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风暴之王
记录在金融、证券、期货、金属贸易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曾经的过往留下些许光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微观三农  ·  今日学习 ·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14 小时前  
电动中国  ·  贝特瑞2024年度盘点 ·  2 天前  
电动中国  ·  贝特瑞2024年度盘点 ·  2 天前  
CFC农产品研究  ·  中美贸易争端再度显性化,黄金价格创历史新高 ... ·  2 天前  
译中人  ·  税后约15000, ... ·  4 天前  
微观三农  ·  今日学习 ·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法律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风暴之王

风暴看有色 | 近期铜市场多空因素浅析

风暴之王  · 公众号  ·  · 2018-01-24 12:01

正文


风暴之王 的第37篇原创文章

欢迎关注




市场信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常常是一轮上涨后,各种看多理由喧嚣尘上,跟随者被连番的阳线“洗脑”后刚杀进去,马上噼里啪啦跌的鼻青脸肿。


近期铜市场也是如此,前面还是各种长期牛市观点,结果变成了在 56000 下方的震荡走弱。


形势由强转弱,除了因为短期内面临需求下降、库存累积外,更多地是对前期过于乐观情绪的修复。仔细分析前期支持大涨的理由可以发现, 多数观点都是短期内无法证伪、且对短期供需面不产生影响的“故事”, 比如:


铜矿未来的供应短缺


市场多数机构认为由于铜矿山投产高峰结束、铜矿品位持续下降, 2019 年或 2020 年后铜矿供应将变得短缺,从而为铜价的长期走牛奠定基础。


由于预测的是两三年后的事情,空头能立即拿出充足的数据来证伪这一观点吗?不能!所以在行情上涨的时候,这种“故事”足以火上浇油,放大市场的乐观情绪,推动行情过度上涨。


但行情过后细想一下,两三年后铜矿短缺对当前或者下一季度铜矿的供应有什么影响?没有!那么当市场眼光回到当下的供需面时,就会发现前面乐观过头了。


更重要的是,谁能证明两三年后铜矿供应一定会变得短缺? 笔者在 2010 年底的时候正好在研究铜板块的股票投资,汇总了十几家券商的报告,除一家券商外,全都认为 2013 年后铜矿将因为投产高峰结束和品位下降变为短缺,另有新发现矿山多处在政治不稳定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匮乏、开采成本高等原因(多么熟悉的理由),从而认为铜价将长期上涨。现在回头看, 2014-2016 年铜矿山反而是投产高峰期,如今又炒作两三年后的铜矿投产高峰结束和矿山品位下降,不过是原来“故事”的延续罢了。


新能源汽车拉动的需求


市场主流观点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和充电桩的建设能大幅提高铜的需求,从而使铜与新经济挂钩,成为“未来金属”。


但根据工信部等权威部门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由于基数太低,即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每年因此而增加的铜需求不过数万吨,对于国内 1200 万吨左右的铜消费体量来说简直微不足道。更何况这还是最乐观的预期,再分析下新能源汽车销售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限牌限行城市,以及公用充电桩不足 15% 的使用率,你还能那么乐观吗?


估计这几万吨的每年新增需求也有些悬。


国外用铜量的增长


在国内经济放缓预期比较一致的情况下,市场预期欧美经济复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带来用铜量的增长。


笔者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海外经济体的用铜量会有增长,但不可太乐观。欧美经济主要靠消费拉动,对于铜消费量的拉动向来不明显;即便特朗普可能推出基建计划,但从计划推出到实施并转化为铜的消耗,时间跨度较长,且美国的铜消费量全球占比也就 7% 左右,给个年化 10% 的增长率不得了了吧,对全球消费量的拉动也就 0.7% 而已;至于一些铜消费全球占比较低的国家,即便增长率高,但由于基数较低,也不宜做太乐观的估计。


回顾近年来市场对国外因素的炒作,最典型的例子非印度莫属。 由于人口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且人均铜消费量远低于中国,所以国内外机构常常炒作印度因素,寄希望印度成为“下一个中国”。当年研究铜板块股票的时候,各种报告都把印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增长点。


然而,阿三太不争气!


十多年过去了,印度铜消费全球占比只有 3% 左右,与我国约 50% 的占比相差巨大。这么一看,估计印度因素大家还有十几年好炒作的。


总的来说,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无论我们对国外经济寄予多么乐观的期望,但冷静下来算算就明白,铜的消费量当前还是中国起决定作用,那些未来的预测和美好的“故事”,只适合在行情上涨、做多情绪高涨的时候给自己壮壮声势,顺带给围观群众“洗洗脑”,但自己千万不要太当真。


废铜供应的短缺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废铜进口政策的收紧成为行情上涨的主要推手。对废铜的供应问题,我始终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 “没有什么是钱解决不了的,但没有钱是什么也解决不了的”。


怎么理解呢? 就是废铜的供应归根结底就是“钱”的问题、利润的问题,也就是精废价差的问题。 当精废价差大的时候,即便进口政策收紧,也会有各种变通的办法产生,从而提高废铜的供应量;当精废价差缩小甚至倒挂的时候,即便是前几年进口政策没有收紧,手握批文的进口商也不会去进口。


分类别来说,废六类铜对贸易商代理进口的限制,将一部分纯贸易商洗出局,会降低废六类铜的进口量。但也要看到,很多中大型废铜加工厂早就开始自营进口,并与不少贸易商合作进口。假如铜价一直在高位徘徊,废铜替代优势明显,这些工厂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好机会,纯贸易商也会主动与工厂合作,进口量未必会下降多少;反之若铜价下跌,废铜毫无替代优势,即便已经进口到国内的废铜,也会捂货待涨,难以形成有效的供应。


废七类铜的供应相对复杂,个人认为前期市场对废七类铜的供应减少预计不足。不少人认为很多废七类可以在货物供应国拆解,或者绕道东南亚进行拆解后再进口到国内,从前两年笔者对废铜拆解企业的了解来看,多数拆解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与其冒着高风险、耗时耗力地去东南亚国家投资布局,还不如在国内炒个房来的实在。即便是少数大型企业能到海外投资布局,其要求的利润回报也大幅上升。


所以,没有铜价的大幅上涨和精废价差的扩大,废七类铜的缺口不会那么容易得到弥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