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电脑报
电脑报新媒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商韬略  ·  中国女首富,又赢了个大的! ·  昨天  
山东高速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  信息集团参建的济南绕城高速机场段、京台高速台 ... ·  昨天  
山东高速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  信息集团参建的济南绕城高速机场段、京台高速台 ... ·  昨天  
中国能源报  ·  75年,“煤老大”的新变化 ·  昨天  
中国能源报  ·  75年,“煤老大”的新变化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电脑报

从追赶到问鼎的中国屏幕面板,让谁着急了

电脑报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4-10-01 10:45

正文

国庆节快乐


技术优劣逆转,产品与市场不会说谎。

01
 

折叠屏技术再进化,多项技术领跑全球

折叠屏作为手机屏幕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点,已经慢慢发展成各大品牌“秀肌肉”的主战场。

在可弯折技术未突破前,OLED屏幕模组在弯曲的时候由于各个薄膜器件之间无法协调变形,很容易发生器件损伤、胶层剥离的现象,而折叠屏之所以能折叠,就是因为让OLED屏幕用上了柔性材料:聚酰亚胺,这种材料具有可弯曲、轻薄、柔韧的特点,允许屏幕面板拉伸与挤压,形成折叠效果。  

 

虽然道理上听起来很简单,而且在科幻电影里我们也见过不少比这更酷炫的设备,但实话实说,当我在2019年第一次亲自摸到折叠屏手机时,那种“科技照进现实”的震撼感至今都令人回味。 

各大厂商在铰链设计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不过很快,首批折叠屏手机在上市并经过用户的体验后就暴露了两大致命缺点:折痕和不耐摔。

而导致问题出现的两个关键点就是铰链设计和屏幕结构的不足。所以,在后来出现的折叠屏手机针对这两个关键痛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现在我们看各种折叠屏手机的发布会,铰链和屏幕都会是厂商介绍的重中之重,比如铰链技术里的锆合金浮动中板,在展开时上浮支撑屏幕,折叠时下沉避免挤压,通过浮动给内屏可靠保护。

以至于现在已经有通过了40万次折叠无忧认证的产品,意味着每天哪怕折上200次都要用上六七年,耐用性已经有了保证。

技术路线方面,折叠屏手机经历了内折与外折的“二选一”的时代,外折可以省下一些元件、降低成本、减轻重量,折痕也比较少,但对消费者来说,外折意味着屏幕朝外,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损坏。

而内折则更有美感,相对外折来说更容易保护屏幕,但因为内折是挤压面板,所以对铰链技术要求更高,随着技术难点的不断攻克,现在很多厂商都选择了内折的方案。看到这里不禁让人好奇,如果折一次可以让屏幕面积翻两倍,折两次可以返三倍,那么无限折叠呢?

很好,你提出了卷轴屏的概念,而这样的概念产品其实已经问世了……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同时具备内折与外折的三折叠屏产品,可以说折叠屏技术已经进入到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期,未来我们或许还能看到更多脑洞大开的产品设计。

卷轴屏这种看似“科幻”的产品也已经被国产厂商做了出来

02
 

用户现身说法,折叠应用生态趋近成熟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光有技术有什么用,折叠屏这种花里胡哨的东西,这么卷有意义吗?”正所谓“实践出真知”,纸上谈兵才是真的没有意义,所以我们找到了几位使用了至少一年以上折叠屏手机的真实用户,看看他们对折叠手机的看法到底如何吧。

汪先生,49岁,二手车经销商,使用折叠手机近3年

“一开始买折叠屏手机纯粹是觉得好看,2021年的时候买了三星的Fold,然后今年换了vivo X Fold3 Pro,习惯了之后是真的好用,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用手机看各种照片,也喜欢刷抖音快手,折叠屏展开后几乎就是一个小平板,尤其是现在年纪也老大不小了,比起普通手机来说大尺寸看起来不会那么费眼睛,关键是展开后的屏幕键盘也很大,打字速度比以前快多了,而折叠之后又和普通手机一样方便收纳。所以我以后应该都只会买折叠手机了,习惯了就很难改回去咯。”    

