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文经济课堂
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鲸出海  ·  揭秘腾讯“核弹级”AI工具:1句话生成3D模 ... ·  22 小时前  
白鲸出海  ·  “欧洲版ChatGPT”移动端上线,越南Ap ... ·  22 小时前  
白鲸出海  ·  一夜之间,中国跨境电商的美国生意变了 ·  22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文经济课堂

张维迎力挺舆论漩涡中的马云:我很敬佩他,有些事不能不说出来

人文经济课堂  · 公众号  ·  · 2020-11-16 11:36

正文


作者 |章伟升

2020年,是亚布力论坛创立20周年。我们遵循论坛创立初衷(记录和传播思想,关注企业家生存发展环境),输出有价值的思想以纪念这一特殊年份。
这20年,亚布力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张维迎完成了思想蜕变。他彻底反思曾经捍卫的新古典市场理论,认为它存在本质缺陷——无法理解企业家,失去对真实世界的解释力,长期误导政府政策,导致企业和创新的制度生态有待改进。


尽管争议重重,他仍然向主流经济学发起全面挑战,重构市场理论的底层系统,而企业家精神是他思想实验的基石——他要证明企业家是人类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源泉,建构一套基于企业家精神的新市场理论。
采访张维迎前两天,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的发言引起轩然大波。我们与张维迎的话题,也由此开始……淡出公众视野这几年,他变得更谨慎和内敛,但他的思想仍像亚布力的雪花一样,自由飘洒。

以下为亚布力论坛对话张维迎的内容:
企业家要发出声音,提出建设性意见
亚布力论坛:近些年你一直在关注创新型企业家,以及他们所需要的制度环境。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的发言引起了巨大争议,你怎么看?
张维迎:首先,我很敬佩马云。我不客气地说,中国企业家过去整体是套利型的,马云这类创新型企业家少之又少。由于创新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是一项高度不确定的事业,所以它对制度生态特别敏感,尤其是好多新产业,我们并不知道它的方向,需要无数企业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约束要少一点。
但是,创新本身是创造性破坏,对体制和既得利益是很大挑战。 一位研究技术史的历史学家说过,所有创新者都生活在很不友善的环境中,朋友很少,敌人很多,只有最努力、最有幸运的人,才能够生存下来。
创新出现以后,大部分人并不会认为这是好的东西,尽管现在我们嘴上说创新,一到具体事情上就两码事了。 马云身上的精神很可贵,创新不光体现在具体业务中,还在于发出声音。 企业家要呼吁改变环境,有些事不能不说出来,我也希望亚布力论坛企业家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体制和政策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行动创造更好的环境,也是他们的责任。如果大家都觉得所有外部环境不可改变,只是在既定条件中得过且过,就没有尽到责任。
亚布力论坛:这就是你说的,企业家精神不是在约束条件下求解,而是改变约束条件本身。
张维迎:对。我常说理念改变世界,可理念要通过声音传达出来。有些事,大家原本认为不可能、没有正当性,说得多了就认为有可能、有正当性,那些大家捍卫的旧事物,就会消失,就会改变。
企业家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是在既有规则下做事,没有大功劳也不犯错。而 企业家一定是改变游戏规则,突破现有机制。 好比航天事业,原来只能国家做,马斯克把它变成私人商业,他也是在突破规则。越伟大的企业家,突破性越强。
亚布力论坛:未来,创新型企业家会越来越多,企业家和体制之间应该如何建设互动关系?
张维迎:创新需要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 在自由环境下,企业家精神的力量难以想象 ,20年前谁能想到会出现顺丰这样的公司?一家民营企业竟然买那么多飞机为公众送快递。这些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以前都是国家做的。
企业家创造的东西最终都是全社会受益。2000年初,一台42寸的液晶电视售价一万美元,不到十年降到450美元,这就是企业家对社会的价值,马云也曾说自己所有财富只是社会委托他经营得更好而已。因此, 我们必须真正认识到,企业家精神是社会财富的创造机制,是人类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源泉。如果我们的政策对了、体制对了,可以使更多人安心做企业,专注在有意思的事上,而不是花费大量精力应对体制政策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企业家精神也有用歪的时候。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不循规蹈矩,敢于挑战传统,雄心勃勃。这样的人如果不做企业,可能干其他事。某种程度上说,亚历山大也有企业家精神,只是用歪了,用在了战争和暴力上。 好的体制一定要让企业家精神用于创造价值,而不是反面,成为毁坏社会的力量。

