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CA
热爱生活 喜欢文化 关注艺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康石石  ·  港大、港理的这些专业,不限背景 ·  23 小时前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观演 | ... ·  5 天前  
康石石  ·  皇艺也有不好就业的专业? ·  5 天前  
康石石  ·  大一拿了10多个奖,我为保研也是拼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LCA

十月

LCA  · 公众号  · 艺术  · 2024-10-10 14:11

正文

2024035

一个秋


十月,季节更迭,色彩变化,人的心境亦随时节交替而转换。

启发苏轼写下“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僧人惠崇,擅作春景图画,更常寻秋天景致,那烟霭朦胧、空旷清逸的笔墨,多为后人所品赏。宋代古籍《图画见闻志》有载:建阳僧惠崇,工画鹅雁鹭鸶( sī ),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

秋渚文禽图 宋代 惠崇

时人“难到”的寒汀远渚、潇洒虚旷气氛,正是秋景之精要。只不过,寒僻的水边坡地及虚旷飘渺的林泉崖边所弥漫的荒寒感,并非惠崇勾画秋景的全部,在他的墨色里,秋天是向上的,是充满生命感的世界。

水边坡地

盛夏荷叶步入秋季,枝干与叶面逐渐消瘦,以致干枯,但外在的变化,却升华出了荷的另一种美感,这种美,使它依然骄傲地挺立着。文人喜爱这样的变化,品咂着秋天与荷叶独一无二的互动,将这个时候的荷称为残荷。

微风抚过,静立的残荷悄悄发出咯吱咯吱的脆薄声响,水草轻逸摇动,默不作声,两者相互塑造着一个季节的图景,动静相宜。几只野鸭摇摆至岸边,梳理羽毛,啄食微小生物,夏与秋的转换、生命的接替,便在此刻发生了。

文禽

散发着别样美感的宜人秋季,不会等待任何人,它催促有心者更换行头,踏出门栏,并将他们推入到这短暂美妙的时节中,与之相融。行至水岸,似凉未凉的溪水,提醒踏行者这是一个新的季节,在此季节,每个人都需要新的体验与感知。

古人定是感知到了秋日之美。他们画秋涉图画,作秋涉诗词,他们总是像第一次涉足这个季节一样,细致体验着周遭的一切。六祖慧能言: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季节的变化,是风动,也是幡动,而更为重要的,是踏行者内心的细微调整与感悟。

《烟霭秋涉图》局部 五代 赵幹(传)

独坐虚室,静心思虑,也可获知秋意,古之文人,深谙此道。

眼望秋水,窗下阅读,是时人之乐事,陆游、欧阳修及詹初等人,都曾为此作诗,思想家王守仁亦有同名诗作《读易》:囚居亦何事?省愆( qiān )惧安饱。瞑坐玩《义易》,洗心见微奥。

秋窗读易图 宋代 刘松年

临窗读易,洗心内观,或可窥视自我微奥之处。但秋季读易之奥秘,实际不在读易本身,而在正视并顺应变化:

秋天十月,收获的季节。当收获化为内在力量,当充盈过后,万物渐向萧索,入藏已始,这应是下一个生命节律的开始,也是积蓄的前奏。这一刻,求教于蕴含古老智慧与变化始端的古籍,静观万物之变,恰有了王守仁口中“洗心见微奥”的深意。

读易

就在这短暂的秋天时节,古人踏行溪水中,作寒汀秋景图画,画秋涉景致,写读易诗篇...他们已是将这个季节的逸事,尽数勾画。八大山人读赏过,仍是以一幅《秋窗竹韵图》,提供了有关秋天的另一种体验方式。

秋窗竹韵图 清代 八大山人

宋人或明人画秋窗,多作由内向外眺视状,八大山人跳出古老图式,画出了透过竹韵由外向内、由室外向窗内观望的图景。在这个图景里,八大山人俨然置身世外的高士,他站立于世界之外,观看着世事变化,重温自己内心的起伏,他似是在告知世人:我们向外观看之时,也应反观自身。


作者:莫一奥,艺术史研究者,写作者。
一定要看生命不是待滋润的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