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点个关注,我会写更多好文给你~
央视开年大剧《六姊妹》播到现在,我一直追着。一部围绕何家六朵金花的家庭年代剧,可以说是
力图集家庭关系、邻里相处、个人命运乃至时代变革于一体呈现的正剧
啊,这部电影也上星了。
不过刷剧到现在,我就想问问央妈您睡着了吗,我睡不着,《六姊妹》看得我心真累。
怎么说呢,这部
宣发浩大、阵容强劲、背景坚挺的大剧
,就好像你走进了金碧辉煌的顶级茶馆,给你端上来一杯茶,
你反复咂摸这里有什么味,最后人家告诉你“水是万茶之源”,你喝的就是白开水儿。
《六姊妹》镜头呈现、演员演绎、剧作内涵,就给观众这种
需要费劲吧啦尝试着反复咂摸结果发现实则真是寡淡到无甚可说、无力吐槽的心累境地。
虽然这部剧还未播完,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还没结束,但
已播剧集中翻来覆去“复制黏贴”的剧情表现已经让人心生倦怠。
具体为啥难看?
《六姊妹》十分卖力去拼演员、拼情节、拼赛道却又各种“力竭”
,看得最真心累。
01 拼演员:各司其职,貌合神离
一部年代剧
跨越三代人成长
,演员必须对角色年龄、心态变化有敏感的揣摩和细腻的呈现,剧组找了梅婷、陆毅、邬君梅、高露、吴倩等实力派演员呈现角色估计出于如此考量。
演技有保障,弊端就是网友吐槽“演员实际年龄和剧中年龄的差异太大”“一家人围桌吃饭加起来一千多岁”。
确实有很多老戏骨演员能做到“克服年龄观感”——比如《我是刑警》里从大学生演到老局长的于和伟(秦川)——但从《六姊妹》表现来看,
剧方似乎以为光凭演员演技就能弥合年龄感的鸿沟,这种也未免太幼稚了些。
一般年龄跨度大的剧,也就主角那么一个从小演到老,但
人家身边角色都是“正常长”的
,观众还能理解接受。然而这样
一部时间跨越极大的剧,又是六个姐妹加上拢共九个姐妹夫的巨大群像剧
,各个实力派演员站一个屋里,演员
彼此的气场气质根本不融合、甚至相互冲突,怎么可能搭调?
尽管剧中对角色孩童、少年、青年、成年几个年龄段作出
分演员饰演
的处理,但
对角色更替衔接的重要环节根本没仔细考量,时间节点选得不合时宜
。这就像是几个演员接力跑完这个角色,跑到最后
棒都没了
。
大家都是各司其职、貌合神离,“演完这一趴”就撒手不负责
——这个“撒手”在剧中就比如“大老汤”和“汤婆子”突然
撒手人寰
。汤家与何家的恩怨纠葛本是前期剧情重点,到后期却凭两句话冰释前嫌、
最后竟连个镜头都不给俩人就接连没了——虎头蛇尾的演绎太多,令观众看得极不痛快。
02 拼情节:野心太大,能力有限
其实再往深了看,演员缺乏张力和完整性的表现并不是演技的锅——开始追剧也是看中小演员演技灵动——而是
剧情设计整个错位、缺乏合理性。
从《六姊妹》剧作定位、央视力挺的情况看,
剧方是按照以小见大、从小家庭变化折射时代变革的目标去努力的,但很可惜野心很大、能力有限。
《六姊妹》小说原著就充满了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剧版也着力凸显这点,甚至可以说已经是在
借命运多舛的情节来推进无力的剧情
。比如何父突然离世、姐妹突然意外怀孕——
这种“抓马”情节几乎每两集就要“再端上来一次”
,留给剧中人和观剧者大眼瞪小眼,然后接受事实、变得更坚强;角色继续生活、观众继续看剧。
看得真累啊,这家出啥事儿我现在都感觉不意外了。
很明显,
编剧搞错了什么叫做命运跌宕起伏、从无定数,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心电图、也不是随机埋雷
。真正有节奏的叙事应该是用精心打造的“大情节”带领观众心绪同剧中人共同沉浮,再通过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推动人物成长变化。
可以说,
剧方给自己出了一个六姐妹九夫婿的宏大试卷,结果憋不出一篇好文章
,只能通过“六姐妹出生、恋爱、结婚/怀孕(不分先后)”等等套路
流水账式呈现,通篇毫无重点。
把流水账记完整的能力恐怕都有限,还谈什么通过家庭命运折射时代变革呢?