张先生,38岁,公务员,使用折叠手机1年

“因为我需要经常查阅文档资料,所以在去年换了折叠屏手机之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手机可以作为临时办公的有力支撑了,以前用直板机的时候真的有点痛苦,在手机上看材料要不断地缩放、移动操作,相当麻烦。而折叠屏手机的屏幕够大,同时对各种文档格式的支持也比较全面,虽然在修改、编辑时还不如电脑好使,但浏览、批阅还是没问题的,比起以前已经算得上是从零到一的剧变了。”

龙先生,42岁,私企负责人,使用折叠手机近3年

“我买折叠手机其实受了一些圈子文化的影响,因为身边很多朋友也都是用的折叠机,这次华为那款三折机我也蛮感兴趣,但打听了一下好像溢价很高,等它铺货了我再考虑入手也不迟。这几年也试了好几款折叠机,从外折叠到内折叠都用过,现在已经习惯了分屏双开微信、大屏看邮件/文档,而且如果要临时给客户展示产品PPT和PDF文档就可以直接用手机,这一点对我来说感触挺深的,以前还真是没有这么方便的展示方式。而且现在的软件适配其实做得挺好,在大小屏之间切换应用,这种感觉只有玩过才懂!”

平板、手机双形态兼具,解决了轻薄和成本问题的折叠屏实用性大增

从以上几位受访者的体验来看,可以无论是技术还是应用落地,折叠屏手机已经不仅仅是面子工程,而是已经做到了平板+手机双形态实用性的兼具。

当然,我们还需要理性地看待折叠屏目前的不足,比如并不是所有App都对折叠屏进行了适配,很多游戏在大屏状态下的体验反倒不好,除此之外折叠屏的折痕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再加上屏幕大就意味着功耗大,同时又要兼具轻薄,续航也很可能不得不妥协,与此同时根据东三省的读者朋友反馈,现在的折叠屏对低温还是很敏感,冬天在户外甚至都不太敢去折叠……

整体来看,现在的国产折叠屏技术演进速度很快,这些缺点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迎来解决方案,而且折叠屏机型的价格已经做到了和直板机非常接近的水准,在这种大环境下进化出三折叠机型其实一点也不让人意外,从产品生态来说,国产折叠机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梯队,甚至可以说是断层式领先于国际品牌。

03
 

优劣换位,海外市场作出表率

可能有人还是会觉得,国产折叠屏产品知识“窝里横”,在国际上很难获得用户认同,其实不然,从世界范围来看,折叠屏手机的主要玩家都是国产品牌,这意味着技术路线和市场方向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未来的技术优势只会越来越大,而且这种优势已经在东南亚、西欧和亚太地区等海外市场开始体现,比如OPPO的折叠屏手机在东南亚市场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印尼市场已经超越了三星,成为当地市场的领头羊。

从市场数据来看,国产折叠屏手机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爆发式增长

而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2024第二季度折叠屏手机出货报告,荣耀也首次超越三星,夺得西欧市场第一的位置,而算是半个国产品牌的摩托罗拉则在北美和拉丁美洲均占据可折叠手机市场的最高份额……

市场不会说谎,这都是消费者“用脚投票”买出来的成绩,自此,国产折叠屏手机也走上了和国产直板机相同的高速赛道,在国际市场展现中国力量。        

 

04 

一路坎坷,国产面板崛起非偶然

当我们见证折叠屏技术再攀高峰的同时,还有多少人记得“缺芯少屏”四个让我国科技界人士感到憋屈的字?从0开始到登顶巅峰,LCD无疑是我国IT工业崛起的缩影。 

 

诞生于美日,崛起于中韩

前不久,一则“日本夏普关停10代线面板工厂”的新闻让科技圈引发不小轰动。夏普宣布位于日本堺市的工厂已经全面停止生产电视用液晶面板,而作为日本国内唯一生产电视用液晶面板的厂商,夏普的停产也意味着电视面板在日本生产的结束。

