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源: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为什么印度要通过电线杆做 Wi-Fi 热点来做农村互联网普及(而不去建基站)呢?
一个 4G 基站可以覆盖周边几公里方圆,提供几十兆接入带宽。一个 Wi-Fi AP 大约能在几十到一两百米半径内提供 10 到 100 兆接入带宽。
对广域覆盖来说,使用 Wi-Fi 可以提供大容量,但是覆盖距离太短,用一个基站能解决的面积,可能要 50 台 Wi-Fi 设备才够。
所以除非是给城市密集商业区做无线覆盖,用 Wi-Fi 性能比较好,农村覆盖一般用 3G/4G 无线基站更有效率。在农村搞 Wi-Fi 覆盖,受限于覆盖距离小,大约是村头电线杆上挂 Wi-Fi AP,保证榕树下、晒场边有信号,有需要的人到树下坐着上网的思路吧。
此外,Wi-Fi 覆盖还有计费复杂的特点,如果不是免费提供上网服务,商业模式的话,认证 / 计费比移动电话网复杂。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用 Wi-Fi 做覆盖呢?我猜是因为这种方式不需要全网协调,技术简单,建设起来短平快,能够很快生效吧。
不过,看题主说的这个案例,在全印度 1050 个村子建设 Wi-Fi 覆盖?平均每 120 万人口,或者说大约中国的 1-2 个县那么大的地方,挑一个幸运的村子来建设?这规模只能说是杯水车薪,象征性玩玩而已,照顾不了多少农村人口的。
如果要把这件事提升到“数字乡村”的战略发展高度,让它成为拉动农村发展的契机,恐怕就不是这 1050 个村子架 AP,投资预计不超过一亿元的小小项目能承载得起的(做过 Wi-Fi 热点覆盖工程的人应该知道按这种电线杆子上挂 AP+ADSL 线路接入的阳春面模式,平均一个村子分到 10 万元投资,能做多少事情,还能有多少利润或回扣吧,更不要说印度的人工成本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
其实在中国,类似战略目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在过去这几十年也策划并实施过很多个。只是国内中央政府做规划的时候,不太会搞这种一次只解决 1000 个村子的小打小闹,而是很有中国特色,一般是叫做“村村通 xx 工程”。
“村村通”的定义一般是指“全国范围内所有行政村”,通 xx 的实现标准是保证村委会所在的那个自然村(村委会一般都设在人口最多的那个自然村)能用得上。
各部委做出来的规划和建设任务到了各省,省级部门一般都会定一个更详细的目标,比如“500 人以上的自然村都通”之类(一些山区、牧区很分散的那种三五户、十来户人家组成的微型自然村就没办法保证了,因为数量太多,分布太散,发达国家都没法那么奢侈)。然后按部委的要求,各地区集体行动,用一到几年时间,全部搞定。
在通信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这十几年来搞过的,至少有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光缆、村村通宽带吧,别的可能还有,想起来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