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屁股里塞药进去
安全?风险?
- 科学家庭育儿 2017.5.15 -
在儿科诊区,常听到“直肠给药”这么个指示。往小屁股里塞个药,然后病竟然奇迹般地很快好了~这么做安全吗?
宝贝前段时间,咳嗽、有痰、流鼻涕,咳了一个多星期,带去医院。医生说
直肠给药
,对宝宝没有伤害,直肠给药三次,加上口服药,就好了。请问小孩直肠给药真的没伤害吗?很想知道。
说直肠给药没伤害,那太绝对化了。目前没有任何一个药物肯定没有副作用。规范的表达应该是:
比起其他给药途径,直肠给药,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和配合。
大多数孩子,一接触医生就哭声不止,主要是害怕打针吃药。直肠给药既不扎针,又不服药,迎合了家长对孩子疼爱和孩子害怕打针的恐惧心理,甚至还利于医患关系。但是,直肠给药依然无法完全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直肠给药又叫肛门用药,就是把药物塞进肛门里,通过直肠粘膜吸收,发挥药效。不少儿科常见病,都可以用直肠用药解决。
对于
呕吐、不愿意接受口服给药
的婴幼儿,直肠给药优势很突出。
①
减少服药又吐药后的剂量损失;
②
保证顺利用药;
③
提高治疗效果。
不少妈妈要问了,既然直肠给药这么好,干嘛不把所有药都弄成这样呢?原因简单了: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这么使用。
有的药物在直肠部位可以吸收,通过直肠粘膜,然后再进入血液循环。但有的药物直肠不能吸收,就不能产生治疗作用。
①
有的药物
对直肠粘膜会有刺激性
,此类
药物就不能够直肠给药。
②
吸收程度和副作用也有个体差异
。
儿童的身体结构有差异,同样的疾病,有的孩子用了正常剂量,却没效果;有的却吸收过多,产生了副作用。
所以,为儿童开发的直肠给药的药品不多,
仅有的几个也不完美,如
对乙酰氨基酚
,它虽有栓剂,但疗效却得不到保证。
以及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使用条件更为苛刻。
③
不同年龄的孩子,无法选择剂量。
如肛门栓只有1~2种剂量规格,年龄小的孩子,没法把肛门栓切成两半或掰开使用;年龄大的孩子,1个栓剂不够,又不建议一次使用2个栓剂,所以用药十分难把握。
目前,宝爸妈最常碰到的直肠用药,有这两大类。
①
发烧时用到的退热栓
,比如小儿布洛芬栓和对乙酰氨基酚栓;
②
便秘时用到的灌肠剂
,比如甘油灌肠剂(也就是开塞露)。
孩子不像大人,能在用药期间“乖乖听话”不动,如果爬来爬去、走来走去,或哭着让妈妈抱,就不利于药物吸收。
最佳姿势:
平躺或侧方位躺着,是药物吸收最理想的姿势。
这两种情况,基本就是白折腾了,药效还没起就被宝宝拉出来了。
①
刚把药物塞进宝宝屁屁,没几分钟,宝宝突然要拉臭臭,药物成分没吸收完,就被大便带出来了;
②
宝宝有腹泻等伴随症状,谁也不知道熊孩子什么时候拉稀,直肠给药也几乎不可能了。
所以,直肠给药虽好,也一定在药师指导下再使用。
A.睡觉期间发高烧
使用栓剂可以不用叫孩子起床吃药,让孩子更好的休息。
B.性格暴躁、依从性较差的孩子
家长hold不住的孩子,药物根本喂不进去,使用栓剂可避免强行灌药带来的支气管呛咳。
C.胃肠道不好,吃药就吐的孩子
比如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发烧,儿童退烧药
(
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
对胃肠道均有刺激性,直肠给药就能很好得避免加重病情。
D.高热惊厥的孩子
这类孩子血管收缩,镇静药物不能静脉注射,病情得不到控制会加重家长心里负担,不少医院的儿科此时会直肠给药。
最后,
建议妈妈们,
在直肠给药之前,先认真看看药品说明书。有没有
“直肠给药”
“肛门给药”
“灌肠”等字眼。若有其他选择,不一定首选直肠给药。
梅康康,三甲儿童医院主管药师,药学硕士,擅长婴幼儿用药,妊娠期用药,哺乳期用药。
儿子一岁多的时候,喜欢坐台阶上。我一看见就说他:“快起来,地上脏,看把裤裤坐脏了。”
有次,又坐台阶上,我说:“宝宝怎么又坐地上啦?”
儿子赶紧站起来,然后两手把裤子扒开(穿开裆裤),小心翼翼的用屁股坐。
科学家庭育儿微信平台独家约稿,没有平台授权谢绝转载。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宝宝生病了怏怏的
谁看了都心疼
聊一聊:第一次听说直肠用药也是懵懵的吧?
你给宝宝试过直肠用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