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在原始社会末期,战争是氏族部落之间争夺生存条件,进而蜕变为掠夺奴隶、财富的手段;在阶级社会,战争是用以解决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阶级与阶级、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暴力)的继续。
军事是一切与战争、国防、军队直接相关的事项,包括准备战争、实施战争、遏制战争,以及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等。换言之,凡是同平时与战时国家军队建设、训练、行动及居民和国家战备有关的一切实践问题,统称为军事。
军事的核心内容、重点部分和基本问题都是战争问题,军事问题在本原上也主要是战争问题。因此,在本书中有时把军事问题等同于战争问题,有时以战争问题来代替军事问题,有时对军事问题与战争问题不做纯粹学术意义上的辨别。这是因为在对这两者没有必要进行严格区分的情况下,采用习惯性或约定俗成的说法更合事理。
为什么要撰写这样一本书?这本书的框架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本书适合哪些读者阅读?怎样研读这本书?在职场博弈和行业竞争中为什么需要汲取兵学智慧?最基本的军事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将军事原理和方法用之于非军事领域?……所有这些问题,从下述三个方面都能得到相应说明。
近些年来,将军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荐到非军事领域的职场博弈和行业竞争的书籍特别多。仅是围绕《孙子兵法》的非军事运用的书籍就很难准确地进行计数。比如,《孙子兵法商业战略》《不战而胜:给企业家读的孙子兵法》《兵书与商战:孙子兵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太极智慧:〈孙子兵法〉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从孙子兵法到企业谋略》《善战者说:孙子兵法与取胜法则十二讲》等这类书籍,在很多书店都摆放在显眼位置。
不只是我国极其重视军事原理和方法在非军事领域的运用,很多国家也大都如此。比如,日本管理学大师伊丹敬之编写了《跟孙子兵法学领导力》,加拿大红队思维公司总裁、超级畅销书《统一行动》作者布赖特·霍夫曼编写了《打胜仗的策略》,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和培训专家、加力燃烧室公司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詹姆斯·D.墨菲编写了《向美军学执行:美军精英部队教给商界的领导力和团队执行经验》。
这些书籍凝聚着大量的兵学智慧,蕴含着最基本的军事原理和方法,散发着不同时代的战火硝烟,使人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军事的强大力量。那么,为什么各行各业都在汲取兵学智慧?为什么战争以外的其他领域都十分重视借力军事?只要真正弄通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就基本上弄清了这些问题。
马克思深刻指出:“战争比和平发达得早。”这一论断的真理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进行战争的时间远远大于处于和平的时间。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1964年的5164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在此期间只有329年是和平的。据苏联学者统计,从公元前1496年到1861年的3357年间,人类有3130年在打仗,只有227年是和平的。据匈牙利学者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里,世界上共爆发了470余场局部战争,在世界范围内无任何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即使是在所谓的不打仗的日子里,也难以完全摆脱各种各样的冲突。这是因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还不曾出现过真正成熟的和平时代。
第二,长期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每年都要专门拨出数量庞大的军费用于准备和实施战争,但几乎没有或很少有哪个国家专门设置和平经费用于发展与推进和平事业。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官方网站2021年4月26日消息显示,2020年全球军费开支近2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97万亿元),较2019年数据增长2.6%。2020年度军费开支最高的国家仍然是美国,军费开支增长4.4%,达778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39%。2020年全球各国军费开支占其国内GDP份额的平均值为2.4%,这是自2009年经济危机以来的最高值。这些数量庞大的军费,供养着数量庞大的军队,发展着专门用于实施战争的武器装备,支撑着准备与实施战争的各种活动。如果能把如此多的军费转用到和平事业上,那能减少多少战乱,又能消除多少贫困?
