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1岁,主因“发作性头晕、行走不稳6月”入院。6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行走不稳,间断发作,每次持续2-3分钟可自行缓解,无其他伴随症状,后至当地医院就诊,查头颅MR示右侧颞叶内侧新发梗死(图1)。
图1
颅内CTA示右椎动脉优势,右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图2)。
图2
给予“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等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有发作。现为求进一步血管内治疗收住我科。
既往有高血压病、脂蛋白代谢紊乱病史,有长期吸烟史。
入院查体:BP140/90mmHg。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定位体征。
血栓弹力图:AA 100% ADP 66.1%。
入院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100mg 1/日+波立维 75mg 1/日)、降脂(立普妥 20mg 1/日)、降压治疗。
入院后复查头颅CT示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未见明显钙化(图3)。
图3
CTA(图4):后循环示左椎动脉细,右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
图4
高分辨核磁(图5):右椎动脉颅内段局部管壁偏心性增厚,呈等T1等PD信号,MPRAGE未见异常高信号,管腔狭窄。增强后局部呈点状强化。考虑右椎动脉颅内段局部斑块形成。
图5
入院后DSA(图6、7、8):右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左椎动脉弓上起源,止于左小脑后下动脉,左小脑后下动脉通过脑膜支代偿左小脑前下动脉。未见前循环向后循环代偿。
图6
图7
图8
术前讨论
1.患者左椎动脉V4段闭塞,右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仍有症状发作,有介入治疗指征。
2.病变狭窄程度重,但病变较直,狭窄段远端略有成角,拟用小球囊预扩张基础上用球扩式支架。
3.单侧椎动脉供血,对侧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术中术后需严格控制血压。
4.其他风险:穿支卒中。
全麻下右股动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 6F导引导管置于右椎动脉V2段远端,Pilot(0.014″,190cm)微导丝通过狭窄段,置于右侧大脑后动脉P1段,Sprinter Legend球囊(2.5mm×15mm)预扩后放置Apollo支架(3.0 mm× 13mm),球扩释放后支架贴壁良好,前向血流TICI3级(图9、10、11)。
图9
图10
图11
术后查体:血压140/85mmHg,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术后即刻头颅CT示右侧小脑半球高密度影(图12)。
图12
术后3小时,患者诉头痛,伴恶心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无喷射性吐。 BP:160/90mmhg。
神经系统:神志清,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双眼各向活动无受限,无复视及眼震,示齿口角无偏斜,伸舌居中,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共济试验尚可,双侧肢体痛温觉对称,四肢腱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急查头颅CT示右侧小脑半球片状高密度影,较前片有所扩大,结合血管造影考虑出血区域位于右小脑下前动脉供血区域(图13)。
图13
转入神经重症进一步治疗,暂时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予脱水降颅压、严格控制血压等治疗。请神经外科王嵘主任会诊后,建议暂行内科保守治疗。
术后12小时,患者仍诉头痛,恶心呕吐一次。神经系统查体:嗜睡,言语欠流利,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复查头颅CT示右侧小脑半球片状高密度影较前片大致相同(图14)。
图14
术后第二日,患者诉头痛好转,无恶心呕吐,言语略含糊。神经系统查体:嗜睡,言语欠流利,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复查头颅CT示右侧小脑半球血肿,小脑扁桃体下疝可能性大(图15)。
图15
术后第三日,患者病情平稳,头痛减轻,无恶心呕吐,偶有呃逆。加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言语欠流利,双眼水平眼震,右侧肢体共济稍差,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复查头颅CT示右小脑半球血肿,较前无明显变化(图16)。
图16
术后第五日,患者病情平稳,无头痛,无恶心呕吐。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言语欠流利,双眼水平眼震,右侧共济稍差,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复查头颅CT示右小脑半球血肿,较前无明显变化(图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