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毒舌电影
坚持原创,只说真话——信毒Sir,有好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焦DeepFocus  ·  Vulnerable ... ·  4 天前  
深焦DeepFocus  ·  方所 × 王申:世界公园|开展啦 ·  6 天前  
张小北  ·  //@南宫泓:转发-20241101110122 ·  1 周前  
张小北  ·  //@余卓轩Joey:-2024110115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毒舌电影

一个好好的国家,怎么就变成了地狱

毒舌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5-23 23:09

正文

这部电影Sir纠结了很久,要不要推荐给你们。


它是一段看似与我们无关的历史,它让人看完生理不适、心理致郁,Sir也一度被震慑到想不出说什么。


但每当Sir想跳过它的时候,就会有另一个声音出现——


“还是说说吧。”


《沃伦》

Hatred



不兜圈子,这是首部讲述“沃伦大屠杀”的电影。


沃伦,现在位于乌克兰西北部,之前它在波兰的统治之下。从1939年到1945年间,这个地区的控制权频繁易主。


其间,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发动种族清洗,屠杀了8万-9万波兰人。



对,“又”是一部大屠杀电影。


在尚不遥远的20世纪,种族灭绝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也见过了不少被搬上银幕的惨剧——


《钢琴家》的犹太人大屠杀(1939-1945年,600万人),《卢旺达饭店》的卢旺达大屠杀(1994年,80-100万人),《地下》的波黑塞族大屠杀(1995年,8000人),还有我们不会忘记的南京大屠杀。



我们的经历中都不缺少这样的时刻:在纪念日高呼“勿忘历史”,为死难者点上一根蜡烛,然后,悄悄背过身去……


不必否认,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没有人会自觉地去寻找黑暗,寻找痛苦。


那么,为什么还要看《沃伦》呢?


Sir纠结的原因就在于此——


它不是一部适合推荐的电影,就像你不太会把烈士纪念碑当做推荐给朋友的旅游景点。


其实,《沃伦》根本不需要揽客。它仅仅是竖立在那里,为了逝者,也为了想要抵抗遗忘的人。


先从它的另一个片名讲起——“仇恨”(Hatred)


故事始于一场婚礼。


当地的风俗你一定很“熟悉”。


婚礼前,要突破重重难关把新娘子接走;女儿要哭嫁,表示难忘父母的恩情;接完婚,单身的女孩抢新娘的凳子,抢到就能快快出嫁。



说白了,和我们今天的婚礼没什么两样。双方亲友欢聚一堂,大家一起宴会、喝酒、跳舞、祝福……



这个婚礼,象征着沃伦不复存在的过去——


那里曾经是一片多民族融合的乐土,住着波兰人、乌克兰人和犹太人。


这么纯朴善良的人,难道也会突然翻脸,变成魔鬼?


是。不然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地狱


裂痕早已潜伏在平静之下。


当时的波兰,制定了对乌克兰族裔不平等的政策:


强迫他们说波兰语;拆毁东正教堂,改为天主教堂;他们得不到好的就业机会……




乌克兰人成为一战后,东欧地区唯一没有独立建国的民族。


因而,长期寄人篱下的他们,积攒了强烈的独立决心和……仇恨


电影的这一幕非常耐人寻味——


因为新娘是波兰人,新郎是乌克兰人,两个民族原本如同一家人在拍着合照。


下一个镜头,在相机中,世界颠倒了。



Sir必须要事先提醒——


以。下。图。片。可。能。引。起。不。适。


婚礼过后,电影几乎演变为一部丧尸片。


而更恐怖的是,这些事情都真实地发生过。


被二马分尸。



被活剥、活剖。



被集体射杀,然后填坑。



这无疑是一部尺度爆表的电影。


但Sir认为,质疑《沃伦》是否拍得太残酷了,并不合适。


因为与真实相比,电影永远不可能“太”。


也有许多看过的人表示,《沃伦》的故事讲得像流水账。


导演在掌控节奏方面力不从心,很多情节支离破碎。@独爱人山人海



Sir也发现了,导演沃吉西奇·斯玛佐斯基对于讲述这一大屠杀事件,有点无能为力。


他无力编织一个精巧的故事,串起过于荒谬的历史。


只能安排女主角,也就是开头婚礼中新娘的妹妹索菲亚,用自己的身体一次次地承受伤害,直至透支。


索菲亚和初恋情人佩德罗


导演也无力升华故事,告诉我们某种教训,揭露人性的某个侧面。


所以观众看完了骇人的画面,却还是一头雾水:事情为什么会变这样?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是亲历过大屠杀,谁又能理解在那个天地无伦的时刻,上帝究竟去了哪?


