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知乎的第一个提问
2011年夏天,我在家里吃着冰棍
surf the Internet
。
我是2009年考上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考结束那个暑假我也在吃冰棍,美好的人生似乎在向我招手,女朋友谈一车,奖学金拿到手软……呵呵哒,大三的我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在做梦。
每天吃食堂的我,没人看得上的我,银行卡里足足攒下了6000块钱,对比热恋了三年的室友,经常问我借钱给女朋友买买买的室友,虽然吃了三年狗粮,更加觉得单身狗真是太美妙了,至少我有钱。
最近有个网站挺火的,作为资深文艺宅男,我还是会浏览浏览的,那上面可以提问,都是些无聊的问题,什么如果评价Jack马,如何看待赵薇。
我也提了一个问题,
“大三学生手头有
6000
元,有什么好的理财投资建议?”
呵呵,就知道会石沉大海,反正我从来都是没人搭理的一个存在。
3个多月过去了,总算有一条评论,有个网友让我买比特币,
wtf
比特币是个什么玩意?我立刻又
surf the internet
。虚拟货币、共识机制?
Wtf,立刻断定这人脑残。好好的人民币不好吗,是梁静茹给你们的勇气让你们自己去搭建一个新的货币世界?对当时的我来说,这就是钱没地方花了,或者说脑回路不似正常人才干得出的事。
这件事就翻篇了吗,其实没有,我每次上网时都会习惯性点开比特币相关的页面,它总是在我脑海里不停地翻来滚去,敲打我每一根神经,我开始浏览相关的信息数据,虽然颠覆我的意志真的很难。
饥饿游戏选中了我?
我躺在床上转辗反侧,睡不着就看看苏珊·柯林斯《饥饿游戏》(
The Hunger Games
):北美洲在一场大战中被摧毁,人们建立了新的家园,但是新的家园也有新的政策,在管辖区下的
12
个区必须选出一男一女共
24
名选手参加“饥饿游戏”,在“饥饿游戏”中不仅要在游戏中与各种野兽对抗,而且必须要杀死其他选手,最后一名生存下来的可以获得巨额奖金。
彼时我还是个懵懂的少年,但我也有征服星辰大海的梦想。
在现实生活中,我只是平凡如蜉蝣一般的生物,而如果我参与了这个全球游戏,我也许就能走到最后成为大赢家。
学习也许不是我的看家本领,但是电子竞技、计算机我也好歹算是半个修道士了,为什么我不能呢?
于是我发了私信给那个唯一回答我问题的网友,他倒是有预感我会给他发消息似的,很快我们互换了qq。
我仿佛认识了一个神奇的人物,他是个写小说的工程师。阴差阳错加到了一个科幻小说作家,我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小说,尤其是科幻类小说,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我开始拜读他的小说,从第一篇《同情自己》开始。对了,他叫长铗,那个两次拿到银河奖的长铗。
喜欢一个人往往需要一个契机,长铗就是用他超时空的想象力征服了我这样一个心里住着宇宙的小男生。
云端筑梦师
他搭建了一个论坛叫巴比特,可互动的人并不多,我每天都会刷进去刷刷评论,发发帖子,这似乎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自我结识他以后,我把我手头有的6000块钱,在
2012
年初的时候全买了比特币,
20
块一个,买了
300个
整。
可是很快,6000块蒸发了一半,我有点心痛,但不是心痛我的
3000
块钱,而是这段我人生最迷惘的阶段,充满否定的阶段,我真的觉得我无论做什么都是徒劳,人生毫无方向。于是我点开对话框,想和他说些什么,输入了很多,最终删除了。不过长铗像是个先知,他知道我在想什么:
“如果仅仅是从投资套利的角度来理解比特币,那么即使你在
09
年就已经知道它,你也不过是它的生命中一个小富即安的过客,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看客;但如果你从哲学与技术的层面来理解它,并沉入它,无论是在财富上还是精神上,你都要比前者富足得多。这两者高度统一。”
后来长铗告诉我他在2011年时就把工资的
10
万块,在
35
美元的价位上全仓比特币。
他喜欢这个东西,没理解的人还是把它看做一个开源软件,而事实上,它的本质是协议,指向共识。
淘金路上的卖水人
时间很快划过了两三年,我也大学毕业了一两年,工作之余还是会找长铗聊聊天。2013年,他和巴比特上的专栏作者,用两周多的时间,各自分开撰写了《比特币——一个真实而虚幻的金融世界》,成为国内第一本关于比特币的著作,虽然我没有参与其中的水准,可是我会为这些坚持而热泪盈眶。
我记得很清楚,2014年的某一天下午,长铗突然在
qq
上给我留言说要来杭州看我。我真的很开心,他是我最迷惘的时光里碰到的一个特别的人,对我来说他是迷航时的灯塔。
我见到了长铗本尊,和我想象中相去不远,一个沉稳睿智带着些少年气的男人。他说他辞去公务员的工作来杭州创办了一家公司,还是叫巴比特,而其中所有的初创成员全部来自于论坛。这是关于理想的一次创业,他说不上是创业更像是在创造未来。吴忌寒就曾在巴比特公司创办钱邀请长铗一起创办比特大陆,但长铗拒绝了。他说,
相比淘金者,更想做淘金路上的卖水人。
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巴比特的业务也由原来单一的咨询,变为了集咨询、社区、以及比特云的数据服务为一体的平台。
理想马拉松
但2015年,门头沟事件爆发
75
万个比特币被盗,寒冬再一次袭来。墙推众人倒,
2014
年融资的区块链媒体也都陆续转型、倒闭。巴比特的两位前合伙人只做了
4
个月,便选择了离开。
我听闻这些消息,立刻在qq上留言给,长铗说“巴比特的定位我到现在都没有怀疑过,因为平台型的公司对行业周期的抵抗性更强。这是关于理想的一场马拉松。”
长铗仍旧坚持着巴比特,仍然在“数据挖掘”、“信用评价”这些短期看不到收益的项目上寻找突破点,即使一度发不出工资。值得庆幸的是,命运不会辜负任何一颗赤子之心,最初的
200
万融资一直撑到
2016
年
9
月,直到完成第二笔,由启赋资本、创新谷、梅花天使投资的千万级
Pre-A
轮融资。
筑梦师永远不会停下他的脚步,在币价之外,长铗又思考新命题:现在区块链的发展,到了一个需要杀手级应用的关口,让用户爆炸式增长的杀手级应用、颠覆的商业模式,将会是什么?——也许是资产上链。
比原链
链未来
2016年在巴比特社区,一些用户们反映希望能实现资产跨链流通。长铗在那时开始着手比原链的搭建工作,连通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建造起一个多元化资产的登记、流通的去中心化网络。
在他看来,区块链资产进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资产的确权。确权之后可以整体转让,我们可以形象地比喻成资产的固态阶段。
第二阶段:资产证券化。证券化之后流动性更强,资产可拆分转让,可以理解为资产的液态阶段,但是液态也有其局限性,液态需要容器,这个容器就是资产的平台。证券化资产并不能跨平台流动。
第三个阶段:资产区块链化。资产会真正弥漫在我们这个空气,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私钥管理资产,不再受限于平台,在平台之间自由流动,可以比喻成资产的气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