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槽值
网易原创情感文化栏目。槽值爆表,不吐不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于小戈  ·  那里是娱乐圈人脉,是黑势力吧! ·  2 天前  
槽值  ·  开年大场面,春节档唯一武侠片来了 ·  2 天前  
于小戈  ·  一年流产九次,财阀下手也太狠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槽值

中国最禁欲的省,走不出一个霸总

槽值  · 公众号  · 两性  · 2025-02-01 11:33

主要观点总结

云南在社交平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特色活动打歌成为流量密码。云南人热爱打歌,无论何地何时,都能随时开启打歌模式。打歌简单易学,氛围感十足,让人上瘾。云南人走出省,甚至走出国门,都能把打歌带到任何地方,成为顶流文化现象。有人认为云南打歌应该普及到全国中小学,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种快乐的氛围。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云南在社交平台的影响力

云南成为流量平台的王者,其特色文化如打歌、节日、风土人情等在互联网上长期霸榜。

关键观点2: 打歌文化的魅力

打歌是云南的特色活动,具有简单、韵律感强、互动性好等优点,让人上瘾。云南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随时开启打歌模式,氛围感十足。

关键观点3: 云南打歌的普及性

云南打歌已经走出省,甚至走出国门,成为顶流文化现象。有网友建议将云南打歌普及到全国中小学,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种快乐的氛围。

关键观点4: 云南人的生活方式与打歌的关系

云南人的生活习俗如采蘑菇、吃花草、唱歌跳舞等,都体现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态度,也是打歌文化的重要来源。


正文


“我就知道,一打开手机,又是云南。


众所众知,云南人在社交平台起号,就像呼吸一样简单。


稳定发挥是日常,持续上分不意外,完全没有辜负天时地利的它,一直是流量平台的王者。

过去,人们提起它——

神秘的香格里拉,迷人的孔雀舞,“有风的地方”大理,彩云之南丰富的节日,西南联大深厚的文脉……


“名声在外,有好有坏,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

如今,人们再提起它——

往前数有“老司机带带我,我要去昆明”,有“恐龙抗狼”,看最近火遍全网的“云南人自己的恋综”有金夫妇……


云南人只要略施小技,就是一个新梗。

不愧是云南,只打“滇”峰赛。

哪怕过年期间,云南也稳定发力中,他们在无数个意想不到的场景中,扛着音箱出场。

其他地方人们都坐火车回家,云南人一路跳回家(不是)


凭借着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的打跳,卫冕王者——


怪不得校园文和偶像剧里,总是很少有云南籍男主:

这一跳二蹦三摆的,清冷学霸和高冷总裁可怎么办啊?!

“不会打歌么学打歌,阿哥怎摆你怎摆;


大江大海江大海,侧楞身子转来还。”


所谓打歌,又叫“打跳”。

一般是彝族、傈僳族、哈尼族等彝语支民族,在婚庆、节日等进行的特色活动,后来在西南一带广泛流行。

可以击败云南科目三的存在

男男女女,数十人围起来,伴随着芦笙、笛子等乐器的伴奏,跟着节奏一起跳舞。

读着诗情画意,想象着悠扬婉转,外地人以为的云南打歌,配乐可能是“彩云之南,神奇的地方”,舞姿无限接近孔雀舞……

但实际上,云南人才不管这一套,在他们的镜头下,打歌只有一个特点


癫的程度,让人立刻明白,云南简称“滇”不是没有道理的。


别误会,这个“癫”并不是贬义词。

而是一种美好的、忘我的、爱咋咋地、舞出我精彩的精神状态。

灶台边,厨房里,课间休息,产房外面……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打跳,启动!


如果情况允许的话,他们还会扛点什么东西在肩上。

在家干活,听到音乐,身体立刻控制不住了,扛上东西就开始打歌。

在外上班,音乐一响,立刻搬起身边的东西(假装是音响),随着队伍开始打歌。

节庆仪式,扛着家伙事儿来一首打歌,更是增添气氛必不可少的环节。

图源:抖音@ℳঞ小᭄ꦿ啊ꦿ鲁᭄,已获授权

打歌打到尽兴的云南人,车都扛得起来。

只要有片空地,有个音响,一整个小区的云南人,都可以跟着节奏摇摆。

图源:微博@封面新闻

有人问,要是有人不会跳舞怎么办,要是I人怎么办?

都不是问题。

云南的歌曲里,甚至都专门针对这种情况,做出了重要说明:

“不会打歌学打歌,阿哥怎摆你怎摆。”

从此改写霸总小说节奏

跳就完事了,只要在圈里围起来,前面一跳,你就不由自主跟着跳起来了:

什么I人E人,都是相亲相IE家人;

什么本地人外地人,都是滇人。

图源:抖音评论区,下同

也有人感到好奇,为什么云南人打歌一定要扛着东西?

