常挑剔,非常严苛的,很难搞,要做好在映后的现场被骂,被问到怀疑人生 的准备 。但来了之后两场映后,大家的反馈更多是正面的热情和肯定,很感谢大家。

但是,这部电影也有很多遗憾。

比如结尾。有观众说我借鉴《罗马》,其实我有参考它的纪录片, 想看看他们是怎么在浪特别大的海边,既能保护好演员又能完成电影表达的。 但我没有这个条件,对演员来说太危险了,所以我只能用最土的方法就是换个小机器,摄影师直接跟着演员冲进海里 ……最后我们拍出来效果差强人意,还是没有那种象征命运汹涌与无情的视觉效果。

另外,电影表现高考却没有拍到太多学校的场景,这是非常遗憾的地方。其实我们想了各种办法,都实现不了,因为疫情、经费等原因。

希望下一部电影能改进这些遗憾之处。但其实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有下一部 ……
制片人杨海军:

“做直播讨生活,等机会搞创作”


我跟啸林在 18年他拍《难念的经》的时候就认识了,我们很聊得来,想做的电影包括趣味都很相投。

后面他完成《菠萝,凤梨》剧本后发给我看,我当时提了些意见。因为他之前拍电影,都是自己凑钱在搞,我就说这个项目能不能找点钱去做。

从制片层面来讲,我是希望走一个正常的融资拍摄流程,不想让他再自己去借钱。然后我就去找了我认识的一些朋友,包括爱奇艺,还有其他电影制作公司的人去聊,但这个题材比较敏感,再加上导演很笃定这个题材 100% 过不了审。就……

制片人 杨海军
但啸林特别笃定,说必须要干这个事情,我说那 OK,就全力支持。 我个人其实更多是一种情感上的支持,当时啸林自己已经筹了一部分钱,还有另外一个制片人拿了一部分钱。有了启动资金,就开机了。

这些年我接触的新导演挺多的,但是有能力把故事讲清楚的并不多。我看过啸林迄今为止写过的所有剧本, 我认为他的叙事能力非常强,我也跟很多朋友说过,他 100%能出来。

包括他对电影的这种执着,这些年也没有去做别的事情,一直干电影。像我们有时候,比如成家了之后得考虑生存谋生方面的问题。但他不一样,就非常决然地要拍电影。

当时很多电影节我们都报了,还找了圈里认识的朋友,帮忙联系釜山、东京电影节。能入围金马完全是意料之外。

金马非常有意思,我们在那见到了很多台湾、香港电影行业的熟面孔,包括与侯孝贤导演的一些工作伙伴,台湾的一些发行公司等等,他们都特别热情。

我们还见到了李安导演。 李安导演说他非常喜欢这个片子,他觉得啸林的编剧基本功非常好。 啸林也跟我说,来金马能见到李安导演,和他聊天,就是此行最大的收获。

但是电影节那个场合人太多了,很多人就是一面之缘,我们又都是新人,没有人引荐,后续也没有太多机会,找到能够合作或者帮忙发行的人,不过这是一段很愉快的经历。

实际上,整个 2023年状态都不是特别好,去金马那段时间真的是特别开心的经历。

国内这块,《菠萝,凤梨》目前只在金马和 FIRST放映过,其他渠道的放映发行可能都比较难,不过 也期待能有一些民间放映或校园放映能帮助做一下放映 。如果能稍微有点资金回收就更好了,导演的资金压力相当大。
电影之外,我自己的经历也是比较曲折的。我是 2014年大学毕业,就到郝杰导演的剧组当了志愿者。当时大家都特别喜欢郝杰的电影,慕名去做志愿者。其实一开始我就只是在剧组里面浇花、搬砖,后来一个制片人带着助理走了,我才有机会顶上去做一些制片相关的工作。

也是 2014 年,我另外一个朋友王法导演,要拍一部独立电影《野草》,帮他协调过场景和资源,他觉得我特别适合做制片,后来在工作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朋友,就慢慢继续坚持了下来。

后来 参与过菅浩栋导演的《夜幕将至》,常标导演的《森林》,王尔卓导演的《再见,乐园》,周子阳导演的《乌海》等作品。
但做了这么多年独立电影制片,对于我来说,经济收入方面都非常有限。
14、15年我还接过网大的项目,前前后后我参与的网大估计有15部那么多。我当时对网大概念不清晰, 我们学电影看电影都是那种经典电影、大师电影,拍网大时候那种冲击,简直了。

当时我们拍第一个网大时候的一个导演助理,后来人家发展起来,那几年挣了有上千万。但我没怎么挣到钱,另外,拍的东西完全拿不出手,所以,后来疫情的时候 我说穷死都不会接网大的。

