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决策机制异化”是我们在学“古代政治制度”专题时一个很容易忽略的重要内容。对这个概念我们往往有时候会陷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解层次,虽然题目是能做对,但真正的理解可能并不一定全面。同时,该知识点
在考试中出现的频次又很高(如下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简单的系统梳理。
黄宗羲对“有明之无善治”之分析,有一点就说到了剧烈的宦官专权问题。他总结为“阉宦之祸,历汉唐宋相寻无几,然未有若明之为烈也”。题干中叙述的“
宦官读书识字成为常态制度”,本质即是宦官专权的一种隐性体现。结合所学,明朝中后期以来,皇帝多不理政事,加之出于制约内阁之考量,便将决策“批红”权赋予宦官集团。宦官猛然加入到决策圈中来,因此,中枢决策过程就发生了明显异于此前的运作,故我们说中枢决策机制出现了变异,故答案选A。
自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开创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枢机制以来,此后历朝历代均构建了独特的中枢机制体系。如西汉内朝、东汉尚书台、魏晋时期三省雏形、宋朝二府三司、明朝内阁、清朝南书房、军机处等。
中枢决策机制缘何异化?什么是异化?
所谓中枢机构,指“统辖全局的中枢决策中心”,负责行政事务决策的制定到执行。从本质来说,中枢机制权力合法性源于皇权,中枢异化的原因必然是与皇权有关,这其中既有主动的因素,也有被动的因素。
“异化”顾名思义就是异于常态化运作,表现为决策机构或决策集团参与人员发生变化。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理解:
一是作为“制度人格化”的皇帝,为了最大限度巩固统治,推翻旧决策机构,建构新机构。如东汉光武帝刘秀重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构,直接隶属于皇帝。再如本道高考题中出现的由“宦官读书识字”,通过迁移所学知识,推理出宦官掌握“批红”大权,亦是皇帝因个人原因或制衡内阁考量,主动让渡出去的。所以,对这种中枢决策异化,我们不能说是皇帝权力受到冲击,相反,宦官集团地位升迁、以及能左右决策,本质上都是在代行皇帝权力, 是皇权的衍生物,反而更是古代君主专制的本质体现。
其次,另一种情况是皇帝年幼,加之自小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便会给外戚、宦官、权臣等攫取权力提供契机。如东汉末年以来,多位小皇帝生杀大权更是操柄于宦官之手,完全沦为了“吉祥物”。那么这种情况的“权力让渡”就是属于被迫性质,虽说一定程度也是冲击了君权,但本质上依旧是君主专制的体现。因为这种异化下的权力合法性依旧源于皇帝制度,而非皇帝这个人。所以,我们可以通俗理解为,皇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制度人格化”的象征存在。
基于此,
中枢决策机制
异化往往伴是伴随着皇权异化而出现,
无论其决策方式是正常亦或异化等形式,始终都是披着皇权合法性外衣在进行,本质上还是君主专制的体现。
理解了中枢机构异化,我们再来对古代中枢机构进行整理如下:
专项巩固:
1.(2021·广东高考,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