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中古史荐读|童强:从士族到进士——古代艺术家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买了赎罪券,就能直登天堂?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4-27 13:01

正文

西班牙的宗教壁画,是不是萌萌的


我就知道上次的内容会引起争议。的确在涉及到理论、特别是中西对比方面总是会有中国史和世界史领域的不同看法,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争议中才有真理浮现嘛。在这里我想回答上次一位旁友的留言,关于李老师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反西方中心论,首先我表明侧重肯定和关注西方崛起的视角并不是西方中心论,因为如果要将各大文明完全平衡看待是不可能的,各大文明的张力参差,我们无法否认近代西方对于全球发展的张力异常之大;其次李老师这本书关注的是江南、尤其是明清时候的江南,极少的几个点的发展水平,根本无法代替中国整体的水平,而就连这样的几个点能否称为“工业化”,学术界还存在相当质疑的——中国史的确是一种情怀,但世界史的视野需要我们理智对待;嗯,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读者旁友还有其他想法,我们可以继续讨论,我经常犯错误,希望读者旁友可以手动帮我指出~最后,筠蛋玻璃心,所以不要骂人、不要骂人、不要骂人,拜托了。。。


正文分割线


中世纪晚期,德国的半边天常常被火焰染红,炽热的烈焰挟裹着女人或者男人凄厉的尖叫,在人们呆滞的目光中在史书中定格。这样的火焰烧死的是什么人呢?一半是女巫,一半是异教徒。


中世纪猎杀女巫


女巫身上背负着当时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和别有用心的诬陷,而那些异教徒身上则燃烧着新时代的先声和进步的信仰,在统治欧洲近千年的基督教中间,终于有人开始怀疑这精神领袖究竟是骗子还是圣人,思想的领域擦出了新的火花,这一新的光束照亮了近代第一方天空,对于罗马的不信任从这里开始——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为什么从德国先开始,这个问题在考研的时候还是有标准答案的。简单解释一下,回顾我们之前讲过的故事,中世纪晚期,德国基本上就是个要靠教会扶着的瘸子,对于罗马是既依赖又反感,无奈国家四分五裂一切还得看教皇的脸色,就连世俗君主的确定还要很大程度上教会参与,德国对于教会来说就是一块大肥肉,所以被称为“教皇的奶牛”,不挤干不罢休;其次就是德国国内形势比较复杂,诸侯林立,长期分裂导致人们心里都有一种“乡愁”作祟,教皇越是欺负他们,他们越想要民族团结反抗教皇。在这种矛盾的交织下,出现的第一个急先锋名叫约翰·胡斯。



胡斯是捷克人,(这地方如果不熟悉也可以叫波西米亚)这地方很厉害的,以宗教改革出名,胡斯的主张比较简单,和我们所熟知的相差无几,就是要求神职人员清贫啊、反腐啊,因为中世纪教会实在是太黑了,完全违背了宗教的本义,还有提倡用本民族语言翻译圣经啊,这在当时得到了人们的大力拥护。结果也和最早开始反抗的英雄人物一样,胡斯被教会拉入黑名单然后处死。


这激起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德国爆发了一场长达十七年的内战 ,宗教已经不仅仅是战斗的单纯理由,各阶级之间都引发了战争,而反对”异教徒”的人们以救世主的名义疯狂杀人,除了孩子以外的波西米亚人都被杀死,双方的队伍前面都理直气壮地扛着十字架。这一场改革轰轰烈烈,许多年后,捷克为了保存新教的胜利成果,再次成为另一场欧洲混战的源头,那就是17世纪著名的三十年战争,导火索是刚烈的捷克人民将哈布斯堡空降来的天主教使节扔出了窗户。而在胡斯被处死两个世纪后,另一位伟大的人物又继续了他的事业。