如今剧集过半,
时代变革实则已经沦为了彻底的背景板和细枝末节
,几块猪油渣、野菜饼,老式屋院,嫁妆彩礼……确实勾起回忆,也就如此而已。
我还关注到,
宣发竟还以流水账剧情为“特色”,随剧集播出设计了“何家大事件进度条”海报,真是令人感到无奈和讽刺。
想告诉《六姊妹》剧方:
把大象装冰箱拢共分三步。把六只大象装一个冰箱,小心塞不进去、关不上门。
03 拼赛道:复制爆款?买椟还珠
最近几年,
家庭群像剧这个赛道确实很热,收视口碑双赢者不少
。像此前“小火一把”的电视剧
《小巷人家》
同样是讲述了过去年代两家人随时代的变化,还收到不少观众好评。或许正是有“珠玉在前”,
《六姊妹》也希望复刻这样的爆款套路
,但“实力证明”——完全失败了。
家庭、群像、年代,这一组关键词为何能在当下越来越火、热度不减?
因为讲述家庭中的
家长里短
,无论是谁都能有所体会;因为刻画着家庭里不同的角色成长及其心态变化,所以无论老中青都能从中
找到自己的身影
;因为年代虽然过去但生活回忆不忘,所以镜头呈现的
特殊时代象征
让观众有亲呢感……
然而这些“能火”的关键词放到《六姊妹》里,都
丧失了灵魂而空有其外壳
——演员的力气都使到赶剧情去了,呈现出来的就是
家庭成员间情感联系莫名其妙、一群人分分合合与个人成长路径毫不相干,年代推演全凭剧中镜头突然拉全景并大写年份。
应当说,《六姊妹》题材是很好的,也有很多经过影视改编能更出彩的地方,但
影视化改编为占满三个“能火”的关键词
放弃了对剧情详略、镜头演绎的具体考量,一心只想复刻爆款。
然而,“复刻”也要分清具体情况。
很多“爆款”之所以能够“复制黏贴”直接平移过来,大多都是因为剧情设计简单、人物逻辑单一,比如现在
网络微短剧,没太深内涵专注突出一个“短平快”,观众看的也就是一个两三分钟的镜头体量,图一个“爽劲儿”。
但这种复刻套路,怎能直接照搬到剧方“野心勃勃”想打造的“家庭-群像-年代大剧”?
同题材电视剧集之所以魅力独特、让观众能反复“咂摸”,就在于幸福与不幸的家庭都各有不同、细腻之处动人心弦,那么
《六姊妹》的流水线叙事又为哪般?
从观感上讲,
剧方似乎只有做短剧的视角和能力,并没有通过“大体量”去把故事讲得深、能反复琢磨的功底和实力
。这也就导致剧集在短视频平台有很多
出彩的剪辑切片引人关注,但等观众看到正剧却纷纷表示失望甚至愤怒吐槽。
如此粗暴处理了“家庭-群像-年代”的宝贵课题,实在是买椟还珠,令人感到失望、可惜。
04 一个Ending
《六姊妹》的表现是很不尽人意的,这样流水账式的剧情讲述、缺乏内核张力的人物表现、对时代环境的片面理解,或许
不只会让广大观众期待落空,剧方对过去年代温馨回忆的错误解读与空洞表达,同样辜负了很多人对当年物、事、人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