日本曾一度称霸全球电视液晶面板市场,夏普更是被称为“液晶之父”,这一变动,也唤起了不少人对液晶面板产业的记忆。

过去数十年来,液晶面板的竞争版图一直在不断变化,而液晶技术亮相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后期。1962 年,海尔梅尔,发明了液晶显示技术,这是一位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生,此时正在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研究中心担任兼职助理研究员。

直到 1968 年,RCA 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液晶显示模型,在纽约召开了发布会,日本企业参加了发布会,由此知道了美国人研发的这项新技术。可随后由于液晶显示速度太慢,颜色也太单调,距离能看的彩色电视还有很远。时间一长,RCA 公司便放弃了该技术的继续研发。

在RCA公司发布会上见到新技术的日本人对液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不断地投资,液晶技术越来越成熟,逐步解决了显示速度慢,颜色单一等等问题。此后,日本企业的崛起便一发不可收拾,很快便将发明液晶显示技术的美国企业打得节节败退。  

夏普见证了日系面板产业的辉煌与没落

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除日本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敢说自己拥有成熟的面板产业,包括美国。因手握东芝、夏普、三菱、日电、日立、爱普生等一众老牌电子厂商,到1994年日本面板厂商在全球市场中所占份额更是高达94%,几乎是一手遮天,其中以夏普最为风光,长期将定价权握在手中。

90年代中期,日美贸易战进入最后收尾阶段,在长达30余年的对抗后日本可谓已经“精疲力竭”,而最为致命的是,美国直接封杀了日本十几年的半导体经营权。也就是在日本自顾不暇的时候,韩国以一种近乎“疯狂”的“反周期投资”方式将钱砸到面板产业。

1995年,三星、LG 两家企业分别建成了自己的液晶生产线。2001年,三星、LG两家公司咬牙投资了5 代生产线。投产以后,韩国企业就彻底赶超了夏普等日本企业。三星、LG两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世界第一和第二,份额接近50%,成为面板新霸主,打得日本公司无力招架。虽然之后日本企业采取了越过 5 代生产线,直接投产尺寸更大的 6 代生产线的措施,但却为时已晚,而在日韩的角力中,中国面板产业开始在“夹缝中成长”。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3年,在此之前,中国电视屏幕完全依赖进口,自主研发的初级屏幕只能应用于电子手表。为了突破这一困境,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扶持面板企业,天马、京东方、TCL华星光电等中国本土企业开始逐步发展,中国企业也在等待一个逆周期的机会。

2003年2月12日,京东方对外界正式宣布,京东方以3.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nix)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由此正式进入液晶产业。随后,京东方投资10.3亿港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电脑显示器冠捷的最大股东,并在北京开始建设自己的5代线。

二十年后的今天,截至2024年上半年,京东方、华星光电和惠科等中国面板企业携手拿下超六成的全球液晶面板市场份额,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最新报告更表示,京东方在OLED领域的发展尤为迅速,预计将在2028年以26%的市场份额超越三星显示,成为全球最大的OLED面板供应商。

05

从全面追赶到问鼎全球,中企拿下LCD话语权

华为折叠屏爆红背后,年轻一代很难想象面板企业付出了多少。

时间轴拉回三十年前,“缺芯少屏”这个词道出了中国显示产业初起步的最大痛点。根据当时海关数据显示,中国需求的液晶面板在很长时间内完全依赖进口,甚至液晶面板仅次于石油、铁矿石、芯片,在每年进口消费物资中排第四位。   

完全依赖进口意味着话语权极低微和受尽各种憋屈。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台湾面板企业深陷金融危机的泥沼,大陆相关部门再次组织大陆9家彩电企业赶赴中国台湾采购液晶面板,采购金额高达33亿美元,将中国台湾的面板企业从金融危机中拯救了出来。

然而,中国台湾企业竟以“不愿依靠内地客户,怕渠道被控”为由,竟转而与韩企进行低价合作,以控制对内地的产能,并哄抬价格。最终,大陆企业不得不向韩国采购高价面板,该事件直接导致当年大陆彩电行业坠入不良周期。

