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编剧帮
创建于2013年4月,目前超过15万编剧、导演、制片人、公司总裁为主的影视专业人士订阅,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编剧及剧本资源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成都日报  ·  95.10亿!刷新双记录!成都全国第三 ·  22 小时前  
成都日报  ·  95.10亿!刷新双记录!成都全国第三 ·  22 小时前  
央广网  ·  95.10亿元!创造新纪录! ·  昨天  
央广网  ·  95.10亿元!创造新纪录! ·  昨天  
看金坛  ·  看电影什么位置最好?(不是正中间) ·  昨天  
海峡导报  ·  太火爆!破10000000000元!厦门情况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编剧帮

初评|《心灵法医》:看惊情故事,听灵魂对话(2068期)

编剧帮  · 公众号  · 电影  · 2019-11-19 21:02

正文

文丨韩浩月


最新国产法医剧《心灵法医》已上线。该剧由爱奇艺中汇影视出品,戴莹董俊担任总制片人,聂远宋轶芦芳生领衔主演,导演为龚朝晖,喜欢法医题材的网友有了新的追剧对象。该剧的播出表明,法医剧热度未减,并且仍有创新空间。


“强主角”、“强情境”的双重驱动

《心灵法医》是单元剧结构,一个故事用一两集的篇幅完成,但在观感上,故事之间却没有明显的界别之分,这在于剧作采取了“强主角”、“强情境”的设置。

聂远饰演的法医中心主任明川,担纲起了整部剧作的主线引导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大男主”。《心灵法医》从一开篇便以明川为引子,抛出了全剧的一个最大悬疑:明川究竟是不是系列“干尸案”的始作俑者?


一面是英俊、冷酷、对案件细节洞若观火、神通广大的法医,另一面是神秘、严谨、做事滴水不漏的“嫌犯”,明川身上拥有了文学意义上最大的一种戏剧冲突。必须要承认,众多网友的观剧驱动力,来自对明川身份的好奇,观众无时无刻不带着审视的眼光,来对明川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进行判断,有了鲜明的介入感与参与感。



今年41岁的聂远,褪去了年轻演员时的青涩,对于明川这个“有故事的人”,进行了有层次的演绎。在扮相与气质上,明川的法医身份,不再只是单一的中国法医,具有了美日法医剧经典角色的孤冷成分,使得角色人物显得更加丰富与多元。


每集故事当中,除了凶案事发现场,出现最多的便是公安局刑警队与法医中心这两个场所了。《心灵法医》对刑警办案与法医鉴定的过程和细节,在允许范围内进行了尽可能翔实的创作与拍摄。这两个重要的场景地,是光明与正义的象征,每当观众被案件的冷酷一面影响到时,警队故事都能适时地介入,调和了剧作的氛围。

宋轶饰演的刑警队队长罗笔芯,芦芳生饰演的刑警队副队长丁春秋,郭耘奇饰演的新人刑警姜小白,张庭菲饰演的助理法医黄小蓉……他们除了拥有公共安全的服务者身份之外,也拥有普通人之间的人际与情感联系,但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包括通过台词体现出来的对话、交锋,他们之间却始终有一种紧张感,这是他们的职业特征使然,也是剧作内里绷紧的一根弦。


这根弦悬而未决,有言外之意,会给观众造成一种似有似无的暗示。当这样无处不在的“潜台词”与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场所混为一体的时候,便产生了剧作的“强场景”,这种“强场景”与“强主角”构成了推动故事发展的双重驱动,制造了不错的观感。

冷悬疑、暖格调的互动交融

《心灵法医》的画面色调毫不意外地是冷色调,这是法医剧乃至悬疑剧的标准配色。据介绍,制作方严格按照法医中心解剖室原样复制了拍摄房间,在镜头指向具体的解剖步骤与具体位置时,在不让观众产生生理厌恶的前提下,也做到了逼真呈现。追求真实,使得《心灵法医》的冷色调有了落地感。


明川截然相反的双重身份设置引而不发,如同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巨大冰川,这个戏剧核奠定了《心灵法医》的悬疑结构。在剧作的主框架下,具体到单个故事、单个案件、单个人物时,创作者也使用了同样的悬疑手法,用于匹配全剧最大的戏剧冲突,让剧作在悬念感上保持了统一性。

