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音约
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夜间情感广播节目主持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得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CCTV特约心理专家、情感畅销书和专栏作家、多家知名企业高端心理顾问,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位在“主持人”和“心理治疗师”两个专业领域跨界传播的知名媒体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莓辣MAYLOVE  ·  10.16 今天是世界脊骨日 ·  昨天  
CP头像集  ·  壁纸|一期 𝐢𝐧𝐬壁纸🫧🤍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音约

谁不是一边自我勉强,一边越过重洋丨13个影响我最深的TED演讲

青音约  · 公众号  · 两性  · 2017-06-16 21:09

正文


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有定期看 TED 视频的习惯,这么多年的积累中,我找出了 13 个对我影响至深的 TED 视频,它们重塑了我对生活的评判标尺,改变了我追逐的人生目标,缓解了我在各个人生阶段中面临的困扰。

以下排序不分先后,Enjoy and good day!


1. 大难过后收获到的礼物

Stacy Kramer

Stacey Kramer 向我们讲述她自己很感人的一个故事。在这个 3 分钟富有寓意的演讲里,她向我们讲述她每一个人都不需要的经历。这段经历令人震惊,充满创伤,但也是价值连城,到最后竟然成为了一份无价的礼物。


它会产生非常多积极、正面的影响,我们的人生将被赋予新的意义。在这件礼物到来之后,我们会面临挑战、被启发、被鼓舞,同时变得更谦虚。平和、健康、宁静、快乐,犹如涅槃重生,而所有的这一切仅仅需要花费五万五千美金,听起来多棒啊!


如果我告诉你,这件礼物是一个脑瘤,你是否还会像之前那样对它趋之若鹜呢?

我有一本逢人必推荐的书,叫《最好的告别》,其中对衰老和疾病有非常好的阐述。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们的快乐程度非但没有降低,反而不断提高,他们比年轻时更少焦虑、压抑和愤怒。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老了,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未来是有限的、是不确定的,当这种生命的脆弱性日渐凸显的时候,我们的生活目标和动机会彻彻底底改变。

同样的道理,当大病或绝症降临到我们头上的时候,观念自然发生改变——活在当下



2. 温和的成功哲学

Alain de Botton

阿兰·德波顿检视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质疑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成功都是配得的吗?失败呢?听他机智地解答我们对成功的迷思,帮助我们摆脱势利,重新寻回对工作的热情。


我们活在一个充满事业恐慌的时代,现在比以前更容易过上好日子,但却比以前更难保持冷静。有几次我甚至怀疑,阿兰德波顿口中的温和哲学是否足以保证和支撑社会的正常运转。


什么是势力,我们在乎事业与物质的原因和背后的诉求,嫉妒如何产生,书店里的成功学,精英和所谓的“loser”……这些统统在他的探讨范围内。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说,以社会地位评价人是一种罪。用现在的口吻说,通过一个人的名片来决定你是否要和他交谈,是罪。


大部分的人,包括你我,都会从外界、从媒体、从他人口中取得对成功的想象,这些东西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自我。追求成功不是一件坏事,但必须确定这个目标的确是自己想要的。成功的定义永远是多元的、发散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感觉很糟糕,但更糟糕的是,在人生旅途的终点,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从来都不是真正想要的。



3. 脆弱的力量

Brené Brown

布琳·布朗致力于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我们感同身受的能力、获得归属感的能力、爱的能力。在 TEDx 休斯敦一次富有感染力的幽默谈话中,她跟我们分享了她的研究发现,一个让她更想深入了解自己以及人类的发现。


我们可能都知道,滋生耻辱感的是一种叫“我不够好”的心态,可是鲜有人知晓,这背后隐藏的是刻骨铭心的脆弱。这个 TED 告诉我们,不能粗暴地把人分为脆弱与不脆弱,而应该是全心全意、敢于去爱的人,以及畏缩不前的。前者普遍拥有强烈的归属感,他们相信自己的价值,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坦诚放开自己设定的那个理想自我,以换取一个真实的自己。更重要的是,他们全然接受脆弱。


如果我们想要与脆弱共存,就要停止控制,停止预测,全心投入生活。

很多人盲目地认为,自己可以选择性地麻痹情感,比方说,晚上去撸个串、周末去旅行,告诉自己我要忘掉羞愧忘掉那些不开心的事情。可当我们麻痹那些消极的情绪时,欢乐、感恩、幸福这些积极的情绪也会被阻挡在外。我们会变得痛不欲生,继而寻找生命的意义,然后感到脆弱,于是我们又去撸个串旅个行——危险的循环就是这样形成的。

