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闻要参
以小观大把握财经脉动,见微知著了悟商业潮向,获取财富,圆梦人生,回馈社会。高端、有料、诙谐、独立、深入、浅出。趋势投资者必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券商中国  ·  非常积极!财政部,重磅发声! ·  5 天前  
数据宝  ·  满屏涨停,发生了什么? ·  6 天前  
有限次重复博弈  ·  腾讯元宝也一样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闻要参

“新冠牌”啤酒真倒霉:60天赔了20个亿

财闻要参  · 公众号  · 财经  · 2020-03-13 23:06

正文


作者 l 良叔   

来源 l 公众号  良大师(ID:liang_da_shi)





“啤”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经此一疫,对全球大大小小的企业,冲击力可谓巨大。

其中最惨的,非「科罗娜啤酒」莫属。

「科罗娜啤酒」英文名为“Corona”,寓意“皇冠”。

关于品牌名,科罗娜曾骄傲地在广告中写道:“味道如名字一般动人”。


这个曾经「动人」的名字,最近却让人头疼不已。

怎么回事?

因为横扫全球的新冠病毒,英文名为“Coronavirus”。

新冠病毒一转身,成了「科罗娜(Corona)病毒(Virus)」。

这款举世闻名的墨西哥啤酒,因其加入柠檬的独特口味,蝉联全球销量第一。

在美国和中国的进口啤酒中,销量均排第一。

却在过去的2个月内,经历了股票跌底,名誉扫地,销量一落千丈。

一场疫情,让科罗娜从时尚青年的标配,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新冠病毒”……


对此,科罗娜品牌方不止一次强调:喝科罗娜不会感染新冠病毒!

但都无法阻止民众对科罗娜(Corona)和新冠病毒(CoronaVirus)的捆绑联想


「科罗娜啤酒病毒」的梗,一度被网友玩坏:

我的冰箱感染了「科罗娜病毒」……


“科罗娜走开,守护全世界最好的喜力啤酒!”

 左边是科罗娜啤酒,右边是戴了口罩的喜力


“保护我方挚爱,守护全世界最好的尊美醇威士忌!”


甚至还出了科罗娜同款防疫卫衣!


此次撞名,对科罗娜影响有多大?

美国KRON和CNN为此特意展开了一项专项调查——关于疫情下会不会购买科罗娜啤酒,采访了737人。

调查显示:
有38%的美国受访者,表示绝对不会买这个牌子的啤酒; 

有16%,“不确定”; 

有14%,表示以前经常买,但现在他们去人多的地方,不会点科罗娜;

还有4%的前·科罗娜粉丝,甚至表示自己再也不会喝科罗娜了……

5WPR美国市场调查:科罗娜啤酒的常客是否愿意在此情形下继续购买该品牌?


“啤”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作为一个1925年创建的百年老品牌,科罗娜是百威英博旗下的全球畅销品牌。

它用95年赢了对手,却在短短2个月内败给了新冠病毒。

这2个月里,科罗娜的亏损高达2亿2100万英镑(约19.6亿人民币)。

尽管理性上多数人都知道,科罗娜和病毒,毫无关联。

但在人的潜意识里,却很容易将二者划上等号,因此采取非理性的行为。

你可能觉得很不可思议,但你回想一下,国内一个月前「兽用双黄连」和「双黄莲蓉月饼」被一抢而空,不也是这个样子吗?

在这心理学上叫做“关联谬误”,是指把本不相关的事,赋予某种荒唐的关联。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却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




关联谬误,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此次疫情中,与科罗娜啤酒同病相怜的,还有日本大阪的科罗娜酒店——Corona Hotel。


这家营业了50多年的老牌酒店,一时间被Twitter网友说成,一听「科罗娜酒店」的名字,就觉得好可怕。

甚至还有人担心酒店里会有新冠病毒。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为了让住客感觉到“安全”,连酒店里的小猪都戴上了口罩!


