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雨水节气的特点及其影响。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形成降雨,标志着降水形态由雪转雨,雨量逐渐增加。雨水节气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适量降雨有助于缓解干旱、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亩产,但过量降雨也会导致农田积水、土壤透气性变差等问题。文章还提到了不同地区的农事活动和注意事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雨水节气的特点
太阳直射点北移,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形成降雨。降水形态由雪转雨,雨量逐渐增加。春雨多细软绵柔、氤氲润泽。
关键观点2: 雨水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雨水节气是春耕的关键时期,越冬作物进入返青阶段,需要及时灌溉。适量降雨有助于缓解干旱、提高亩产,但过量降雨会导致农田积水、土壤透气性变差等问题。
关键观点3: 雨水节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春雨能补充地表径流,提升地下水位,改善水体生态和动植物生存环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运转至关重要。
关键观点4: 不同地区在雨水节气时的农事活动和注意事项
北方地区要注意“春捂”保墒增温,南方地区种植油菜等经济作物要做好清沟排水准备,防止雨后积水。
正文
2月18日是今年的雨水节气。
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逐步回升,在大气环流作用下,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带来大量水汽,与尚未完全消退的冷空气交汇,凝结饱和后形成降雨。
雨水节气标志着一年的降水形态开始更多地由雪转雨,且雨量渐增。
在人们印象中,春雨多细软绵柔、氤氲润泽,使山河朗润、天地净明,盛春之景开始勃发。
进入雨水节气,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春耕,越冬作物自南向北陆续进入返青的关键时期,需要及时灌溉。因此,
雨水节气也被称为“可耕之候”,亦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从农业生产需求看,
冬小麦等越冬作物返青需水量大,
若有一场10毫米的降水,相当于为每亩地增加6.7立方米灌溉用水,有利于亩产提升
。
从生态环境领域看,春雨能补充地表径流,
提升地下水位,改善水体生态和动植物生存环境,
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良性运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雨水节气,如果天气晴好无雨,便要抓住时机翻耕土地、播种施肥、开挖水渠,但若持续干旱无雨,容易造成土壤墒情不足,影响春播。
适量降雨能缓解冬春连旱的危机,为粮食丰收奠定基础,
但若持续过量降雨,则易使农田积水,土壤透气性变差,引发作物烂根、死苗、病虫害滋生等问题。
雨水节气前后是早稻育秧的最佳时机。
在北方地区,“倒春寒”和“春旱”时有发生,
在做好春耕春灌的同时,还要注意“春捂”保墒增温。
南方地区种植油菜等经济作物要做好清沟排水准备,
防止雨后积水,导致烂根。
春雨至,万物生。
雨水是充满生命力的节气,春雨虽细,但积少成多亦可厚积薄发,春雨之“贵”,
不仅“贵”在时序时机,更是“贵”在润物无声,赋予万物破茧新生的力量。
致敬“四有”丰碑,传递时代力量!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策划推出的系列人物海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追寻“四有”书记谷文昌》入选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投票助力,让榜样力量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