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www.freehead.com)是中国成立最早,注册会员最多的专业性书法交流网站。 本站旨在为广大书画家、爱好者提供最新书坛新闻咨讯,学术成果、书画展览、书画印学习创作交流以及艺术品交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金融早实习  ·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2025春季校园招聘 ·  21 小时前  
金融早实习  ·  中信银行2025春季校园招聘! ·  昨天  
大道无形我有型  ·  你闭嘴吧!说得你比我还有钱似的。-20250 ... ·  昨天  
成都本地宝  ·  成都市中心新地标+1!最新进展→ ·  2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联储证券2025届校园招聘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书法网

草书“圣经”:王羲之《十七帖》

中国书法网  · 公众号  ·  · 2019-10-19 17:03

正文


《十七帖》是书圣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字而得名。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因此成为了学草书者必临的神贴。我们称之为“草书圣经”。


题图:王羲之《十七帖》宋刻原石


点画的起讫

观察字帖中点画的起讫变化就好像是一个侦探,在努力发现“字帖”中破绽的同时,尽可能地找到自己可以切入的角度和方位。
王羲之《十七帖》之《远宦帖》局部
对于《十七帖》中点画的起讫问题,由于刻帖一刻再刻,笔画显得相当混淆,有些动作如果按照刻本来做就会显得犹豫不决,不知如何为好,一旦笔画形成,虽外形很像,但一无神采。
而我们来临习其他王羲之的摹本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弊病,尽管很难临像摹本,特别在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 (这是光注意字帖点画的缘故) ,但每一个笔画却有几分神似。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该帖中的《远宦帖》来分析,以此类推。因为《远宦帖》有唐摹本,尽管不是墨迹,但是与真迹已无二致,这对点画的理解和临习来讲可有一定的帮助。
王羲之《远宦帖》唐摹本
从《远宦帖》中的点画来看,几乎看不见相同的起笔和收笔,各有异趣,妙不可言,仅有第二行的“足下” (如下图) 二字的第一个点的起笔有相似之处。

比如,起笔。其间虽用了大量的“切”笔,但由于角度不同,形成点画的形态也不同。有些动作是“引”、“搭”与“顿挫”并用 (如下图) ,由于它们间的组合不同,形成点画的外形也不同。

为此,我们在读帖时应全面观察所临字帖的每一个字,它们的起讫是如何变化的,收笔是“引”还是“连”,即便是“引”,其角度也各有姿态。我们这样分析就可以防范在临习时点画的起与收产生雷同的结果。
再进一步看。每一点画的起笔处,一般有两种情形。
其一,“入笔”时大都没有明显的顿挫,毛笔在纸面上的跳跃性都不是很大,往往表现为一入纸就进入平铺状态,以较为微妙的提按来过渡到圆转或其他笔法的运用中去。这种用笔是王羲之书法受隶书影响的缘故,虽说是新体,但去古未远,依然有着隶意,这种用笔习惯到了唐代就彻底了。
孙过庭《书谱》局部

我们可以从《书谱》来作比较 (如上图) ,《书谱》中的笔画跳跃性明显增多,虽是二王的结字,但 过度的跳跃弱化了魏晋气韵,也影响了草字的格局,气度不大 。这种笔法的转变,到了米芾手里就变本加厉了。

由于《十七帖》中运用平铺手法,尽管草书字形千变万化,但不激越,还是较为“平缓”,王书的“中庸”之意也从此体现出来。这种情形主要集中在上下不连或每一行的开笔处。
其二,“入笔”处由“引”、“带”转而为顿挫,这里的顿挫主要是为了调锋,随后,迅即转为平铺,这主要表现在文章中间的汉字上。