这种由于“撞名”,引发的悲剧,在商业史上,绝不是第一次。

2015年12月22日,美国伊西丝药品公司(Isis Pharmaceuticals)决定更名。

为什么?

因为公司名字和极端组织ISIS(伊斯兰国)同名,导致公司营收额断崖式骤减。

▲ISIS极端组织与阿富汗塔利班恐怖组织齐名

在「ISIS极端组织」刚展露头角时,「ISIS制药」的公关副总裁Wade Walke还很自信:

“大家都很清楚,我们与恐怖组织无关。”

没多久,在公司营业稳定、美国股市一片大好的情况下,ISIS股价一路下跌。

硬刚了半年后,法国巴黎遭遇ISIS恐怖袭击,「ISIS制药」的股价再次大跳水。

2015年11月,ISIS对巴黎实行恐怖袭击


再1个月后,「ISIS制药」终于撑不下去了,决定更名为伊奥妮丝制药公司(Ionis Pharmaceuticals),股票代码也从“ISIS”变为“IONS”。

于是在一切照常的情况下,拥有了新名字的公司,股价陆续飙升至43%。

颇有点改个名字,就改了运势的即视感。

大众在关联谬误之下,实在很难保持理性。

而这种谬误联想非常发散,其发散程度,可能连当事人自己都莫名其妙。

比如当年因被「乐视」举报,快播被封。

万万没想到,在网友的一阵阵骂声中,「乐事」薯片不幸躺枪:
“你为什么举报!!好好卖薯片不行吗!” 

“举报快播没有好报!”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薯片!”……


如果说以上的飞来横祸,还算情有可原,关于贵州红星的关联发散,就真有点魔怔了。

2016年5月25日,贵州红星发展股价连续3天飙涨33%。

涨到连公司高层都看懵了,结果调查后发现,背后原因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原来是热播剧《欢乐颂》中的安迪,要收购「红星发展」,而且是大资金收购。


电视剧太火了,逼得现实中的红星发展只好发通告,声明自己没有涉及任何收购事件,提醒股民们注意风险。

奈何观众入戏太深,红星股票的市盈率一度高达434倍,公司市值严重虚高。

无独有偶。

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时,A股「澳柯玛」奇迹飙升,连续涨停。

而2016年美国大选时,正值国内市场普跌。

可就在特朗普逆袭的第二天,大洋彼岸的国内A股「川大智胜」神奇拉涨。

除了名字与「川普大选致胜」有点关系之外,这其实是一支软件类股票,与美国大选八竿子打不着边。


这妥妥的都是“谐音股”啊,涨的都毫无根据,但是很多股民却不管那么多,纷纷追涨杀入。

然而,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人就这么被套牢了。

你看“关联谬误”就是这样在生活中,与我们如影随形。
一些股票,基本面很烂,仅仅代码吉利,便招众人追捧; 

一件衬衫,你曾穿着它成交了大单,于是每每重要商务场合,你都会穿它出场; 

一间房子,装修豪华,位置不错,只是因为门牌号带4,就要杀价才能卖出。

你会发现,“关联谬误”这个人类心理的底层要素,随着层层强化,最终成为“迷信思维”的元凶。

让我们在没有道理的地方寻找道理,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找到意义,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在没有因果的地方强加因果。




无法消灭的迷信思维


需要指出的是:

“迷信思维”不同于“迷信”,这是一种思维习惯,而不是一种具体动作。

因此,“迷信”可以消除,“迷信思维”则永远无法清除出人类的基因库。

我不是危言耸听,让我问你,你有没有转发过锦鲤求好运?

或者有过类似的行为?

