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晨报
北京晨报【新闻热线】010-87955959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本地宝  ·  2024年第2期北京普通小客车指标摇号结果公 ... ·  2 天前  
北京本地宝  ·  北京目前水费、电费收费标准! ·  2 天前  
北京本地宝  ·  北京坐高铁去香港,需要港澳通行证吗?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晨报

三十年前的拍“舌尖儿”,中国人今天才看到

北京晨报  · 公众号  · 北京  · 2017-03-30 08:57

正文

五年前,《舌尖上的中国》首播,人们对美食和生活的追求,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着实让人惊艳。

近日,一部三十年前由日本拍摄的《中国之食文化》被细心的网友找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家常便饭和顶级烹饪技艺,从“民以食为天”的角度展示出一个不一样的八十年代的中国。

传送门——


拍摄时间:中日“黄金蜜月期

这部纪录片由日本龟甲万株式会社策划,岩波映画制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陆续将旅游签证发给外国人。而且据多位当时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士回忆,当时中日关系正是“黄金蜜月期”,日本人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顺利完成取材拍摄。

拍摄目的:飞机上推广中国美食

由于年代久远,伟瓣桔(微信号bjcbnews)并没有联系到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方。但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这部纪录片是作为当时日本飞抵中国的飞机航线上播放的,意在向来到中国的日本游客介绍中国的美食文化,并通过“美食”这种无国界的人类喜好,让日本游客了解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生活。

拍摄方:打酱油的

策划方龟甲万是日本一家有350年历史的酱油厂,它和丰田、索尼一样是日本著名企业的代名词。在中国,又叫“万字酱油”,很多美食家很喜欢它的鲜醇味道。现在在华堂商场、麦德龙等还都可以买到。

《中国之食文化》系列一共五集,分别介绍了北京、广州、江南(江浙沪)、四川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

在龟甲万看来,中华料理博大精深,既有平民的日常之味,又有宫廷国宴的刁钻菜式。所以在这部纪录片中,既可以看到当时的菜市场卖的食材,街边小食店的流行食物,寻常人家的一日三餐,又可以看到“满汉全席”中的大菜,甚至现在已经消失的“奇葩”美食。


地标——听鹂馆


当年:“活吃昆明湖大鲤鱼”

除了饮食“生猛”的广州,在北京,很多“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猴头燕窝鲨鱼翅,熊掌干贝鹿尾尖”都被奉为宫廷菜式,位列诸如“满汉全席”等大宴的“横菜”食单。纪录片中,就拍摄了颐和园内的听鹂馆饭庄的一道“活吃昆明湖大鲤鱼”。

据说,昆明湖水美鱼肥,放养着鲤、青、草、鲢、鳜、鲫等种淡水鱼,用活鱼做的菜,更是鲜美绝伦。在各种吃法之中“活吃昆明湖大鲤鱼”为最妙:

一条活跃乱跳的大鲤鱼,经过刮鳞、开肚、洗净、改刀、油炸、浇汁等多种工序之后,端上桌时,两腮仍不停张合,口作吞吐状,等吃完剩下鱼骨架,仍可见鱼嘴在微动。甚至还有这样的精确数字:烹制过程约4分钟,当鱼端上餐桌,鲤鱼的嘴巴能张合81下。

这道菜还被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跃文演绎成相声《开口活鱼》。相声段子里,一位美国老太太看到了侯大师烹制的“糖醋开口活鱼”,立刻开出了两万五千美元的高薪聘请他到美国做厨师,甚至还要招他为“乘龙快婿”,表达的是外国人对中华美食的惊叹。


现状:“活吃”早已是“传说”

如今,这道菜和片中诸如“红烧熊掌”等很多“野味”及“活吃”的菜式一样,早已成为“传说”。

听鹂馆餐厅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伟瓣桔(微信号bjcbnews),这部纪录片她没有看过,但是如果从时间上看,这道“活吃昆明湖大鲤鱼”基本上是拍完纪录片没多久,就不再制作了。

“当时听鹂馆餐厅会接待很多来颐和园游玩的外宾,尤其是一些欧美的客人,他们看到这道菜之后,会觉得有些残忍。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的饮食、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也越来越文明,所以这道菜也就不再做了。”

“活吃昆明湖大鲤鱼”其实是听鹂馆全鱼宴的“扛把子”,纪录片里面也完整记录了全鱼宴的菜品:以皮蛋为主料做成的“金鱼卧莲”,浓淡两味的“宫门奉鱼”,红白绿相间的“七彩鱼丸”, 蛋白做成海浪、上面蒸鱼的“金水渡洲”,以及活灵活现的“金鱼戏水”点心。