因为我有这些拍网大的经历,所以这两年也有人找我去做微短剧,我全部拒绝了。现 在和两个朋友,一个导演,一个摄影师,在视频号上做直播卖货。

今年上半年做直播,(挣的钱)比去年一整年都强。 反正比拍网大、微短剧都要强。
如果说这几年我做独立电影制片很失望的话,那 做商业项目一样是很难 。去年下半年接手的一个项目,投资方决定投资大几千万去 拍,合同都已经签完了,但是后面无疾而终,原因是 投资方说这个项目必须要请顶流演员主演 ,不然他宁愿赔偿违约金也不开拍。

所以,为了生活,我们现在一边搞直播,一般等待机会,后续如果能找到好的项目去运作,我们就全力以赴!

制片人李佩儒:

“青年导演通过电影节被关注,然后呢?”

《菠萝,凤梨》涉及到高考移民的社会话题,这既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非常敏感的地方。

因此,作为制片人,我一开始从过审和市场角度考虑,当时有和导演沟通说能不能把一些情节或结尾调整一下。但是 导演对创作非常坚持。

那时候我也在找资方,有公司表示愿意投资,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个片子没有立项,然后(投资的事)就终止了。

制片人李佩儒
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很喜欢这个项目,能参与到《菠萝凤梨》,也很幸运遇到北漂的一位贵人,对青年人的支持,搭建我和电影最近的一个平台,并有机会能够完全独立自主的参与到一些青年导演的项目中。

海军和我聊起啸林的《菠萝凤梨》,当时还叫《高考移民》。

导演之前拍了一部电影叫 《港片年华》 ,讲的是高中生谈恋爱的故事, 他能把小演员都拍得那么灵动和细腻,能看出导演对于演员的把控力非常强, 所以不管是出于对他作品的喜爱还是出于对朋友的支持,都要陪他走这一遭。最后就帮忙对接了一些资源,自己也投了一小部分钱进去。

后来去金马的时候,DCP 的钱是我出的,影片中涉及到的视效镜头也是找好朋友顾城的公司帮忙解决的,预告片是提两瓶酒过去让目一和抵岸文化的朋友帮忙做的预告和包装,他们都是做过很多不错项目的后期制作公司,人力和时间成本都很高,很感谢他们认可《菠萝凤梨》这部电影,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的帮助,和我们在夹缝求生的电影市场环境下成长,感到很开心。

其实我对这个片子的贡献就这些,然后关于立项审查这一块,也一直在跟一些广电的老师在聊。

主演胡伶、导演闫啸林、制片人李佩儒
现在,导演也说了之后要做一些必须要过审的项目。

其实年轻导演,可能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电影节得到关注,但得到关注后的下一步怎么走?

在 FIRST这样一方场域,一群年轻人狂欢的派对里,大家被酒精、音乐、现场氛围所包围,所有人激情迸发的那一刹那,你觉得那就是全世界,但其实那不是全世界。

当你沉静下来,离开 FIRST ,踏上飞机,回到自己原来生活的地方,你面临的依旧还是之前的生活。

所以, FIRST 对于青年导演而言只是一种鼓励,鼓励他们坚持做好下一部,仅此而已。 回归到创作现实,青年导演们依然要面对市场、面对资本、面对审查,他们所要解决的绝不仅仅是文本的问题,影像的问题。

这个很可悲,作为一位导演,你不仅要创作,你还要应酬,你还要喝酒,那其实导演就是一个非常综合、八面玲珑的这样一个人。

另外,现在大家都会说,你们这帮年轻导演只会自嗨,只会拍那些没人看的文艺片,可你想想, 一个年轻导演真的有做商业片的机会吗?没钱、没资源、没名演员,你让他们怎么拍商业片?这 TM是个悖论!

之前网大市场火热,现在微短剧兴起,对年轻导演来说,这好像是个机会,但我自己这几年做过一些网大和微短剧,我非常知道这也是个悖论。

一方面,网大和微短剧根本不是作品,我们上电影学院学的那些经典的叙事、艺术的表达,根本完全无用武之地,很多人内心里也过不了那一关;另一方面,拍网大和短剧就一定能挣钱吗?我迎合市场了,迎合观众了,一样挣不到钱啊!

所以,现在有个非常值得去探讨的问题,很多非常有才华有追求的青年电影人,他们抱着对电影、对艺术很纯粹的想法,拼尽全力去拍电影,但市场反馈给这些创作者是一种什么状态?他们在这个行业举步维艰,甚至沦落到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为什么?

这是一个问题。

《菠萝,凤梨》金 马放映现场
《菠萝,凤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