马丁·路德,也许你脑子里冒出来的是美国那位“I have a dream”的黑人演讲家,那位叫马丁 路德 金……路德生于15世纪末的图林根一个农民家庭,但是他的家庭环境明显不怎么样,虽然新教和旧教对于这个人物的描述有着截然相反的文字,但是根据路德自己的书信及谈话痕迹来看,他的童年应该是受到了双亲很严苛的对待,以至于让他的性格有些许扭曲。1505年他在埃尔福特大学毕业,之后又按照父亲的意思学习法学,而就在这一年路德意外遇到了一场暴风雨,电闪雷鸣令他十分害怕,他喃喃自语请求圣者庇佑,而在大难不死之后,身心受到了极大的的震动,决定全心全意侍奉上帝,然后作为一名修道士,就这样消失在奥古斯丁一个修道院高高的院墙之中了。


在学习神学的路上,路德是刻苦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路德都忍耐着千篇一律的日常生活,恪守清贫苦修的誓言,直到二十年后他亲自推翻了他自己恪守的这一切,而这时候形成的苦行主义的习惯,影响了路德的一生,在他打响宗教改革的第一枪之后,他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潇洒,做一个坚定的时代的领路人,相反,他一直在自我怀疑和矛盾中煎熬,到了晚年,这种年轻时形成的苦行主义习惯又回到了他的身上。而在他年轻时候,一切转变来自于一种叫做赎罪券的东西。


赎罪券发售情形(木刻作品1530年)


赎罪券在中世纪教会中是一种相当畅销的玩意儿,可以说是罗马教廷共奔富裕路上一项极其有效的发明创造,自从推出一直供不应求。最早的赎罪券来自乌尔班二世,那个喊着大伙一起十字军东征的教皇,当时赎罪券被免费发放给参加东征的战士,告诉他们,这些小卡片是教会已经帮他们办好的手续,可以消除”原罪“及平时犯下的罪孽,有了它就可以走绿色通道一步登天堂。后来,赎罪券这种特殊的教会VIP手续越来越盛行,大家都想要这种一步到位的特权,怎么办呢?拿钱买啊!



就这样赎罪券这种东西在欧洲各大教堂畅销起来,广告语真是敢吹,只要买了我的赎罪券,肯出高价就可以免去炼狱的劫难,不仅可以免去你的劫难,也可以替你的亲人消灾……那么忏悔和赎罪,以及苦行还有什么意义呢?教会的解释是历代圣徒所积攒下来的福泽在教会有富余,可以通过捐钱分给功德不够的人……赎罪券的功效如何我没用过,无法亲测给大家解释,不过单看这个说法也是醉了,拿钱可以买功德,不仅如此,只要有钱,就连圣职也是可以买到的呢!这才刚刚16世纪初,果然是资本主义的先声到了。这个赎罪券,不仅是我看着感觉尴尬,当时的人也觉得不太靠谱,于是就这样。路德站了出来。


起初,路德并没有想到几百年以后他将成为宗教改革的第一领袖,他当时也仅仅是一个不知名的小神父而已,而驳斥赎罪券也只是因为虔诚信仰的他在《圣经》上无法找到依据,对于当时滥用神权的一系列做法他感到很愤怒,于是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并不尖锐但是足够在暗流涌动的当时牵起风浪的言论,比如教皇既然可以用钱来帮助人们赎罪,为什么不用慈爱来做呢?为什么教皇只关心钱呢?教皇的良好愿望被曲解,必须有人来澄清这个问题……这一系列想法,最初是作为当时所允许的公开场合辩论而出现的,问题也是小心翼翼,他的这一篇想法成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历史转角,这就是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然而,当时的路德并不知道,等待着他的,是整个宗教世界的疾风骤雨。

参考文献

《德国人——一个具有双重历史的国家》

《德意志人》

《宗教改革与德国农民战争》


上一期: 中世纪城里人和咱们古代的不太一样




往期热文


翻新怪谈——剜心

二十万慰安妇的命运

消失的民国“贵族”大学

你用火锅拯救冬天,你却不了解它

二战时纳粹德国的异族军团(一)

陈子昂:老子有钱任性! | 我唐日常(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