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两会已拉开帷幕。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能源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高标准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依靠改革创新培育能源发展新动能,务实推进能源国际合作,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两会期间,我们将持续跟踪能源相关的热点问题。首期梳理代表委员们关注的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相关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钟宝申
认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原创技术是突破瓶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是保持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科技实力,化解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建议应该以原创技术为核心,大力支持“产业链主”和“生态圈主”发展,发挥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以原创技术为核心,实施“链主”“圈主”培育计划,大力支持产业核心企业与全球知名高校、权威研发机构和团队、产业链上下游形成高效的协同创新生态,编制关键技术图谱和产业链图谱,形成更多引领行业发展的底层技术和原创技术,围绕重点企业打造创新产业集群,形成协同创新、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孙东明
建议在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要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也包括政府通过遴选的方式对一些涉及“卡脖子”关键领域的创业转化提供专项支持,打通科技创新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
全国政协委员戴和根
认为,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化,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建议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领域有关政策和标准,加快构建建筑领域碳排放监管体系,推动建筑碳排放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应用;支持企业开展碳足迹核算,鼓励绿色建筑认证;明确新建筑与既有建筑低碳改造的标准、年限、比例等;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明确气凝胶等绿色低碳材料的性能指标、施工工艺、质量验收等要求,推动可靠技术工艺及产品设备的集成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刘怀平
提出,钢铁行业需从单一能耗管理迈向系统性能源重构,新型储能的调节能力或是破局关键。建议加快构建以绿电为核心、多元储能为支撑的新型工业能源体系,支持钢铁企业将储能设施深度嵌入钢铁企业的综合能源系统,通过与光伏风电、余热回收、氢能制备等场景的联动优化,开发动态充放电策略,提升绿电消纳与经济性空间。推动技术场景适配,大力引导和发展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储能、固态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以及钠离子电池储能等多元化储能技术路线,以满足钢铁行业多场景及极端环境储能需求,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高纪凡
表示,当前光伏行业“内卷式”竞争加剧,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生态协同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综合整治光伏行业的内卷式竞争,防范“内卷外溢”带来的光伏产业出口风险;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刘辉
认为,促进汽车消费对稳定我国消费大盘,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建议以旧换新政策扩大到商用车,扩大以旧换新补贴对象的范围,明确补贴标准,对报废老旧商用车并购买新能源或低排放新车的用户给予定额补贴。将皮卡纳入乘用车范畴,建立乘用化皮卡安全环保专项认证体系,通过政策松绑激发近百万辆级消费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刘汉元
表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光伏、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市场占率分别达到85%、79.8%、70.4%,具备较大的领先优势。建议支持中国企业、中国资本加快出海步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成为中国积极践行大国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在广大欠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建设新能源项目,为当地打造可再生能源发电基础设施,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全国人大代表冯兴亚
指出,在我国汽车产品走向海外的同时,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对提升我国汽车产品形象、增强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出海零部件“回国检测难”的问题,建议应逐步放开进口限制,短期可建立回收试点,长期可修订法规标准、优化流程,破解“回国难”的问题。
信息综合编摘自:
新华社、中国能源报、科技日报、证券时报网、新京报等
感谢喜欢
先进能源科技战略情报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的您能够持续保持关注,我们将继续和您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