我提出的问题,是对经济学的全面挑战
亚布力论坛:你曾说过,主流经济学理论对真实世界的解释存在缺陷,导致政府对企业的一些干预政策受到误导,这怎么理解?
张维迎:举个例子,按照经济学理论,一个资源要得到最优配置,它的价格必须等于边际成本。这个理论应用到政策上会怎么样?比如微软生产一个软件,边际成本只有几美分,售价却达到几百美元,这就会被政策视为垄断,要收拾你。
而真实世界的逻辑是,微软之所以研发软件,是预计它成功之后可以卖出更高价格,如果按边际成本卖,他们一开始就不会做。然而,经济学总是假定分工和产业是给定的,不管有没有微软,软件都在那,然后我们研究它的定价正确与否。这不就完全错了吗? 由于经济学理论的种种缺陷,导致一些政策不合理,看起来是要加强市场竞争,实际上在消灭市场竞争。 我经常讲,不是市场失灵了,而是市场理论失灵了。
亚布力论坛:为什么市场理论会失灵?
张维迎:因为主流经济学理论无法理解企业家。经济学追求数据化、确定性和理性的解释,假定任何问题都像做作业、考试一样有标准答案,把每个决策简单地变成约束条件下求解,变成数据计算。可是, 人类之所以进步,在于真实世界里人的创造性。从无到有创造新东西,意味着不确定性,没有标准答案,它靠想象力,不是靠计算。 类似于遗传与变异,传统经济学能解释一个人为什么长得像父母,但是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不像的地方。
人类有250万年的历史,但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只有250年历史。就中国而言,真正显著的经济增长,只是过去40多年的事。经济增长为什么在过去250年间突然出现?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主流经济学家讲增长,都是从数量到数量。但 真实的经济增长,不是表现在GDP增长率是3%还是5%,而表现在新产品、新技术、新生产方式不断出现,不断被创造出来。 三次工业革命,都是企业家创业、创新的产物。 每一个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的出现和普及,背后都是企业家的故事。哪怕十万年前从非洲走出来的智人,也是当时最有企业家精神的移民。
亚布力论坛:所以,要建立一个适合企业家创新的制度生态,当务之急是纠正经济学理论的缺陷,减少它对政府政策的误导?
张维迎:对。 要理解真正的市场经济,就要理解企业家精神,理解企业家的创新创造。 但是很遗憾,经济学理论没法理解企业家,使很多经济学家实际上不理解企业家和市场经济,导致很多干预政策建立在一个错误的理论基础上。我提出的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对经济学的全面挑战,包括对市场和经济增长的理解,以及现在的反垄断政策。



重新建构市场经济理论
亚布力论坛:十年前你提出“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型”,把企业家精神放在经济增长理论的中心位置,这是有别于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新范式吗?
张维迎:“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型”是我总结出来的,这一模型将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与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的技术进步、专业化分工和市场规模相互作用的理论联系起来。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创新。无论是技术进步,还是资本积累,本质上都是企业家精神的函数。
“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型”比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凯恩斯的总需求理论更有解释力,而且不会误导人。 后两种理论都会误导人,新古典增长理论以为,只要投资就能带动经济增长,不关注谁投资,误导了政府政策。其实,对于经济增长而言,谁投资比投资多少更重要,企业家投资与政府投资的效果完全不同。是企业家的创新导致技术进步,从而为投资提供了机会,而不是相反。凯恩斯主义将投资视为增加当年的总需求,不管它未来有没有效率,导致大量资源浪费。
亚布力论坛:为什么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理论更好?
张维迎:企业家做一项投资,值不值得他有自己的计算。 增长不是由于企业家每次都对,而是市场可以不断地纠错 ,这也给人带来积极性,好比你犯了错误,别人发现你的错误就可以赚钱,你自己不改正就完蛋,所以错误不会持续下去,这是市场的优越性。另外一种体制下,大家没有纠错的积极性,导致错误一个接一个。
亚布力论坛:通过理解企业家精神,进而重新理解、建构甚至提出新的市场经济理论,可以算是你这些年的思想实验?
张维迎:可以这么说,我现在的思想就是这样。我理解的市场,就是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市场,公司治理就是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公司治理,好的体制是让企业家精神变成社会价值和社会财富的创造力量。
我研究企业家超过35年了,为什么说最近几年才真正理解企业家精神?因为他们的决策心智模式跟经济学假设不一样。 按照经济学计算,外部性大的公共产品,企业家不会做,但是看真实世界,他们都在做。经济学还假设企业家只是为了赚钱,但是对所有的伟大企业家而言,赚钱只是手段,真正的目标是出人头地、与众不同,甚至雄心勃勃地想改变世界,马云、马斯克都是这样的人。
我现在越来越认识到,价格机制和企业家精神是真正理解市场经济的两个途径。原来我的研究没有把二者融合,现在可以了。 这里的关键是,市场不是一种均衡状态,而是一个过程,企业家的行动是这个过程的驱动力。
当今经济学界需要学术企业家
亚布力论坛:按照你的理论,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是市场经济的真正“英雄”,但为什么企业家精神在经济学理论中始终缺位,理论创新的障碍来自哪里?
张维迎:每一种理论都是人们 理解现实的思维方式,一旦思维被框框固定住,很难改变。当现实出现异常,有些人会质疑原有理论,而更多人是想着怎么自圆其说。
比如,在理解地球与太阳的关系上,地心说曾是人们脑子里唯一正确的理论。当出现一些地心说解释不通的自然现象,人们首先是想尽办法修补这个学说,证明太阳就是绕着地球转。他们没有想到,在根本关系上,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跟地心说完全不是一回事。
主流经济学理论也是这样,尽管它无法理解企业家,无法解释真实经济,但经济学界没有彻底放弃它,而是修修补补,试图把“异常”现象纳入原有框架去解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