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鸿观
中国财经界最权威大号,金融,货币,财经,历史,世界,观鸿观,知天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经济报道  ·  全红婵,拟被保送暨南大学 ·  7 小时前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有钳人28 ... ·  昨天  
经济参考报  ·  公安部:严打证券违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鸿观

揭资产价格乱象之殇:货币供应量很大,但投资渠道少!

鸿观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30 09:04

正文

关注 鸿观 一起涨姿势~


也许,我们在力求摆脱危机的过程中,会不慎埋下危机的种子,简言之,过度“求稳”恐滋生风险隐患。而剖析资产价格“乱象”之殇,其诘问最终会指向宏观机制, 即可投资的资金极多,另一边,可投资的产品不多。

怎么办?可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今天迫切需要扩大可投资的资产市场。 一方面,需要提升市场的规模、增加金融产品的种类同时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需要防控风险、改善市场的有效性,它可能涉及货币供应量、高杠杆、追求稳定、道德风险等诸多不同维度的层面。

若串起来看,其时间线逻辑如: 资本集中—市场繁荣—价格上升—风险积累—问题暴露—市场轮动调整。 这些现象恰是近两年国内金融市场的写照。

正如过去一段时间,金融风险在不同的领域之间冒头、游走。尽管不同市场的震荡或波动并不足以构成系统性危机,但相信潜在危机隐患的信号已发出,这也是自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央和政府特别关注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原因,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前经济和金融工作的重点。

不过,与其防范、刻意求稳,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不如有的放矢释放风险,该出清时让市场出清;用市场化手段解决风险。此过程中,自然也需要一个规模足够大、多产品的高效资产市场——它可以“吸洪”,扼制泛滥的流动性,从而抑制风险隐患的苗头。

不妨厘清中国宏观机制、金融体系的本源,试图“熨平”资产价格“乱象”之殇。

两大要素“生变”

这一次会不一样吗?中国非金融企业负债与GDP的比重已达170%,几乎是主要经济体中的最高水平。有一个朴素的经济学原理:钱借多了是要出问题的。然而,在政府兜底的大国体制下,那又能怎样?

现实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的上升——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当下不容忽视的宏观因素;维护金融安全亦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而中国是唯一尚未经历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新兴经济大国。若继续保持此纪录,无疑需要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纪律,以及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尤其需要重视资产价格的波动,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

就市场纪律而言,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实施近两年,但至今没看到真正的问题处置和风险暴露。因为所有金融机构都运行良好,还是我们不愿意释放风险?这是一个问题。

又仿佛不是问题?如果回到过去——“持续高增长和政府兜底”两大要素化解了中国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正如,回顾1998年前后,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率超过30%。若换其他国家,金融危机似乎难以避免。

但今非昔比,这两大因素已然生变。中国经济已告别高增长时代;政府兜底能力在减弱。包括若发生危机时政府是否愿意兜底也存疑。毕竟,若政府不断地兜底,非但无法从本质上化解风险,还会滋生道德风险,无助于市场自我出清,风险会不断累积。

按照BIS(国际清算银行)在2016年度报告中提出的“风险性三角”的概念,即许多国家目前呈现杠杆率上升、生产率下降和宏观经济政策空间收缩三者并存的奇特现象。“风险性三角”之挑战,同样适用于中国——政策兜底的难度越来越大,政策空间越来越小。

此过程中,倘若追本溯源,不难看到,中国货币供应量很大,M2与GDP之比去年年底已到208%。即钱多投资渠道少,这导致资产价格出现各种“乱象”。

货币供应量缘何涨得这么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供应量的扩张,而货币的扩张在经济里有一个内升的加速机制。经济好时,货币供应量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最后形成杠杆率上升——因为经济好的时候需要有货币和金融交易来支持经济活动的扩张。但问题在于——经济不好时,我们的货币交易与金融交易、甚至负债同样要加速,因为这样才能稳住经济,稳住金融市场。

其实,这也是高杠杆的中一个解释,如果大家不否认的话,也意味着过去我们过度用行政手段追求稳定,最终导致了今天的结果。



那个尴尬的宏观机制

客观而言,如果回眸过去两三年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不难看到如此市场图景:先是股票市场的繁荣和回落;再是债券市场的波动;加之房地产市场高速的上升和各地政府的调控措施;还能看到互联网金融的波动和理财产品市场的变化与调整;包括过去一年资本外流和人民币汇率贬值承压等。

上述风险在不同领域之间不停地出现,昭示一个根本问题, 即老百姓在追逐好的投资产品,但好的投资产品非常有限。 这就是今天碰到的一个极大挑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规模的、多产品的、较高效率的资产市场,即可投资的资产市场。

细究这些金融风险,其之所以在不同领域之间游走,背后其实有一个基本的宏观机制,即一方面可投资的资金非常多,另外一方面可投资的产品不够多。所以出现一个现象——即只要投资者决定往某一个市场集中,该市场一定会繁荣、价格会上升,但同时风险会积累;接着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监管当局就比较紧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