相信或多或少一定有过。

我没有批判这种行为的意思,因为这种做法,并没坏处,甚至还有益处,后面我会具体说到。

我只是想指出,这其实就是一种“迷信思维”。

没有任何褒贬,就像“性”一样,本就是我们人类的一部分。


认知科学家吉姆·戴维斯,曾在科学杂志《鹦鹉螺》上提出:

“迷信思维,有一个脑神经科学的机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生理现象,为的是对抗不确定性。”

首先,在不确定性来临之前,大脑中已存在大量「过去的经验与认知」。

当我们遇见新事物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将新信息与过去的旧认知进行匹配。

不管是以哪种方式匹配,只要能自圆其说,大脑就会倾向于用「旧认知」来解释「新事物」 —— 大脑天生就喜欢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比如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很多人喜欢拿这次疫情与17年前的SARS进行类比,从而得出“天气暖和了,疫情就过去了”的乐观预测。

但实际上,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能够得出抗疫胜利的准确时间。

其次,我们的大脑,有对安全感的本能需要。

符合安全需求的信息,大脑会更容易接受它。

反之,对于打破安全需求的信息,就会下意识地排斥它。

大部分人,总想做点什么事情来干预一下,哪怕做了也没用。

迷信行为的出现,正好慰藉了大脑面对不确定的非安全信息的焦虑感。

“迷信思维”一定有害吗?

并不见得,要看属于哪种,以及付出怎样的成本。


作家万维钢,曾将迷信思维分成了以下四类。

第一类:求神保佑。

把命运交给神,是我们最原始最容易识别的迷信。

从脑科学的角度,信奉主流宗教的人,都拥有更强的幸福感,这当然是好事。

然而,那些需要耗费巨资的迷信行为,甚至信奉邪教,就另当别论了。

良叔之前写过一篇关于“韩国邪教”的文章,有过不少的揭露,你可以点击文末的链接阅读。

在中国,其实也有不少邪教,浮冰之下,作恶不绝。

2014年的山东招远麦当劳杀人案,以及去年10月的冰柜藏尸案,就是全家人迷信了邪教的惨痛后果。


第二类:追求好运气。

在良叔去年的小随里,曾写过东北紫色内裤脱销,就是一种追求好运气的迷信。

去年高考前,东北三省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所有紫色内裤全部脱销。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在东北,紫色内裤有“紫腚能行”(指定能行)的寓意,于是众考生家长纷纷抢购。


作为思想开明的现代人,你可能觉得这种迷信很无厘头。

但良叔以为吧,像这类小小的迷信,成本低,无公害,可以视为一种精神安慰,并无所谓。

倘若是,往飞机发动机丢硬币来祈求好运的迷信行为,害人害己,万万不可。

第三类:阴谋论。

比如此次疫情初期,不少人旁征博引,力证这是某国的阴谋论,说这病毒只传华人。

时至今日,全世界爆发,这种论调,终于打了自己的脸。

在时事或军事论坛,有不少人专门写这类文章,而且很受欢迎。

昆明恐怖袭击,阴谋!
马航飞机失联,阴谋!
中国疫情爆发,阴谋!

在他们眼里,所有坏事背面,都一定有一伙坏人。


历史学家约翰·伯纳姆有一本著作叫《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其中说:

阴谋论就是巫术的延续。

这话不难理解,古代有人生病,往往不会归为细菌感染等自然现象,而是当做邪魔附体。

只要把邪魔赶走,病自然会好。

阴谋论不也是这样吗?

归根结底就是,我们不愿意接受那些无缘无故的坏事。

阴谋论看似无害,实则不然,笃信阴谋论,不但会让我们失去思辨的能力,更会让我们失去客观包容的心态。

倘若一个群体都如此这般,那么整个空间都会填满狭隘、愚昧和戾气.....

