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价投谷子地
坚守一个价值投资者的良知和底线。独立思考,坚持长期投资中国最优秀的金融企业。本公众号致力于传播价值投资的思想,长期专注于中国股票市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价投谷子地

我眼中的银行 6.2.3——不良贷款的生命周期

价投谷子地  · 公众号  ·  · 2020-01-18 19:15

正文

在6.2.2小节中我们介绍了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本小节我们重点关注不良贷款的生命周期和其中涉及的一些基础概念。只有理解了不良贷款的生命周期,才能知道后面介绍的评估指标如何使用,孰轻孰重。

对于银行来说,将吸收的负债或者自有资本配置到资产中去,这些资产包括贷款,债券,同业资产,非标资产等等。其中贷款占据银行资产的一半以上。只要是资产就存在违约风险,一旦资产出现违约,那么对于银行来说就产生了不良资产。由于银行主要的不良来自于贷款,所以投资者只要盯住贷款的不良就可以掌握银行的资产质量的大概情况。

在银行放贷后,客户需要按月偿还利息(或者利息+部分本金),如果一旦客户不能按期偿,这些贷款的状态就会进入逾期状态,按照逾期时间的长端可以分成30天以内,逾期30-90天和逾期90天以上。银行会按照6.2.2小节介绍的风险评估体系,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对客户的贷款进行分类。

在日常营运中针对贷款,银行需要从营业利润中计提贷款风险减值损失并注入到贷款减值准备池中。这一动作是银行风险管控的一个重要环节——风险抵补。风险抵补的作用就是以丰补歉。由于银行的经营有非常明显的利润前置风险后置特征,所以,赚取的利润必须保留一定比例的减值计提以应对未来的风险。关于风险抵补的更多内容在后面的章节会有所涉及。

当贷款成为不良后,银行可以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处理,包括内部催收,外部催收,不良资产证券化等等。当某笔贷款经过努力确实无法收回本息的时候,银行可以动用贷款减值准备池中的减值准备对不良资产进行核销,核销后不良贷款余额和资产减值准备余额同时减少对应不良资产的余额。当然,核销后如果这部分资产又收回了部分本息,还可以把钱再冲回资产减值准备池中。

通过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到整个贷款不良产生的过程有4个池子和,3个主要的过程:4个池子分别是:池子1:非不良贷款(包含正常和关注贷款)。池子2:不良贷款,池子3:贷款减值准备。池子4:减值前利润。3个主要过程是:1,新生成不良贷款(贷款从池子1流向池子2)。2,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资金从池子4流向池子3)。3,核销不良贷款(资金从池子3流出冲销掉池子2中的不良资产)。其作用过程如下图6.8所示。

图6.8

不良贷款是一个动态的池子,我们在报表里看到的不良贷款余额其实是动态池子的一个状态快照。真实的情况是,不良贷款的池子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不良贷款流入,而同时银行也会用各种手段去处理不良贷款(主要是核销)。这种状态有点像奥数题开着进水口和出水口给游泳池放水。所以,我们看到的不良余额增加或减少其实是新生成不良和核销处理做差后的余额。不良的池子不停有新增不良流入,为了不溢出(不出现不良爆发),必须进行大比例核销,而大比例核销就会消耗另外一个池子——资产减值准备,里面的水。这时候如果不用计提减值损失往资产减值准备池子里补水,这个池子很快就会见底(不良覆盖率不达标)。

所以,在图6.8中所有的过程和指标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但又是最重要的指标是新生成不良率。新生成不良率=新生成不良/贷款总额。这个指标反映了在一段时间内有多少比例的贷款从池子1流向池子2,这是最重要的原生指标。而不良率实际上是经过核销、催收等手段修饰过的余额比率,其中很多信息有所缺失。以平安银行为例,该行一直走所谓的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套路,在追求高速扩张的时候放松了风险控制,从2015年开始连续3年的报告如表6.3所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