同样,我们不断地把不确定的事情变得确定,因为我们觉得“确定”就是好的。害怕 - 脆弱 - 越害怕,同样危险。


布琳布朗最后那句「You are enough」让我很是动容:相信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哪怕在最最恐惧的时候。



4. 少点用具多点乐趣

Graham Hill


作家兼设计师格雷厄姆·希尔在探究这样一个问题:使用小一些的空间并且放置少一些的用品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快乐吗?他从占据更少空间这个角度切入,给出了三条修正我们生活方式的建议。


相比起以前,当下的我们拥有了更多的空间,那既然空间更多了,肯定够我们放各种东西了咯?


事实上并没有,我们依然需要空间,更多的空间。这带来的后果是大量的信用卡贷款、对环境的巨大影响,还有这 50 年里停滞不前的幸福水平。

试问,有多少人体验过“少”的乐趣?这个 TED 的分享者发起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探讨,和时下流行的“断舍离”与“极简主义”不谋而合。


如何活得精简?

1. 必须铁面无情地去开始精简工作,并且三思而后消费。

2. 坚信小也有魅力,提高空间利用率。

3. 需要多功能的空间利用与多功能家具。


那么,如果我们的生活变得稍稍精简一些,是否意味着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时间?

我是一个会买很多件同款衣服的人,不是网上所谓的乔布斯式节省时间法,而是因为衣服包包对我不重要。所以看完这个 TED 后,我第一个下狠手清理的就是衣橱,竟然也理出了整整 3 公斤的无用旧衣。接下来就是最棘手的书柜,我有非常多非常多的文具,光是手帐就有 2 个大整理箱。思来想去,最后我一本都没有精简掉,还对着朋友“大放厥词”:在寸土寸金的空间里,不该追求空空如也,而是需要被重要且真心喜爱的东西填得满满的。

不知道你看完以后,会有怎样的决定?



5. 内向性格的力量

Susan Cain

在社交和外向性格备受推崇的文化中,成为内向的人可能会很难,这甚至是可耻的。但是,当你聆听苏珊·凯恩激情澎湃的演讲时,你会发现内向的人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惊人的天赋和能力,这是值得鼓励和庆祝的。


从小长辈总说活泼外向的小孩最合群,是聪明的、是长大有出息的;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社会又告诉我们最理想的员工是外向者。我曾经一度很痴迷于和外向者交朋友,某种意义上来讲,因为我永远无法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进而催生出了一种近乎崇拜的爱。最可怕的是,对自己的性格增生了怀疑和否定。


不论是苏珊凯恩的 TED《内向性格的力量》,还是出版物《安静》,都把我从泥潭中拔了出来,更带来了很多宽慰。她让我明白,喜欢一个人呆着的小孩不是怪人, 偏爱独自工作并不意味着是公司的局外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公园……独处为我充满动能,保证自己在工作与社交活动中精神焕发。总之,独来独往一点也不奇怪,更不可耻。



6. 坦然接受 “差一点的成功”

Sarah Lewis


艺术史学者莎拉·露易丝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博物馆,她在研究了一位艺术家之后发现:并非每件作品都是大师级的佳作。她提醒大家考量自己生命中 “几乎失败” 和 “差点成功” 的事件的作用。在我们追求成功和卓越的过程中,不正是那些“差一点的成功”在督促我们前进吗?


成功和卓越的区别在哪里?这是贯穿整个 TED 的关键问题。

在莎拉路易斯看来,成功是一个瞬间,一次事件,一个时刻,一个世界赋予你的标签。而卓越不同,它不是对某个目标的承诺,而是一个持续的追求,它让我们知道,如果不去一次次地尝试,便会一无所得。


“差一点成功”让我开始重视每一个追求目标的过程,它就像在一片模糊中寻找无限延升的卓越。米开朗基罗对着西斯廷教堂穹顶上的旧约之神祈祷:神啊,您赐给我的欲望超过了我的能力。但不正是这一份追求卓越的过程和信念,在不断缩小着现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之间的差距吗。