在前面几集中,因生育问题遭受丈夫欺凌而死的妻子,“淡水海尸案”里神秘死亡的单亲妈妈,“狼人案”中人与人之间错位的情感,都因为对悬疑手段的充分使用,而显得“寒意十足”。这些案件,并不是非常的离奇,但却在悬疑成分的融入下,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幽微与冰冷。


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批判,是电视剧创作不太敢触碰的禁区,尤其对于娱乐价值通常被放在第一位的类型剧来说,涉及这一敏感领域是带有风险的,但《心灵法医》所采取的叙事策略,有效地避开了最直观的“揭疮疤式”的讲述,而是把案件事发诱因客观真实地告诉观众,让观众自行去分析、了解、判断。

虽然《心灵法医》的案件故事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案件与情节避免不了会给人以“冰冷”之感,但在整体上,整部剧又拥有着一股奇特的“暖格调”。这种暖格调来自于单个案件大白于天下之后的观众的释然感,来自于故事角色在激烈的冲突之后带有泪水的和解与忏悔,也来自于主创蕴藏于故事里的治愈力量、情感厚度以及人文关怀。

《心灵法医》的原著看点在于,法医明川具有“听尸体说话”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敏感的观察与发现,细腻的分析与研究,这才是造就明川“超能力”的原因,“听尸体说话”是一个夸张性的表达。


改编为电视剧时,在保留原著看点的同时,主创将故事主题进行了转移与升华,“我想让世界知道你曾经活过”,成为《心灵法医》的创作纲领:还逝者以真相是不够的,还逝者以尊严也是不够的,只有认真聆听逝者所经历的苦难与疼痛,把他们的心灵呼声传达出来,这才是对他们的最好告慰。

“活过”,这简单两个字的描述,是带有温度的,尽管在“活过”的过程里,有伤害、泪水、绝望,但“活过”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所在,在被剥夺了“活着”的权利之后,他们是如何活过这或长或短的一生的,有必要告诉世人、警醒世人,他们的故事,是一尊纪念碑,应该坚硬而倔强地伫立在影像中、记忆里。


人文关怀成为《心灵法医》的创作底色,正是因为如此,它的暖格调最终才融合了冷悬疑,让观众在紧张之后长吁一口气。


非抒情、不文艺的心灵剧场

观看《心灵法医》的观众第一时间发现,在主体故事之外,每一集剧作的结尾部分,有了一个被命名为“心灵剧场”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逝者会“复活”,与凶手或者亲人进行最后的对话。这是一种注定会吸引眼球也会带来争议的设置。


据介绍,《心灵法医》在主体故事、心灵剧场之外,还有一个“心理分析”环节,但最后出于种种考虑,“心理分析”环节被整体删除,以后如有可能,这一环节有望重新加入剧集进行播出。

其实在主体故事当中,就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分析的元素,比如微表情分析,作案动机评析、犯罪心理研究、社会心理探微等,这些元素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与科学性,对于部分观众而言,是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如果不出意外,“心理分析”这一环节,可能是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现身,就人物与故事进行专业性的盘点,给出独具视角的解读。


现在剩下的“心灵剧场”,既与故事主体具有密切关联,又可以独立于故事之外。第一次看到这种表现形式的观众会觉得有点突兀与诧异,但在随后,又很有可能产生某种期待感,因为,剧场的仪式感,脱离了社会身份的人物之间最真实真诚的对话,会带来很强的悬疑性与吸引力。观看“心灵剧场”,其实就是体验听真话的魅力。

看过话剧演出的观众会知道,抒情与文艺是舞台剧的两大特征,但“心灵剧场”刻意剔除了这两大元素,采取最简单的布景,对话使用最日常的口吻,拒绝任何观众熟知的文艺气息,这使得“心灵剧场”变得简单、裸露、空旷,但恰恰也是这种设计,使得观众避免了干扰,看见人物之间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使用剧场的形式对故事进行延伸与补充,不仅在法医剧中是第一次,在其它类型剧、剧情作品当中,也极为罕见,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冒险,至于其得失,不同观众自然会给出不同的判断,但主创团队的敢于与众不同,还是值得点赞的。

《心灵法医》共有36集,每集45分钟,它能否掀起新一轮的法医剧热,以及能否给这一类型剧的创作带来更多的启发,值得拭目以待。


撰稿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