第三,在几千年的战争史上涌现了为数众多的军事家、军事统帅和指挥艺术大师,但在和平事业上做出非凡成就的著名人士的声名却无法与名将名帅相提并论。比如,对于孙子、恺撒、亚历山大、拿破仑、苏沃洛夫、毛奇、克劳塞维茨、若米尼、麦克阿瑟、朱可夫、蒙哥马利等杰出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人们可谓耳熟能详、家喻户晓。而对于那些为促进民族国家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军备,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极大贡献的人,甚至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一百多个人,却很少有人能够记住他们的名字。即使是挪威政治学家、国际公认的“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知道他的人也少之又少。
第四,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科技发展与最新发明往往首先运用于军事领域。20世纪以前的人类历史充分证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首先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在20世纪以后的高技术时代,以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深海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典型代表的各种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也越来越展示出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人甚至给出了这样的说法:现在有80%的科技成果或者产生于军事领域,或者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这种说法虽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却很有说服力。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阐述足以说明,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往往都不遗余力地倾注到了战争活动——人世间最为惨烈的竞争活动——之中。
迄今,人类所有活动的竞争性、竞争程度、竞争水平、竞争强度,都无法与战争相比。战争中的竞争,是赤裸裸的暴力对抗,是活生生的直接冲突,是硬邦邦的刀砍枪击,是血淋淋的厮杀搏斗。由于战争活动几乎涉及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因而战争所蕴含的竞争制胜机理、战争中所采用的竞争方式方法,也几乎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于军事以外的所有领域。
经过战争“铁锤”锻锤出来的竞争制胜机理毋庸置疑。饱蘸军人鲜血书写出来的竞争经验教训有着极强的参考借鉴价值。被战火烘烤过的竞争方式方法的应用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大千世界,事异理同。世间万物,道理相通。从这个意义上说,取法战争谋胜算、借力军事赢竞争,就成为一件十分自然、非常必要、切实可行的事情。
将战争制胜机理运用于其他领域的竞争,早就成为有识之士的明智选择。借鉴军事原理和方法去解决竞争中所碰到的困难,往往能够收到触类旁通之效。经过战火洗礼的人,再也没有什么困难能把他们压垮。具有很强军事素质的人,在迥然不同的领域打拼通常也能措置裕如。
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在认真研读《孙子兵法》?因为兵圣孙武在这本书中所阐述的战争规律、指导原则和制胜方法,完全可以应用于人类其他的竞争领域。为什么不同国别的人都重视学习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因为该书所蕴含的军事哲理和取胜法则对军事以外的其他领域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为什么不同领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研究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军事名作?因为毛泽东在这些军事名作中所使用的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处理战争问题的方法,在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有极高的参考借鉴价值。
为什么大多数国家的人民都十分崇敬战争英雄?因为战争英雄所展示出来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腔战斗激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是所有竞争领域都极其需要的。为什么军事题材的文艺作品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因为军事小说、军事戏剧、军事影视、军事歌曲、军事书画、军事音乐等作品,大都洋溢着斗志昂扬、不惧艰险、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奋发向上的阳刚之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企业要进行军训?因为经过必要的军事训练,能够把军队内部严格的纪律观念、紧张的军事作风和简单的军事技能灌输给员工,这对于加强员工日常管理、端正员工工作态度、提高员工克服困难的勇气等都大有裨益。
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所有竞争,在本质上都属于活力对抗。而战争则是一种既特殊又残酷的活力对抗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职场就是战场,商场就是战场,学场就是战场,操场就是战场,市场就是战场,戏场就是战场,渔场就是战场,实验室就是战场,外交场合就是战场,舆论宣传阵地就是战场……在充满竞争和活力对抗的各种“战场”上,战争制胜机理有着十分广阔的活动舞台,军事原理和方法的运用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取法战争谋胜算、借力军事赢竞争,早就应该脱下“秘诀”的外衣而显现其“常理”的容姿。
话又说回来,汲取战争智慧、借助军事力量固然十分重要,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极其不易。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熟悉和掌握战争基本理论。为此,必须切实弄清中国军事科学的核心部分和基本内容。
中国军事科学,又称中国军事学,是反映战争和国防的本质与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和国防的准备与实施的科学。中国军事科学是我国军事实践的理论集成,是军事科学研究的劳动成果,是军事领域最高形态的知识产品。中国军事科学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研究对象与任务、体系构成与分类、性质与特点、功能与作用等问题。