这个 TED 改变了我观察事物的角度,同时我也相信,终点并不存在,这是一条没有止境的征途。



7. 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

Simon Sinek

西蒙·斯涅克用一个简单但是震撼的模型来阐释激励人心的领袖力,这个模型的核心是一个“黄金”圆圈,意思是领袖素质的根本来源是回答“为什么?”。他列举了苹果公司、马丁·路德·金还有莱特兄弟成功的例子,同时以蒂沃(Tivo)数码录像机为失败的典型。


这可能是我最早看过的 TED 之一吧,同时也是最经典之一,暴露年龄啦。西蒙斯涅克提出的 Golden Circle 从内到外分别是 WHY - HOW - WHAT


你的目的是什么?你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你怀着什么样的信念?你的机构为什么而存在?你每天早上是为什么而起床?为什么别人要在乎你?我们大多数人交流思考行动的方式都是由外向内的,但那些鼓舞人心的领导者们或者机构组织们,却和我们的迥然不同——他们都是从里向外的。


在这里我就不过多重复视频中的理论,它实实在在地改善了我称述事件的方法,以及创业中的思考模式,是值得每一个人观看多次的 TED。



8. 为什么情绪急救势在必行

Guy Winch


我们在感冒发痛时会去看医生。但为什么我们在经历类似心理伤痛时不去就医呢?盖温驰说我们此时大都独自疗伤。但这不是唯一出路。他有力的论证了为何我们应该像对待身体一样照料我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我们每个人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要保持身体健康,每天刷牙啦、受伤要防止感染啦……但我们知道如何保持精神上的健康吗?我们会为孩子做情绪保健吗?


其实,人们承受心理上的伤害要比身体上的多得多,例如失败、被拒绝、孤独等等。我们都有一个固定的思维感知模式,每当我们感到沮丧,受到挫折,我们便会进入这个模式。如果你的头脑告诉你,你不能做成什么事,而你相信了的话,你就会开始感到无助,然后你很快就放弃了,甚至都不去试一下。再然后你就更加确信自己成功不了,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失败后情绪低落是自然的,但不能允许相信自己不可能成功。我们要和无助感抗争,在负能量循环开始前打败它,重新控制局面


去年我一度养成了 TED 所描述的一个极其不健康的心理习惯——穷思竭虑,就是事后反复咀嚼一件事,不断地在脑海里回放当时的情况。反复回味不愉快的事很容易变成习惯,而这个习惯代价很大。那段时间过得非常痛苦,因为当我在负面的事情上花了太多时间与精力,等于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可问题在于那种反复回味的需求会变得非常强烈,非常紧迫,所以这种习惯很难打破。


这个 TED 让我开始愈发重视自己的情绪健康,后来靠着一些专业建议以及吃吃喝喝(主要疗法)建立了自己的情绪恢复能力,花了一年才算是彻底摆脱了阴影。



9. 尝试做新事情30天

Matt Cutts

是否有些事情,你一直想去做,但就是...没有实现?马特·卡茨建议:尝试 30 天。这个简短而轻松愉快的演讲提出了一个简洁方法,用来考虑制定和实现目标。


这个 TED 非常简短,马特卡茨鼓励我们开启为期 30 天的挑战,去做些小的、持续性的尝试和改变,持续坚持 30 天。不得不说,这种 30 天挑战真的是乐趣无穷,我经常通过自己的手帐来记录自己的“挑战表现”。有很多挑战项目被转变成了我的生活习惯,比如每天对朋友说个笑话、每顿正餐有个绿色的食物、喝奶茶选无糖等等。当然,还有更多中途失败了,比如不吃糖(第六天就破功了)、每天一个苹果(经常睡前才想起于是硬塞下去一个)、每天一幅插画(灵感不是每天都有)……


即便如此,我依然热衷于向人推荐这个 TED,它就像一个神奇的好奇心/好胜心发射器,提醒自己能够随时随地开启一项新挑战,投身于那些想做却不敢做,或者想做却没有第一时间去做的事情。


10. 你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Brian Little


是什么让你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心理学家喜欢用特点,或者明确的性格特征来解释。但布莱恩·利特尔更感兴趣的,是当我们做出不符合自己性格特点行为的时刻——这种行为有时是我们文化的需求,有时是我们自己的需求。让我们跟利特尔一起,剖析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在性格上的天壤之别,探求人类性格惊人的可扩展性。


这个 TED 可以完美衔接在前文推荐的《内向性格的力量》后观看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可以从 5 个宏观维度进行分析,开放性、责任感、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它们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走向。


利特尔教授着重提到了外向者与内向者在行为与心理上的众多区别,并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进行探讨: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与众不同?


