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讨论了一家公司创始人因经营不当导致消费降级的现象,并对当前消费升级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指出,虽然消费升级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受到关注,但随着中产群体数量和收入的变化,消费升级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同时,文章还提到了阿里和京东等电商巨头的转型案例。
文章分析了消费升级的基础——中产群体数量和收入的变化。由于相关产业支撑的变化,中产阶级的收缩和收入预期的下降导致消费升级链条受阻。
文章以阿里和京东为例,说明了电商巨头在消费降级趋势下的转型策略,包括流量倾斜的调整和CEO更迭等。
文章强调了个人和企业需要顺应时代的趋势,提早做好准备,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考虑开源节流两个方面的问题。
昨天有小伙伴给我发了张一家公司创始人被限制消费的截图,因为没有商业经验,他还说了句特别有意思的话。
他说这个雪糕几年之前不是售价挺高的,而且前几年还是消费升级的标杆产品吗?我记得在超市里面买一根要十多块钱呢。
通常售价这么高的产品,利润不止很高么?怎么公司还能经营不下去,创始人还能被限制消费。
我觉得他说话好玩的原因,是这个脑回路真的很奇怪。因为难道产品价格比较高,公司就不会欠债经营不下去么。
要知道消费品生产出来,最终是要有消费者来持续买单,才能消化库存的同时带来利润。
如果产品没有及时适应市场发生的潜在变化,导致产品销售出现了停滞库存不断加大。即使过去卖的再好再贵,公司也可能在短时间倒下。
其实钟薛高这类销售价格比较高的消费升级产品,走到今天这个状况的它家并不是独一份。
这不过是过去几年很多品牌搞消费升级失败的缩影,不少类似的消费升级消费品都是类似的状况。
出现这个状况的原因也也很简单,因为过去一段时间能为这类消费升级产品买单的群体,整体数量是在收缩的。
产品在做消费升级的同时,为这类产品买单的群体出现了收缩,那么时间久了自然就维持不下去了。
其实在2015年的时候,看好未来消费升级的也并不只是钟薛高一家,电商巨头里面阿里京东也都是看好消费升级的。
不管是阿里还是京东,也都曾经在2015年之后开始大力推进消费升级的方向。
这里很典型的例子就是,阿里把流量倾斜的方向从淘宝转向了天猫这边。
等于说公司整个流量倾斜角度,从之前的扶植淘宝C店的中小卖家保持商品多样性,变成了扶植天猫的大卖家和品牌卖家。
因为大商家可以在中产群体不断壮大,消费升级的基础上提供更好产品和服务。
这些大商家相比那些淘宝C店的小商家,也能给阿里这边创造更大的销售额和利润,二者是双赢的。
这种情况持续几年之后,在2023年之后我们看到,阿里这边又开始准备把流量的倾斜,逐步从天猫转回淘宝了。
另一家电商巨头京东也做了同样的事情,
在2022年的双十一之后,京东创始人也曾经直言,未来低价才是京东的大杀器。
为此我们看到,不管是阿里还是京东,都在这期间完成了CEO的更迭,为后面进攻消费降级和下沉市场开始做准备了。
为啥这些企业经历了这几年时间,纷纷从主攻消费升级,转向了下沉市场和消费降级呢。
因为消费升级这个东西,本身的基础就是不断壮大的中产群体,和中产群体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
只有这两样东西都在持续往上的前提下,消费升级的链条才能够完全打通形成闭环。
而不断壮大的中产群体和中产群体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是需要有相关产业支撑的。
过去我们国家产生给创造中产阶层,给他们提供相应收入水平的行业主要是集中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这些年我们确实是鼓励制造业发展的,所以我们看到在芯片、人工智能灯行业也创造出来一批高收入就业岗位。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两年经历了各种收紧和调控,互联网、房地产、医疗、教培和金融这类高端服务业曾经的红利和岗位也在消失。
从两边容纳的就业人数和提供的整体收入水平看,大概率消失的这部分高薪岗位和收入,是大于新创造的这部分高薪高位的。
所以这里算总账的话你会发现,不管从数量还是收入的角度看,中产阶级这个群体相比之前有所收缩,同时整体的收入预期也有所下降。
我们前面说过,消费升级这个东西是建立在中产群体数量增加和收入增长的前提上的。
现在这个大前提短期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然之前建立在这个大前提上的那些消费升级企业,日子也就越来越难过。
记得以前有位老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啊,固然要考虑个人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历史的进程。
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企业其实也是这样。赶上红利和风口叠加自己努力,日子就会过得很滋润。
等一个阶段的红利和风口过去以后,如果没有及时转向还按照以前的思路走,往往会被揍的很惨。
阿里京东这种巨头也是因为家大业大,过去积累下来的底子足够厚,才能够从容换帅转型。
其他那种小一点的企业不具备这个条件,可能还没来得及转型,就被库存和各种费用压死了。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有时候可能不是你不努力,而是时代变了你自己没有发现。
就像我们在《
消费降级进行时
》里面说的:我们每个个体组成了时代,时代又造就了我们。
所以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本质上和时代是共同体。
多数人和企业也是逃脱不了时代本身约束的,所以更好的选择可能是顺应时代的趋势。
高增长时期时代红利带来的那些增量,确实能给予你很多东西。
但是这个时代过去的时候,也会无情的从你头上碾压过去。
所以当增长速度降下来的时候,要更多的考虑安全边际问题。提早做好这期间收入不变,甚至降低的准备才是王道。
你当然可以等待下一个时代机会,因为万一哪天技术出现了突破,很可能就又赶上了几十年的高增长。
这时候的中产,就又遇到了一个就业机会和潜在收入双双出现持续增长的时期。
但万一下一个机会二十年之后才来,很多人如果没有做好准备,恐怕机会没来之前就过上了贫病交加的日子。
个人觉得所谓的准备就是开源如果对你来说很难,那么就要考虑怎么做一些节流和兜底的动作了。
经济高增长时期的习惯,如果你没有足够厚的资产包或者现金流支持的话,尽量不要带到增速放缓这个阶段来。
因为人想要有点积累,无非就是开源节流两个方面,开源比较难得情况下可能就要考虑节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