工作人员告诉伟瓣桔(微信号bjcbnews),后来随着人们口味的变化和饮食习惯的多样,“全鱼宴”也成了历史,现在听鹂馆餐厅也不再承接“全鱼宴”。

这位工作人员说,以前从昆明湖里“现捞”活鱼的说法也确实属实。但后来随着食品安全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渐完善,听鹂馆餐厅的食材都必须要从正规的渠道进货,需要具有检验检疫等证明。所以现在即使再制作鱼菜,也不可能再从昆明湖“就地取材”。


地标——隆福寺小吃店


当年:双色馒头、豆腐脑

纪录片的北京篇标题为“平民之味 宫廷之味”,北京百姓的日常饮食反映出的是当时人们生活踏实淳朴的幸福,曾经的隆福寺自由市场、隆福寺小吃甚至开头一闪而过的崇文门菜市场,都勾起众多网友的回忆。

纪录片展示了紫禁城内乾隆皇帝“山药红白鸡羹热锅,燕窝白鸭子,饽饽七品,内陷细褶饺子一品”的丰盛早膳食单,镜头一转又对向了曾经位于隆福寺街的隆福寺小吃店,详细记录了“双色馒头”的制作方法。

纪录片中说,隆福寺小吃以北方风味为主,而馒头则是一种“发酵的小麦粉制作的蒸包”。从片中可以看到,双色馒头为红白两色。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红色的部分是在面粉中掺入红糖制成的,经过和面、发酵、成型、醒发、蒸制而成。因为添加了红糖,所以双色馒头不只是好看,还很有营养。也有网友说,双色馒头更像是山东名吃开花馒头,这种馒头的特点就是蒸好后从中间裂开,好像是刚刚绽放的花苞。

豆腐脑也是纪录片中详细拍摄的一道北京平民早餐。解说还引用了一段老舍先生《骆驼祥子》中对祥子吃豆腐脑的描述。

有趣的是,与豆腐脑的详细相比,北京的另一个特色小吃豆汁只是被一笔带过,一个镜头一句话:“豆汁儿是绿豆做粉丝后的余料”,很多网友笑称“估计是受不了那个味儿吧”。

与宫廷大菜主要记录厨师手法相比,在拍摄隆福寺小吃的时候,拍摄者将相当多的镜头对准了普通食客。买餐票、交餐票的点餐方式、一手收票一手熟练的盛满一碗碗豆汁儿红豆粥的服务员大姐、衣着朴素但是脸上充满幸福的满足感的人们。

伟瓣桔(微信号bjcbnews)注意到,在众多食客中,一位漂亮的女士身着白色外套,系着淡蓝色的纱巾,这在绝对当时是“时尚icon”的穿法。

还有一位顾客,即使是吃早点,也只是掀起摩托车头盔的风挡而没有把头盔摘下。

这个小小细节,足见当摩托车逐渐顶替了自行车成为“私家车”大件儿时,“先富起来”的人们的一丝骄傲,还原了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现状:隆福大厦六月重张 小吃回归未定

时隔三十年,除了双色馒头,豆浆油条、豆汁儿焦圈儿、豆腐脑红豆粥依旧在喜欢中式早餐的北京市民中占据主流。

在现在的护国寺小吃、锦馨豆汁等老字号,包括街头巷尾的早点摊也不难吃到,但双色馒头随着后来隆福寺街的变迁、隆福寺小吃店的关闭而消失,类似的面点比如金银卷、烤馒头等可以在丰泽园、砂锅居等餐厅找到。

据一位知情者告诉伟瓣桔(微信号bjcbnews),其实,片中所说的“隆福寺小吃店”的叫法现在看起来就不准确了。

“纪录片拍摄时,隆福寺小吃店还属于国营,后来在2000年左右,小吃店拆分为三个股东,分别挂出单独的招牌:隆福寺餐饮,白魁餐厅,丰年灌肠,完全为私营,没有一点国营的成分了。”

这位知情者表示,今年六月,隆福寺街上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隆福大厦将有望重张开业,但整条隆福寺街的开业或将要等到2019年。至于拆分后的三家小吃店是否能回归到源生地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希望他们回归,但是也必须要提升,必须做出文化的味道。”


卖个关子

认真看纪录片的话,你会发现一件事。

片中提到了一种食物,它对于北京人来说非常重要。

但伟瓣桔却有意没提到,它是什么呢?

敬请关注明天的推送。



油条脆︱撰文

馒头香︱编辑

北京晨报都市部出品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但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荐 读

我在故宫拍皂片︱独家

史上最严!过道学区房停止单独过户

我是不是去了假延庆?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