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科学进步,放在历史的年代表里,都是举足轻重的「突破」。吴玉章院士指出: 以人、人群为基础的免疫学研究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如今,免疫学已成为生物医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其技术和理论的突破正引领临床治疗和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十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上,吴玉章教授应邀发表了题为
「预存免疫与免疫干预」
的主题报告。丁香学术借此机会,与吴玉章教授就未来研究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丁香学术:
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此次报告的主要内容?
以及近年在免疫学领域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吴玉章教授:
预存免疫,是指免疫干预前的免疫状态,对疾病的预防和诊断至关重要。
每个人的预存免疫状态都是不同的,这种多样性的状态使预存免疫在免疫诊断中极具价值,能够作为预测疾病走向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依据。
这将推动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价的创新。
免疫解码已成为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涉及正常人、疾病患者的免疫状态解析,以及衰老过程的免疫变化。这个庞大的计划,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和跨学科的合作。免疫学的每次革新,都会深刻影响临床、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催生庞大的产业需求。
丁香学术:
您深耕抗原工程和技术体系领域多年,建立了国际最大表位数据库和首个超型数据库,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个数据库当前主要应用在哪些疾病领域?未来有可能拓展到哪些新的医学应用场景?
吴玉章教授: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涵盖病毒和自身抗原(如肿瘤免疫相关)的大型数据库,现已有深厚积累。
自 1989 年开始,我们便踏上了探索之旅,当时虽未明确称为大数据或 AI,但实质上已在进行相关设计。
到了 1998-1999 年间,我们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不同疾病的免疫治疗中,助力患者抵御健康威胁。
我们认为,肿瘤、脑梗、心梗等疾病的核心问题,都在于炎症耗尽了免疫力,导致免疫监视能力下降。
因此,密切关注、科学评价、有效干预和全面重建免疫力,是维护健康的关键。
目前,我们已与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时,随着经济委对数字免疫等相关领域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也在积极加入这一行列。
丁香学术:
您在国际上开辟了 CTL 新亚群研究领域,这一新的发现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免疫系统有哪些关键意义?其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控中具体发挥着怎样的独特作用?我们又该如何利用这些发现用于临床治疗?
吴玉章教授:
表面上看,慢性炎症、慢性感染和慢性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似乎很相似,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显著差异。
例如肿瘤大小、病毒数量,无不表明着有免疫力量的存在与抵抗。
我们需要精准挖掘那些仍具战斗力的免疫细胞亚群,研究它们为何能持续抵抗,如何拯救那些易耗竭的细胞。
通过体外扩增这些有效的免疫细胞,再回输体内,我们可以实现良好的细胞治疗效果。
这一方法在治疗肿瘤、慢性感染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
深入了解这些免疫细胞的产生、维持和减少机制,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疾病治疗的操控手段。目前,这一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还有更多待解之谜和待发展的治疗手段。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都在积极研究这一领域,力求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丁香学术:
您最新发表了一篇关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综述,那么对于开发出更精准、高效且副作用小的抗原特异性免疫疗法,您有何看法呢?
吴玉章教授:
肿瘤和自身免疫病抗原的特异性治疗是当下研究的热点。
从数据库建设开始,挖掘特异性抗原,实现精准治疗,是一项开创性的突破。
现有的治疗方式,如激素治疗,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存在副作用大、缺乏精准性的问题。
因此,开发抗原特异性的复调疫苗等新型治疗手段,实现精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我们需要关注技术的结果导向性,即技术能否真正解决临床问题。
对于疾病的治疗,策略的选择往往比技术更关键。
我们需要基于对人体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选择合适的策略和技术。
此外,基础研究应紧密围绕健康问题展开,避免空泛无物的探索。我们需要从文献和模型中走出来,直面临床问题,收集贴近真实世界的数据,为提升公众健康水平做出贡献。我们需要加速构建和完善自己的创新体系,让科学家能够真正热爱科学、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短期名利。
在项目立项和评估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技术的实用性和临床价值,摒弃形式大于内容的项目,确保科研资源用于实处,真正推动医学进步。
丁香学术:
您认为免疫学与哪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最具潜力?您对交叉学科和人才培养有怎样的期待?
吴玉章教授:
免疫系统与免疫学作为复杂科学,特别需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支持。
然而,免疫学的学习难度较高,医学背景的学习者往往难以全面掌握,而数学和信息科学背景的人又可能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
因此,我国需要设立生物数学和医学数学专业,培养跨学科人才。
在交叉学科的研究中,双方学者都需要努力加深各自领域的研究,同时积极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