电影中有几处结构工整的对比,与其说导演是在阐释历史,不如说是在袒露自己的困惑——


这真的是同一群人吗?


不久前,他们婚礼上,抛掷着火的稻草堆来玩耍。



到了大屠杀时,乌克兰人玩起了同一个游戏,只不过草堆里裹着波兰小男孩。



不久前,新娘按照波兰的习俗将头枕在门廊上,被砍掉辫子,暗示着她从少女变为少妇。



同样是在门槛上,她被人砍死。


她没想到,挥刀的是前来复仇的波兰人。因为她嫁了乌克兰人,所以该死。



混战中的沃伦,其实只是战争里某个荒唐的角落。


通常前一场杀戮流的血还没干,另一方人马又接踵赶来。


1939年,苏联红军来了;1941年,德国纳粹来了;在德国的扶持下,乌克兰起义军(UPA)势力壮大,开始清洗波兰人……


《沃伦》的历史,离我们很遥远吗?


好像也不是。


近期播出的《白鹿原》也是一场庄稼地上的流水席,上家吃完下家吃


用剧中的话说,就是相互之间夺权、“翻鏊子”。


皇上都下台了

那改朝换代了

那新国号是啥

大明之后是大清

大清又出来个袁大头

以后是什么

咱也弄不清楚了



在一次论坛上,金庸对陈忠实说:您的胆子很大,为地主阶级翻案。陈忠实回答道:查先生,您看懂了。


统治势力像走马灯一样轮换,走不掉的是困在土地上的人。


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交皇粮”还是“交公粮”,白嘉轩的土地都在一轮一轮地被压榨。


下家永远不会考虑,上家刚刚拿走多少,你家里还有多少余粮。


《沃伦》也一样。



而且,这些人中,没有一个自认为有罪,他们都是“正义”的。


第一波来的苏联红军,他们认为革命理想就是正义。


他们声称要推翻压迫阶级,于是流放了富农和地主,然后,占有了土地。




第二波来的德国纳粹,他们认为优越的种族就是正义。


屠杀犹太人,是为了让世界更纯洁”。


而在沃伦大屠杀中,最疯狂的乌克兰起义军,理由听起来也很正当——当家做主



你会发现,这些双手沾满鲜血的人,都有着崇高的目标,并且真诚地为之奋斗。


不可思议吗?


荷尔德林的诗句,再一次被验证——


“将人间变成地狱的原因,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沃伦这个小地方,只是不巧成为了一个“天堂施工现场”。



在经历了地狱的景象以后,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开场欢乐的婚礼。


是什么,让邻居、朋友和兄弟,转眼就举刀相向


《沃伦》提醒我们,是人为创造的仇恨


它通过政治宣传,播撒在每个人的心里。


我不和你玩了,你是波兰人



从这个角度说,《沃伦》绝不是过去时,而是正在进行时


因为那种一个当权者上台就自吹自捧、篡改历史的游戏,并没有结束。


本片片头,有两句话,不能忽略:


东部的波兰人被屠杀了两次

第一次死于斧头,第二次死于沉默

第二次死亡比第一次死亡更糟糕



什么意思?


沃伦大屠杀的死难者,长期被扼杀在沉默中。


因为过去乌克兰还在苏联里,和波兰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不能为了历史问题伤害“兄弟感情”。


乌克兰独立后,当年参与大屠杀的乌克兰起义军,又被封为追求独立的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怎么可能犯错?


依然有民众游行时高举起义军军旗,不顾他们当年和纳粹就是一丘之貉。



《沃伦》的上映,还遭到乌克兰外交部的封锁。



发现了没有,不管是以前的“亲俄”,还是现在的“反俄”,沃伦大屠杀都难以说出自己的真相。


因为各种各样的政治需要,历史这个小姑娘被轮流地打扮。


屠夫可以说成开国元勋,骗子可以说成伟大的思想家,盲从的民族狂热分子可以说成爱国者。


在一次次的篡改中,《沃伦》的遇难者,已经不止死了两次


这部电影太沉重,又好像和我们无关,但Sir还是忍不住和你分享。


因为,它不仅告诉我们,曾经发生了什么。


更是一个警钟——


当我们现在说着“铭记历史”的时候,其实已经忘记了另一些。


因为它们从未被说出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来毒舌电影APP,点击右上角“搜索”,输入“沃伦”。(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APP)


编辑助理:娜塔莉波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