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镇雷
分享我的互联网思维与理念,提供纯原创最精华的产品相关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I范儿  ·  OpenAI 宣布即将发布GPT-5! ·  9 小时前  
AI范儿  ·  OpenAI 宣布即将发布GPT-5! ·  9 小时前  
笔吧评测室  ·  聊一台售后长达3年的一线笔记本 ·  2 天前  
宝鸡市场监管  ·  今天起,正式施行! ·  3 天前  
宝鸡市场监管  ·  今天起,正式施行! ·  3 天前  
Java知音  ·  SpringBoot 实现图片防盗链功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镇雷

设计师难以“懂商业”的四个理由

王镇雷  · 公众号  ·  · 2019-06-04 10:06

正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成熟,对应的产品设计也越来越趋同。前有两大操作系统设计指南,后有超级 App 作为参考,可以说现在你能想到的几乎任何功能,都能够在茫茫竞品中找到雷同的设计手法。


需求慢慢萎缩,供给变化却来的滞后。诸多人憧憬互联网高薪,加入这个行业。因为同质化竞争和需求有限,很多团队的设计师开始转型:从 UI 设计师变为“体验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并且老板们都不约而同地要求 —— 设计师要懂商业。


懂商业的好处很明显。跟业务方的沟通会更加顺畅,因为讨论都在一个频道上;能够理解业务背景和深层需求,而不仅仅是“美化”产品经理的 Demo;能够读懂数据,除了基本的点击率以外,甚至还能理解毛利率。


总而言之,懂商业的设计师能够更好地把业务传递给用户,也能从设计和体验的角度去推动改变业务。


我们常用“在商不言商”去形容那些明明从事铜臭味工作,却总想用情怀加以粉饰的人。但今天,我想用“不在商言商”作为理由,聊一聊为什么设计师,非常难以真正“懂商业”。


设计师没有深入实践商业的机会


除非你从事的是与设计相关的行业,如设计培训、设计外包、广告策划等,否则绝大部分商业方向,设计师是没有从业经验的。


你去问一个在电商行业做了3到5年的设计师,什么是动销率,什么是虚拟库存,90%以上都答不出来。更别提选品逻辑、品类宽度、优惠计算规则等等。我们绝大部分工作,都聚焦在用户能看到的那一层皮上。


但如果你曾经经营过一家淘宝小店,或者尝试在亚马逊上试过做外贸,这些问题都必须了解。


没有实际经历过一个行业,单纯通过聊、看公开数据、读新闻,几乎不可能对其有深刻的认识,更别提靠“体验”的灵感驱动业务找到新的机会点。


设计师了解的数据非常片面


了解业务相关数据,设计师为数不多的几个渠道是:看数据报表,看产品经理周报,主动和BI同学沟通等。鉴于操作难度,最终多数设计师沦为“数据邮件的搬运工”。


每个设计师在总结分享时都会说,我的设计让页面点击率提升了5%,让用户停留时长提升了7%,让转化率提升了5.8%,这很常见。不是说这些数据完全无效,但必须承认,它们对真正的商业模式,影响颇小。


但大部分设计师对这些数据的解读是不全面的。对于 AB 测试的方法不够了解,能解释“置信区间”定义的设计师更是凤毛菱角。


另一方面,我们从产品经理这边得到的背景信息往往很粗浅。产品经理在推动一个项目时,总能够把它说得合理、可靠。


首先这些是不是真的,你无从判断。其次一个项目失败或者被放弃时,也不会有人主动来跟你承认之前哪一个推理上出了问题。失去了验证这个反馈,设计师最终也只能了解商业的冰山一角。


如果你的设计和沉淀都专注在提升点击率,我认为这很好,且可以做的很专业。但如果要去推动商业、改变商业,需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


设计师没有全局意识


全局意识的意思是,你对整个项目的所有运作机制都有大致的了解。且不说底层的商业和供应链逻辑,即便是日常产品设计工作中的优先级判断、取舍,很多设计师也做的不好。


我亲眼见过多个设计师,为了一个很小的体验点和产品经理争得面红耳赤。设计师觉得产品没有节操,产品则觉得设计师不分轻重缓急。对于大团队来说,分工细致是为了保障每个细节都有人关注,不会被一家之言。但这也决定了,你的关注点永远聚焦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跳出来是好的憧憬,但实际操作非常难。


我认为全局意识不仅仅是对当下事态的全面了解,还应该包含对事情前因后果的了解。


有多少人出了方案之后才知道,这原来以前做过?即便在同一个团队,你知道这个轮子隔壁也在同时造吗?你知道现在的需求,其实已经有了一个经过数据验证的解决方案吗?


内部一位高管对新人分享时说到:“新人,至少要花半年时间了解业务的过往,才能说出靠谱的建议。”


我深以为然。


设计师没有决策权


设计师为什么没有决策权?上面提到了,这是组织运作模式对设计师的要求。


因为你有专业所长,所以需要你精深在一个具体的体验领域,做好前台表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