在我创业后,经常会对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产生不解,明明是喜欢独处的内向的我,为什么经常参与社交活动?明明是擅长倾听的我,为什么开始习惯于在人群中发声?难道是随着个人经历的变化,我从一个内向者转成了外向者,亦或者成为了游走在中间地带的那一类?


在看完这个 TED 后我才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做一些和性格不符的事情,这些是可变的性格特点,是我们为了达成某个重要的目标而做出的改变。

所以,不要问自己是哪种性格的人?而是要问,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然后我们身上的可变性格特点就会被激发。但我们扮演其他角色的时候,需要万分小心,因为有时会对自己太狠。


11. 学校扼杀创造力

Ken Robinson

关于建立培养创造力(而不是扼杀创造力)的教育体系,Ken Robinson 发表了一番幽默生动的演讲。


现在的教育提倡的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老师,他能发现一个天才学生。但 Ken 认为,所有孩子都是伟大的天才,而我们却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的才能。创造力和文化知识在教育中占同样比重,这两方面我们应同等对待。

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我们所受的教育正在让我们失去创造力。

为什么每天都有数学课,却不是每天都有美术课、舞蹈课?

别画画了,以后你又不当画家;别弹琴了,以后你又不当吉他手;别跳舞了,以后你又不当舞蹈家……正是这些温和而又熟悉的劝告,铸成了大错。

前一阵姚明当上了篮协主席,在和男朋友(野生篮球爱好者)探讨的时候,他很认真地讲,中国篮球最好的那一天,就是当一个小朋友对妈妈说“我想去打篮球”的时候,换来的不是一句“打什么篮球,不要总想着玩,做作业去”,而是说“去吧”。



12. 单一故事的危险性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往往是不同故事的交集。小说家 Chimamanda Adichie 讲述了一个她寻求自己真实的文化嗓音的故事,并且告诫我们:如果我们只去聆听关于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单一故事,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误解。


每个人对各个人、事、物都有着不同的刻板印象,它们无形中影响了我们的认知,这就是奇麻曼达口中的“单一故事”。我们太容易被这些单一故事蒙蔽双眼,从而相信这个世界所呈现出的样子仅有一种。我们用这种片面的印象去评判别人、去选择和他人沟通的方式,这不仅仅是否错误,更是一种损失。


这让我想到当年做 Share&Cheer 的初衷,希望借由无数多元的女性故事,消除大众对于女性所产生的刻板印象,拓宽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单一故事”绝对不是个例,它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选择性看待别人,以及被别人选择性地看待。



13. 生命中最惨痛的时刻如何造就我们

Andrew Solomon

作家安德鲁·所罗门一生都在阐述关于艰辛的故事。现在他转向自己,带给我们一个充满挣扎的童年,同时简述着他近年来遇见的勇敢的人们的故事。在这个动人,衷心而时而完全幽默的演讲中,所罗门呼吁我们从最大的挑战中找寻意义。


铸造意义,建立身份,这是安德鲁所罗门在这个 TED 不断重复的八个字。

逃避和忍耐是铸造意义的入口通道,有些挣扎是先天的,例如同性恋;有的是后天的,例如性侵受害者。铸造意义所需要的是改变自己,建立身份所需要的是改变世界。

我们在惨痛的经历后会追求我们的身份,我们不能承担无谓的痛苦,但如果认定它是有意义的,我们就能忍受巨大的痛苦。这和我之前提到的困难的意义如出一辙,困难并没有意义,只是我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给它赋予了新的含义——这就是困难的意义所在。

而显然,寻找意义比找到意义更重要。


这个 TED 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它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反复聆听,需要借助更为丰富的人生经历反复思考。最后会得到什么,谁都说不好,我并没有学会一种技能,或者产生一些灵感,但的的确确获得了宽慰和力量。



文章来源

101 个重新定义成功与幸福的女人

在这里讲述自己的故事

微信公众号:ShareandCheer    微博@ShareandCheer

推荐文章
莓辣MAYLOVE  ·  10.16 今天是世界脊骨日
昨天
CP头像集  ·  壁纸|一期 𝐢𝐧𝐬壁纸🫧🤍
5 天前
总裁俱乐部  ·  三件事决定你的人生格局!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