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特斯拉趟出了一条路,打通了智能电动汽车的产业模式。如今,特斯拉的市值高达6100亿美元,让市值第二的传统车企丰田望尘莫及。特斯拉给产业链带来的成熟化构建,也让整个行业受益。
现在很少人会否认,智能化、电动化是整个汽车产业的未来。据调研公司Canalys估计,仅今年一年,中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就可能增长50%以上。但和特斯拉这样的弄潮儿比起来,丰田、大众等老牌传统车企对智能电动化的动作不无迟缓。这给了蔚来、理想这些后来者挤入市场的机会。
而智能手机在逐渐普及后,增速不断放缓。2020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08亿台,和2016年的5.6亿出货量比起来,减少了近一半。由于基站建设速度不及预期,“5G换机潮”也没有预想的那么猛烈。
在这种情势下,小米要谋求改变,就得瞄准其他更广阔的科技市场。
中国地方政府也在大力支持新能源造车。2016 年,理想汽车拿到常州武进高新区国资的 5000 万人民币投资;2018 年,上海市政府宣布,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当地;2020 年 4 月,安徽国资向蔚来汽车投资 70 亿人民币……
一度沦为笑柄的“下周回国”的贾跃亭,这次可能真的要回来了:据悉,珠海国资今年向贾跃亭创立的法拉第未来投资了20亿人民币。
在市场、资本、政策、产业链多项利好的情况下,小米迈出了踏进造车大门的第一步。
迈出第一步之后,问题就来了,小米怎么造车?能造好吗?
要知道,智能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虽然名字里都有个智能,但制造体量、工艺流程都远非一个量级的,造车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资金,以及对产业链的把控和技术积淀。
因此,理想、蔚来、小鹏这些造车新势力都选择和传统车企合作代工。和自建工厂比起来,这种方式成本更低,耗时更短。产业链整合,这大概率也是小米选择的道路。
毕竟,
自建工厂的特斯拉也一度濒临山穷水尽
。而要在美国自建工厂的贾跃亭,至今只造出一片空厂房。
那小米会选择和谁合作代工?雷军并没有公布。
据36氪报道,小米曾考虑过与比亚迪、宝沃合作,但没有后续。最新有报道称,小米将和长城汽车合作。长城否定了这则报道,但小米并未全盘否认:一切以公告为准。
和李想、李斌这两位汽车垂直媒体出身的创始人比起来,雷军对汽车的了解可能相对要少一些,但雷军的优势在于,对资本的掌控调动能力要大很多。相比于到处求人找钱的李想、李斌,雷军在短时间内还不用为资金发愁。
小米的技术优势还在于对“智能化”的理解。小米本身就是一家出色的互联网软硬件公司,近几年也在积极布局生态链物联网,把小米汽车作为生态链的大终端来建设,无疑是一种思路。
小米汽车会作何品牌定位?不少小米用户评论称,希望小米汽车延续性价比策略,做“年轻人的第一辆车”。但综合媒体报道来看,可能这部分用户要些许失望了。
小米汽车的初步定位和小鹏汽车类似,主打强科技属性的中高端市场。小鹏汽车目前基础款的售价在15万元左右,升级款售价逼近23万。
而相邻两场发布会发布的小米新品:小米11Pro,小米11 Ultra和小米MIX FOLD也刷高了小米手机的售价,
其中11Ultra售价5999元,MIX FOLD售价更达9999元,也足以证明
小米冲击高端的决心
。
有评论认为,小米手机的成功之道在于善摘“半熟”果实,整合相对成熟供应链,快速打造高性价比产品。但汽车供应链和产品要求都复杂的多,作为造车新生势力,小米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积淀。
这个时间,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五年乃至更长。雷军坦承,自己很清楚汽车行业的风险,以及需要动辄三五年的投资才能见效,但是小米“亏得起”。
但市场风云瞬息万变,三五年之后,小米能造出什么样的车,会有什么样的反响,以及市场格局是否已发生演变,都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