我们理解了《远宦帖》,再来分析其他的帖就有了一定的经验。要熟练掌握其间每一个字的不同起笔、收笔方法,区分它们间的异同。如此,临习的点画就趣味盎然。





隶意密布的圆转点画


这里所讲的圆、转主要指在点画的中间环节上,或连或接,或引(篆引)。


《十七帖》中的圆、转呈现出一定的趋向性。 这种趋向性主要表现在点画的就势相连中,其完成的动作或方法呈现出一定的态势 。由于《十七帖》中的字形偏“扁”,所以圆转笔画也在这样的势态下表现出一定的趋向性。



主要是受“隶书”影响而趋“横势”。 如中“计”、“别”、“时”、 “书”、“增”、“叹”、“雪”、“所”、“无”、“如” 等等,一些收笔的笔意及圆转的笔画在这些带有隶意的结构中呈明显的“横势”,尤其是“横”向中圆转笔画,向右或右下角“拉”或“甩”,用腕、肘的动作较多。



圆中带折,折中兼转。折笔中少跌宕之气,大都呈平和之意。这种平和之气也与横向拉转的意识有关,与隶书的横势相关。


但是,总体上似乎是折多,圆少。折处似乎有“楷法”,有顿挫之感,但这又不是由顿挫来完成的。



不少作者在临习《十七帖》时为了在形态上与原帖一致,不惜牺牲草书用笔,加入“楷书”中的顿挫用笔,这是不对的 ,尽管形态上很像,但失去了草书的笔意、神采。


这种在圆中带折的“楷法”之感,是由微妙的使转来完成的,是由手指和手腕的巧妙配合中灵性地完成的,甚至还用上了肘,是指、腕、肘三个关键部位作用于毛笔的结果。这种书写习惯和笔意在唐以前的行书中也可以看出。


我们现在的书家在书写行草书时,用笔常常受到楷书用笔的制约,所以,古意不足 ,“楷前行书”和“楷后行书”的书写方法是不同的。



也由于用腕、肘行笔,所以,较为厚实而笔画呈空灵之感。而《书谱》中,孙过庭在书写时的“用指”动作较多,上下的振动感明显。


这种圆转也不同于《寒切帖》。《寒切帖》也是纯草书,但没有被收入《十七帖》。我们从《远宦帖》、《寒切帖》的比较中就能发现它们的异同。



而且,《十七帖》中的其他帖也与《寒切帖》不同,而与《远宦帖》相一致,这是否会是《十七帖》组合者的用意呢?


圆转处锋势平缓,没有锐气(保持隶意的结果),所以,这种用笔隐含着中和之意



这种“用腕”圆转、甚至“用臂”圆转的笔法与当时人们的坐姿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晋唐时期文人书写与唐以后文人的书写习惯是不同的,由于坐姿的差别,导致了用笔的不同。


今天我们的书写姿势很容易导致在执笔上出问题,加上“用指(捻管)”较多,引起笔尖上下震动。这种动作对点画及短笔画的书写有一定的好处,但对使转等动作的完成就极为不利,易产生“偏锋”,尤其是在完成长线条的过程中极易造成扁形的线条,从而失去线条的弹性。



古人是悬肘悬腕,席地而坐,所以,在书写圆转点画时,与其说是使转,还不如说是“引笔”也即篆书中的 “篆引” 。所以, 《十七帖》中的圆转笔画力度大,有厚实感,不飘滑。



可以说,篆隶用笔在该帖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一点在临习中应加以重视。


- end -

业务联系电话:15899791715






————中国书法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热点,传播最及时的书画资讯;

坚守传统,打造专业书画权威平台。

投稿及广告推广合作请联系:

廖伟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经典

(直接点击标题可进入浏览)


书画高清资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金融早实习  ·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2025春季校园招聘
21 小时前
金融早实习  ·  中信银行2025春季校园招聘!
昨天
成都本地宝  ·  成都市中心新地标+1!最新进展→
2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联储证券2025届校园招聘
2 天前
笑点研究所  ·  1亿光年一遇的美少女。。。
8 年前
捉妖擒龙帝  ·  市场屠杀,这次你怕了吗?
7 年前
Kris在路上  ·  放下手机,立地成佛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