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致力于打造为兰州大学师生服务的线上平台,做有温度的校园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榜样力量 |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专访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陆万理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25-04-01 22: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其实与其他的国奖获得者相比,我是非常平庸的,我就好比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填个位置,就连国奖都仿佛是这样。”

已经步入暮春时节,而嫩草与小雪却在萃英山下撞个满怀。在我准备着采访工作时,匆匆赶来的陆万理与我这样说到。刚刚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他,对这件事不以为然,相反, 他觉得获得国奖带有一定的“随机性”,而这份“随机性”,也让他始终盼望着未来。


01

“随机”的相遇——与语言和历史的双重邂逅

Transition


高考报志愿,陆万理选择来到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学习,然而在开始学习后,他发现这与他对日语的初印象大相径庭。“感觉自己学日语很难有 ‘获得感’ ,以致于内生的动力不是很足。”因为无法在日语专业获得更多自己想追求的东西,陆万理在大一时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净土。他当时的班主任范亚秋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和他多次谈话 。在与班主任的交心中,陆万理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然而这个“冲击”并非是打击,而是一次机遇。 “范老师的博士是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攻读的,她以日语为桥梁,在历史文献学和敦煌学研究方面取得很多学术成果, 这为我的专业选择打开了一扇新窗。





陆万理坦言,正是范老师对他的启迪,他发现自己更倾向于学习文史哲方面的人文科学,“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在深入了解后,我感觉自己很适合从事历史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在经历了艰难的降转考试后,陆万理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历史文化学院,开始了他的历史学习生涯。但是,在谈及日语学习时, 他并没有变现出后悔的情绪 ,相反他很感谢那段日子,因为正是学习了一年了日语,这份“随机性”对他此后的主持的第一个校创项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的第一个校创就做的是中日交流方面的,所以曾经一年的日语学习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我虽然很难立足于语言去从事工作或者进行学术研究,但多学习一门语言是没有错误的,语言的桥梁作用将我的内心与外部相连。


02

降转之后,并非春暖花开

Resilience


以一个 “降转生” 的身份重读一遍大一,陆万理的内心依旧有一定的压力,纵观多重压力,学业压力依旧是首当其冲。“有些时候,我因为有一些学生工作,导致我很难投入100%的精力在历史学习及研究;还有更大的困难就是 ‘前人之述备也’ ,这就像是你为了一个项目准备了很久,但是在快结项时发现这个项目可能已经被前人研究透了,或者是早已被证明这个方向是无法研究的,这种随时随地会蹦出来的 ‘否定’ 让我一直兴致不高”。





但是明天总会孕育着希望,因为没有放弃,陆万理成功找到了他的研究方向所需要的珍贵史料,这也成为了他大三学年论文的主要内容。“ 我始终坚持不要放弃,工作一定要一直做的,没准‘随机性’就会到来,给我带来转机。而如果不去做的话,‘虚无’感将会笼罩我的人生。 我也很感激求学道路上遇到的良师益友,他们给我带来的帮助让我更加相信‘明天’会更好。”


03

“小人物”,远胜于“王侯将相”

Ordinary


在陆万理的看法中,影响他的历史观的主要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我非常敬佩的一个历史人物并非是王侯将相,而是当时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喜’君。一个平凡的秦吏,但他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在平凡处留心、在细节处留痕,他所记录的很多东西也是一种对历史的塑造,一样可以为后世所仰。” 陆万理也始终践行他所秉持的“平庸”,当然,这是一种在平凡中默默耕耘、等待云卷云舒、等待晨曦破晓的坚定守望。

同时,陆万理也不喜欢把自己拘泥于“历史”当中,他更期待明天,或是说,他一直在走自己的人生之道。“没有什么历史人物的灵魂火炬是可以完全地引领一个人前行的, 这种形上学不如自己的亲身体验,我必须活出自己的人生。





陆万理在学术探索方面也时刻关注着那在历史尘埃中努力生活的人们。他的学年论文是有关于夏威夷华侨的,为了这篇论文,他几乎找遍了他能找的所有网站,直到发现一本夏威夷华侨的亲笔日记。 “华侨在海外的处境,鲜有人知,但他们做了很多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只不过他们对于历史的塑造被岁月湮没,而我也只是代入他们的视角,尝试重塑他们的平凡又伟大的生活。” 其实,也如陆万理所言, 我们都是现在沧海之中的微渺一粟,但是历史淘洗万代过后,在平凡处发光的我们一定能在未来被世间发现。