据云南的朋友回答,因为太开心了,所以得找东西压一压。

当然也有人说,有压力,才有动力。


“怪不得云南人搬家都不用找人,自己开着音响,钢琴都能扛起来。”

这份热情和执着,连人工智能都被感染了,认为云南打歌如果不把音响扛起来,会被判刑。

假的,别信

打歌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

那得问云南人,骨子里深深存在的,打歌的基因。

打歌的优势在于,它足够简单。

没有特定的舞种,打歌在不同民族和地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傣族集体舞“嘎光”,景颇族“目瑙纵歌”,彝族“左脚舞”,傈僳族“阿尺木刮”等,都可以称得上广泛意义的打歌。

电影《五朵金花》中,白族的三月三歌会

但尽管各地区各具特色,这些舞蹈却都是动作简单,韵律感、互动性强。

它们更倾向于从内心生发的节奏律动,而不强调特定的技巧。

魔音绕耳,令人上头/ 图源:抖音评论区

一人可以跳,三五人可以跳,成千上万人也没问题。

但更重要的是,云南人对于打歌这件事,天生上瘾。

在其他地方的人还需要一个特定仪式、特定舞台,并且还要有指定领舞的时候,云南已经人均明星。


云南人太爱跳舞了,风景如画要跳舞,聚会吃饭要跳舞,谈情说爱也要跳舞。


你看,云南人从刚出生开始,这打歌底子就打下了。

警花在外执勤,被拉入万人打歌队伍,也开始自由摇摆。

图源:抖音@楚雄警方

上到101岁的老人,心情舒畅的时候,也要来一段蹦蹦跳跳。

云南火把节时101岁老人兴奋起舞/ 微博@中国妇女报

在云南,狗狗都逃不过一起打歌的命运。

图源:抖音@ℳঞ小᭄ꦿ啊ꦿ鲁᭄,已获授权

不仅是群众自发,在云南,打歌这玩意儿,是有专业训练的。

据说云南的课间操从来不是什么“七彩阳光”“雏鹰起飞”,而是实打实的打跳。

比如大理学生的课间操,就是白族霸王鞭。

图源:抖音@云南广播电视台

有的学校还直接搞起千人打歌队。

图源:微博@新华网

不少云南学校的课件操就是打跳,怪不得每个赛季都这么强,青训队是吧?


一想到1米8的学长、年级第一的学姐,都要在《霸王鞭》的音乐声中打跳,“阳光男孩阳光女孩,阳光下成长”突然就有了注脚。


打歌从娃娃抓起,打歌瘾伴随终生。

当云南人纷纷走出省,来到其他地方时,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明星气质有多么强烈。

想当初,广西科目三火遍全球,但是在云南打歌面前,只能甘拜下风。

云南人轻轻松松控制整个宿舍,让全体舍友扛着东西开始打歌。

云南人出省,轻轻松松统治宿舍/ 抖音@Hi贵州

这还是我在高铁上看到的文静大学生吗……

走出国门的云南人,更是把打歌带到国外,连老外都忍不住一起摇摆。

图源:微博@南归孤夷

而这已不是云南文化第一次在互联网出圈。

或者说,云南不光出圈,还无数次在短视频平台中占据顶流的位置。

互联网上盛传的一句名言,已然点明了它如今的地位——

“短视频的首都,是云南。”

互联网时代,“宏大叙事”的特征已然在视频创作内容中悄然离场。

随之带来的结果是,每个地域积极展现自己的特色,争取脱颖而出“上分”

只是,当别的省份或地域还在苦苦挣扎,寻找上分点时,云南已经连续几个赛季,轻轻松松上大分。

只要略施小计,云南人就能统治抖音。

曾有网友将某过去几年,云南各类话题和网红出圈的信息,汇总成一条光荣的“赛季夺冠史”。

图源:抖音评论区

论音乐出圈,2022年“我是云南的”火爆全网,2023年“恐龙抗狼”直指短视频全年赛季MVP。

论话题出圈,春夏之交的各类食用花草、野蘑菇、蘑菇中毒等已经是热搜常见话题,每年定时返场。

还有泼水节、火把节等特色节日,以及大理等地风土人情,这些都让云南在互联网上长期“霸榜”。

云南用花下火锅/ 微博@都市时报

云南,只打巅峰赛。

这个省份简称“滇”,而谐音字“癫”,也常被认为是云南人霸榜互联网的核心特质。

实际上,“癫”是当下生活中,尤其是年轻一代所期望的精神状态。

或许是遭遇着生活的压抑,或许是遭遇着工作与生活的疲惫,年轻人总想有一次彻底放松、潇洒自在的机会。

但无奈的是,似乎压抑和疲惫,才是如今生活中被评判为“正常”的标准。

于是年轻人只好将这种期待,赋予在一种“不正常”的情绪上。

魔性歌曲《我要发疯》被戏称为合理表达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

年轻人将自己归类为每天发疯的“精神病人”,但这实际上是他们想获得松弛与自在的渴望。

而云南人似乎每天都浸润在这种松弛感中。

不论别人说什么,这里的人从不在意许多。

感到快乐就想唱歌、想打跳,这是他们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

图源:云南省博物院


无论是万人狂欢的节庆时刻,还是在热闹宴席中,亦或是寻常休闲时间。


只要气氛到了,大家不问姓名,手拉着手,围拢成圈,顺时针跳起欢乐的舞步。

日子一般般,快乐很简单,一切的问题都能豁然开朗。


这种“癫”,似乎越来越远离着普通年轻人的生活,但似乎也在当今的世界中,显得越发珍贵。


这或许才是云南人总能上大分的原因。

有网友建议,云南打歌能不能普及全国中小学,毕竟“我不敢想象,要是以前就有这种疯疯癫癫的课间操让我释放,我现在该有多阳光!”

至于云南人为何天生就能歌善舞……看一下他们的生活习俗,不难找到答案:

下了雨会去森林里采蘑菇,每天就爱吃花花草草,吃饱了会唱歌跳舞,还穿得花花绿绿的——

图源:抖音评论区


这下谁还能分清快乐的云南人,和传说中的小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