首先是中国军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中国军事科学源于我国战争和国防的实践并运用于实践。因此,我国的战争和国防就成为中国军事科学的研究对象。军事科学的研究对象决定军事科学的研究任务。中国军事科学的研究任务,就是通过对战争和国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战争和国防规律及其指导规律的不断探索,预测战争的发生、发展特点,提出克敌制胜的原则、手段和方法;分析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提出国家防卫的原则、目标和措施,为正确地指导战争和国防的准备与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其次是中国军事科学的体系构成和分类。中国现代军事科学包括军事理论科学和军事技术科学。军事理论科学大体分为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门类。其中,军事思想通常包括战争观和战争与军事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军事学术是研究战争指导和军队建设的规律和方法的各学科的统称。这些学科包括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队后勤学、军事装备学、战争动员学等。军事技术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现代各种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使用和维修保养等技术,以及军事工程和军事系统等。其分类包括基础理论和各个应用学科,后者可以按现代武器装备在各军种中日益专门化和综合化的趋势来划分,如陆军技术、海军技术、空军技术、战略导弹部队技术等。
再次是中国军事科学的性质和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演变,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引入军事领域,许多新学科和高技术成果首先应用于军事,从而使军事科学的范围日趋扩大,研究的内容更加复杂,发展成为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生产科学中许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科学。因此,军事科学既具有其他科学的特征,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特点。中国军事科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政治性、实践性、创新性、革命性、民族性等方面。
最后是中国军事科学的功能和作用。中国军事科学既可用于军事领导决策,又可转化为军队战斗力;既关系到战争胜负和国家安危,又关系到国防和军队建设进程。简要来说,中国军事科学具有理论导向、决策咨询、战争指导和国防规划的功能与作用。
既然人类数千年积攒的兵学智慧值得发扬光大,学习掌握战争基本理论又是借力军事的前提,那么怎样学习掌握战争基本理论、如何将军事原理和方法运用于职场博弈和行业竞争,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既然一本单独的军事著作(比如,2500多年前孙武撰写的《孙子兵法》、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撰写的《战争论》等)都被战争以外的各行各业反复学习、积极参考和充分借鉴,那么作为充分继承我国古代兵书战策思想精华、广泛借鉴国外军事理论合理部分、系统研究国防和军队建设与战争准备和实施问题的现代中国军事科学,在非军事领域理应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客观地讲,体系完整、门类众多、内容浩繁的军事科学,散见于军事百科全书、各类军事辞书、军事理论学术专著、各级各类军事院校所用教科书和作战条令条例等。面对这种情况,非军事领域的人要系统而全面地学习掌握战争基本理论,有充满困惑、无从下手之感,是一件殊为不易、极其艰难的事情。
为此,本书围绕“取法战争谋胜算、借力军事赢竞争”这一主题,从框架结构、谋篇布局、内容设置和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了精心谋划、独到设计和周密安排,以期为非军事领域的人取法战争、借力军事提供一定的便利。具体说来,本书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术语释义。首先,从中国军事科学的主体部分和基本问题中精心选择33个重点内容,这33个重点内容能够比较系统而全面地反映战争基本理论的面貌;其次,把这33个重点内容进行合理区分和科学组合,每3个为一组分别分解到11章中;再次,从多种角度和不同层面,对每一章中的3 个概念和范畴进行科学阐释,并深入揭示这3个概念和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第二部分,择举典例。围绕11章、每章3个重点内容、总共33个概念和范畴所涉及的问题,遵循“覆盖古今中外”的原则,按照“形象、生动、准确地反映相应的重点内容”的要求,精心选择战例、事例或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进行介绍、剖析和说明。
第三部分,引申借鉴。有针对性地把全部33个概念和范畴所反映的军事原理和方法引入、引申、引荐到非军事领域,运用军事科学的基本理论解释那些创造了不凡业绩的企业或组织的成功做法,探索把军事原理和方法过渡并运用于非军事领域的恰当方法、正确途径和有效机制。每章都从6个方面并以商业领域为重点展开分析和论述。
这样,全书11章中的“术语释义”部分共包括33个重要的军事概念和范畴,“择举典例”部分共包括33个战例、事例或有代表性的观点,“引申借鉴”部分共包括66个如何取法战争和借力军事的观点、建议或对策。
研读本书的“术语释义”部分,能够熟悉战争基本理论,能够概览军事科学殿堂的壮观胜景,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军事原理和方法;研读本书的“择举典例”部分,能够以相对轻松的心情和比较容易的方法了解战争基本理论,能够培养起对研究战争和军事问题的浓厚兴趣,能够了解军事原理和方法的运用机制;研读本书的“引申借鉴”部分,能够在军事领域与非军事领域搭建起连接的桥梁,能够直接地、有针对性地领会和通晓如何把各种军事原理和方法应用于非军事领域。
对于那些具有良好军事理论素养的读者,建议浏览式阅读“术语释义”部分,粗略式阅读“择举典例”部分,沉浸式阅读“引申借鉴”部分;对于那些不具备军事理论基本知识的读者,建议细研式、对应式阅读“术语释义”部分和“择举典例”部分,在此基础上精读式研究“引申借鉴”部分。
本书遵从的功能逻辑是,“术语释义”部分着重介绍和阐释战争基本理论,“择举典例”部分重点分析在军事上如何运用战争基本理论,“引申借鉴”部分力求把军事原理和方法过渡、引申、运用到非军事领域。
投身职场博弈的任何人都会碰到困难、遭遇挫折,本书所蕴含的战争智慧有助于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参与行业竞争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身陷逆境、进退维谷的时候,本书所阐述的军事原理能够提供冲出逆境、摆脱困顿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不失为积极进取者手中的一种“武器”。有了这样一种特殊的“武器”,在职场博弈和行业竞争中无疑就多了一分胜算。
该书认为,要有效地汲取战争智慧和借助军事力量,必须熟悉、掌握和运用军事原理和方法。为此,该书搭建起“术语释义—择举典例—引申借鉴”的框架结构:先系统而全面地阐释军事理论;再选择鲜活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战例、事例和观点来说明军事原理和方法;又尝试着把战争制胜机理过渡、引入、应用于非军事领域(特别是商业领域)。作者期望该书能够实现“军事理论的系统阐释、战争制胜的形象解说、兵学智慧的巧妙借鉴、竞争机理的跨域渗透”的目的,能够成为“连接军事与民事的桥梁、联系战争与竞争的纽带、接续兵战与商战的跳板、沟通战场与商场的渠道”。
书号:ISBN 978-7-5107-1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