04

志愿之初心——“本能”

Instinct


“本能”,这是陆万理对自己作为一个志愿者所葆有的初心的评价。 2024年元旦,陆万理响应“青马工程”号召,前往积石县山区参与抗震救灾工作,而谈起做出这个决定的动机时,他很淡然地说道:“因为出自于我的‘本能’。”可是何为人之‘本能’呢?“我感觉这种‘本能’可能就是我的老祖宗们——原始社会的人们传了好几千年传到我身上的, 帮助我的同胞完全不需要犹豫。 ”在震区现场,陆万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前赴后继、社会组织的挺身而出、学生志愿者的自甘奉献,他觉得这是他二十余年光阴里最光荣的时刻。





通过那次在积石县震区的救灾工作,陆万理对“历史学”的背后真谛也有了新的认识。 “历史学不是典籍纸堆里的学问,它应该走进大众的生活、走进微观的社会,感受历史温度与触动,以及在历史中的人们的精神和心理。”


05

多重身份,随机“精彩”

Experience


作为一个身兼过合唱团团支书、院网球队长、院权益部负责人三重身份的 “大忙人” ,陆万理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在学生工作方面的表现是值得称赞的, 他仍旧认为自己是非常“平庸”的。 “我自我感觉不是一个组织能力很强的人,与很多师兄师姐相比,我在学生工作方面是非常平庸的。”尽管如此说到,但他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完成每一项任务。并且,他又提到了“随机性”。 “‘随机性’促使我去尝试不同的身份,这不是功利性的,而是我的自我探索与自洽”。





从合唱团的成员到团支书的转变过程中,陆万理历经了心理和身体双重的巨大压力。“从 ‘参与者’ ‘组织者’ 的身份转变,让我蜕变很大,更让我受益良多。”组织者要考虑的事情远远多于参与者,而且承担的责任也会更大,陆万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所有学生工作都是基于我的个人兴趣的,所以我会兼顾好眼前的一切事务, 实在是感到很累的时候,我会适当把自身从工作中剥离,在多重身份和繁忙世俗中自主切换我的人设。


06

历史分期,尊重每一个“随机”的选择

Embrace


“历史分期法”是每一个历史生再熟不过的东西,陆万理回顾他走过的光阴,对自己的人生也进行了简单的分期。 “文理分科” 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从此陆万理走上了人文社科的道路; “高考” 亦是他的一个重要节点,从广西到甘肃,跨越千里,来到兰大,他选择过一种有挑战性的生活,而非留在一眼望去便知余生的家乡; “降转” 对他的影响更为显著,他因此走上了一条自己选择的道路,并且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 “如果我当时不降转,我现在就已经大四了,我马上就要毕业,我可能会过一种我无法想象的人生,但这在现在看来也都是‘虚无’了。”

当然,陆万理尊重每一个选择。 “每个人都会做出人生选择,但是所有的选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们都是平等的。” 谈及来到兰大,他还是会说到,当年“一时冲动”来到西北求学;随着思想逐渐成熟,他依旧十分感谢他的选择,他觉得这也是一种“随机性”, 让他得以在祖国的大好西北拥抱璀璨星尘,看瀚海壮丽、与世界邂逅。





每每谈到过去,陆万理总是在说“眺望未来”,并非是不想回首,而是那岁月雾迹给流年填了 几分朦胧 ,而 “未来的自己” 在向现在的他招手相望。“我不会走进回忆的漩涡,而是相信明天的到来,而现在奋斗的我,是想让未来的自己过一个相对轻松的生活, 哪怕平庸,但我觉得依旧欣慰。


采访快要结束时,我问陆万理有没有什么寄语送给他的师弟师妹以及所有的读者,他说:“ 我到底是很平庸的人 ,我没有什么精神和事迹来激发他们的心志,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他们可以 坦然地 过日子,就像严耕望先生在《治史三书》里所说的: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窗外的薄阳射过长满新芽的干枝,天气越来越暖了。环望这充满生机的时分,内心也多了一点慰藉。 或许我们的生活需要那么一点“随意性”,既调节我们的人生经纬,又可以坦然观望这沧海桑田。






*图文来源于“信”与心愿网络文化工作室

编辑 | 刘学泽

校对 | 陈郑伊

审核 | 丁家雪 薛莲

主编 | 常桐



往期精选


玩转 兰大(二 ——解读榆中校区



致宿管阿姨们的 一封感谢信




玩转兰大(一)——解读城关校区



向下滑动查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