第四类:不相关的意义

良叔儿子,经常去找楼下的小伙伴玩。

一次和他一起坐电梯,看到他捂住一只眼睛按楼层键。

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每次这样做,小伙伴都在家,不这么做,小伙伴就不在家。

原来捂住眼睛,成为了一种仪式,和小伙伴在不在家形成了某种联系。

这种“不相关的意义”,是我们人为设定的,也是“迷信思维”的一种。

这种情况在足球等运动中最为常见,你能看到各和各样的「仪式感」:
C 罗,总是在赛前先穿右脚袜子,先迈右脚进场;

梅西,总是在一些比赛中从绿荫场上拔点草嚼一嚼; 

比利时门将——库尔图瓦,在唱国歌时要摸自己的下巴; 

西班牙后卫——阿尔巴,在离开更衣室前 2 分钟一定要刷牙……


心理学家吉姆•洛尔,花费数年,研究顶级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他发现,这些人都有一个固定的“仪式”,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本名为《精力管理》的书。

书中揭示了其中的玄妙:

这些仪式都联结着一些美好的体验,不但有积极心理暗示作用,还犹如一个通道的大门,会让运动员快速进入状态。

后来,吉姆•洛尔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去辅导了很多运动员,据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你看,凡事都是一把双刃剑,去弊求利,才是正确的做法,“迷信思维”也是如此 。



三点建议


这篇文章,又干又长,能看到这里,足以说明你是个好学勤思的人,那么请你看完良叔的3个建议,相信对你一定有用。

1、接受迷信思维

既然迷信思维是人之本性,站在对立面,不如承认接纳。

而且,你也要适当的遵守这个本性下的原则。

营销大神艾·里斯在名著《定位》中说:

任何一个名字,一个品牌,都是在抢占用户的心智。

这句话,让良叔想到老东家“平安集团”。

圈内人都知道,平安以保险起家,早期的成功,有一个要素不可忽视,那就是名字起的好,试想,谁买保险不是图“平安”呢。

“名可名,非常名”,你对外标榜的任何一个符号,都会引发对方对你的定位,无论公司还是个人, 皆是如此。

你想开公司,一个好的名字,就是成功的一半;

你想当网络作家,一个牛逼的笔名,就是良好的开端;

如果你刚刚有了孩子,名字更是重要,那会跟ta一辈子;

你的微信头像,若是帅哥美女,对方即使知道不是你本人,也会有莫名好感......

没办法,人性就是如此。


2、建立自己的科学思维

接受人都有迷信思维的同时,你也要力争摆脱这种本性。

首先,远离引起你情绪波动的信息。

当下媒体泛滥,很多写作者很擅于煽动你的情绪。

把激动、愤怒、恐惧与信息混合在一起,然后呈现给你。

然而,这种文章除了把你变傻之外,一无是处,你最好离远点。

其次,建立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这个话题很大,不过胡适有个“二问法”,算是批判性思维的浓缩版,那就是凡事问自己两个问题:
为何如此?
何以见得?

这两个问题,足以过滤掉80%的虚假信息。

总之,我想告诉你,凡事抛开“直觉”,寻找足量证据后,再下判断。

靠谱的内容,都能找到充足的证据,而盲目迷信的信息,往往用生动的故事煽动情绪。

3、利用别人的迷信思维,让自己获利

我并不是让大家去当“神棍”,而是想让你思考如何在大众的迷信中,寻找商机。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一位学长,来深圳多年,财务自由后,开始投资房产。

深圳人都知道,市中心黄金地段有一个楼盘,房价比周边低近一半。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位置,传说以前是刑场,不吉利。

学长在这个楼盘买了一层,然后以比周边便宜20%的价格,出租给外国人,很快就全部出租完毕。

因为外国人不信这个,觉得这个位置好,又便宜,当然喜欢。

房价比周边低一半,租金只比周边低20%,这笔投资非常成功。

聊起这件事,那学长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他说:

“想要赚钱,不见得要多聪明,因为傻人很多,利用别人愚蠢,一样能赚钱。”

这话很直白,但是,我觉得蛮有道理......


参考资料:

罗尔夫·多贝里,《明智行动的艺术》

万维钢,《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约翰·伯纳姆,《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

吉姆·戴维斯,2018年5月《鹦鹉螺》

吉姆•洛尔,《精力管理》

艾·里斯,《定位》




本文作者:良叔,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公众号良大师主笔,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知名培训顾问,简书签约作者。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右下点在看,右上点【···】分享,就是最好的支持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主页右上角设置加星标,就不会漏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