这类事件的发生,让中国大陆企业痛定思痛,决心加大投资力度,一定要做自己的面板。

然而,液晶面板本是一个资源、技术密集型行业,持续不断的巨额投资不仅要极大勇气,更需要扛住巨大压力,以京东方为例,其近三十年的成长史中,竟背负了“散户之王、面板之王、圈钱之王、价值熔炉、国之重器”等光环与争议。

早在2010年,京东方创始人王东升就提出了显示面板行业生存定律,即“若保持价格不变,显示产品性能每36个月须提升一倍以上”,从此走上了疯狂建厂和迭代研发之路。只不过,将这一生存定律付诸实践的代价就是“源源不断投钱”。2010年京东方亏了20亿,2011年又亏了7个亿,为此它们还背上了“圈钱骗子”之名,以至于到2013年460亿再融资计划传出时被投资人怒骂。

如今,据不完全统计,京东方单算投资已经超过4000亿,如此庞大的投资规模和超长的投资年限,终归让京东方问鼎全球液晶面板之巅,其综合出货量已超越三星,大尺寸显示面板占有率世界第一。

京东方崛起的背后是数千亿资金的投入

京东方之外,深天马、华星光电同样积极投入,从技术进步和生产线布局来看,中国已经建设了多条高世代LCD面板生产线,其中京东方在合肥和武汉分别投资建设了10.5代和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华星光电在深圳也投产了11代线,深天马也计划建设一条每月生产12万片的8.6代线,在众多大陆面板企业的合力推动下,中国大陆的LCD面板产能在全球占比持续攀升,特别是在大尺寸LCD面板领域,预计到2027年其产能将占全球的73.74%,进而在全球LCD面板领域拥有分量极重的话语权。  

 

06

从量变到质变,布局未来“视界

“重资产、重技术”的面板产业一旦获得领先优势,后来者除非拿出数倍的资金、资源投入,否则很难超越,但“重资产、重技术”的特点也意味着一旦投资方向错误,很容易陷入危机。      

 

从CRT到LCD,技术的迭代绝非一帆风顺。国产彩电巨头长虹,试图回避竞争最激烈的液晶技术路线,和松下等公司往等离子技术方向走期望走出一条不寻常的路。此后,索尼、东芝放弃等离子业务;后来,日立、先锋、三星和LG电子*也相继退出。最终等离子产业链的玩家,只剩下松下和长虹,最终两家都放弃了,这意味着之前的巨额投入都会随着技术战略方向的转变而“打了水漂”。

早先,电视产业是液晶面板的主要市场,“高世代线量产——供给过剩——价格下降——大尺寸电视性价比提升,销量增长——平均尺寸增长——消耗更多产能——供给缓解”是面板行业的成长逻辑,可随着8.6代线、10.5代线进入量产后,大尺寸电视开始逐渐触碰到天花板,一方面是家庭液晶电视主流尺寸进入65-75英寸阶段后,已经开始触碰尺寸天花板了,而另一方面是全球液晶电视市场萎靡不振,进而让京东方、深天马等上游面板企业开始动态管理产能,让一些效能不高的面板厂停产后,将资源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

而当下,面板消费大环境已然发生转变,以VR/AR设备和智能手表为代表的智能穿戴设备崛起,以及“一辆车,十块屏”的新能源汽车,都对液晶面板需求发生变化。在VR/AR领域,尽管OLED因其柔性特质被广泛应用于这些设备中,但LCD技术由于其成熟、成本较低且性能出色的特点,依然是许多VR头显设备厂商的首选。

全球领先的VR产品Oculus Quest 2就采用了FS LTPS LCD显示屏幕。而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等对高清、轻薄、易于佩戴的面板需求逐年上升。柔性AMOLED面板因其低功耗、柔性和轻薄的特点,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液晶面板产业迎来新发展机遇

OLED、Micro LED等新型显示技术的发展意味着细分赛道的崛起,但是否值得像CRT迭代到LCD时“梭哈”式押注并不好说,毕竟OLED在获得更出色画质的同时,用户用眼健康、成本等问题也值得慎重考虑,从LCD到OLED,面板企业产能的转移不能简单地类比CRT到LCD的迭代过程进行大规模投资决策。

相反,应持续关注这些新技术的成本下降趋势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做出更为理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