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5岁的女儿,最近让她头疼的厉害。上周的一天,姥姥下午5点把她从幼儿园接回来,进小区后转头跟邻居打了声招呼的功夫,孩子就不见了。中间大家一起帮忙找孩子的过程有多揪心就不多说,直到晚上8点多时,才终于在距离小区100米左右的一家玩具店里找到了孩子。
朋友说她看到孩子那一瞬间,原本心里的恐惧全都转化成了控制不住的愤怒,当时忍不住就想揍她。回到家,她很严肃地把孩子教育了一顿,还给她讲了很多小孩被拐走后处境悲惨的例子。哪成想,这孩子既没有被吓到,也没有半点儿认错的意思。朋友一直忍着的情绪终于爆发,拿起扫帚就朝孩子的屁股打了下去。倔强的小姑娘一声没哭,就用“恶狠狠”的眼神盯着情绪崩溃的妈妈……
那天晚上我的这个朋友在我们几个好友的小群里哭诉到半夜,既有因为当时找不到孩子心里的恐惧,又有对不服管教的孩子的无力感。她问我:“罗罗,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她为什么就是不听我话呢?”
听完朋友的哭诉,我给她回了一句话:
“亲爱的,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你的孩子怎么也没怎么,她很好。至于她不听你话这件事,你有想过问题可能出在自己身上吗?”
孩子不服管教,父母就会给他贴上”不听话”的标签,而因为管不下孩子,父母自己就可能情绪失控,发展到最后甚至出现上手打孩子的情况,这一定不是个案。
扪心自问,这一系列的过激反应,你究竟是因为孩子犯的错而生气,还是因为他不服你的管教而生气?
孩子的行为是以他自己认为真实的东西为基础,而不是以事实为基础
。
大多数时候,他做的在我们大人看来“不正确”的行为,其实只是他在自己当下这个年龄下,认知水平还达不到相关高度时自然而然的举动,并不能算是主观意识上的“做错事”。
当孩子被爸妈教训时表现出“不认错”的状态,不能武断地说就是孩子的问题,因为他是真的不认为自己错了。
还是说我朋友家孩子的例子。她没跟姥姥打招呼就独自跑出去玩,这个行为在我们看来肯定是不对的,5岁的孩子独自外出,风险实在是太大了,这点毋庸置疑,至少现在的社会环境不允许孩子这样,我们该教育一定要教育。只是,如果就粗暴地直接跟她说“你错了”,孩子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想想我们小时候,五六岁早可以独自跟小朋友在小区里玩了,上小学后更是自己独自上学,独自回家,这对我们当时的孩子来说都是很正常的事。现在因为社会环境不一样了,让孩子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独立,确实不太现实,但这并不表示孩子不能独立,不表示他们不能掌控自己的去向。我朋友的孩子当时可能就在想,我玩一会儿就回去了,你们为什么这么生气呢?还说我错了?我怎么就错了?我认识回家的路,一会儿就回来了啊!
所以,明白了吗?
不去探究孩子真实的内心,一味地用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孩子的行为,甚至用打骂的方式,这绝对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孩子此时不“恶狠狠”地盯着你才奇怪了。
我一直不认为孩子不服从管教是孩子的问题,这是父母跟孩子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父母想要在孩子面前有权威,首先要让孩子服你,你平常的所作所为都要能让孩子认可
。除此之外,你还得保证跟孩子关系好,如果你们俩的关系不好,他肯定是不会听你的。
无论如何,“打”是最没用的教育方法。
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打一顿后就算认错了也只是暴力下的屈服,内心还是抗拒的,就如同我们说的“好汉不吃眼前亏”一样,这样的行为会更加剧她内心“我就是不服你”的意识,让本就不太亲密的亲子关系更是雪上加霜。
如果父母只能用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那只能说明他自己的无能,跟孩子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要想解决孩子不服管教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孩子行为出现问题,不要一上来就说孩子错了,不如先让自己“暂停”,尽快梳理和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直到大脑恢复理智,可以保证说出的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不假思考就脱口而出的时候,再跟孩子进行一番有计划的交谈。
《正面管教》中有介绍过跟孩子“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我觉得可以用在我这个朋友和孩子的问题上。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对孩子的同情,告诉他你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3、给孩子描述你当时的感受;
4、引导孩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家长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跟孩子达成共识。
按照这个
“
赢得合作
”
的方法情景模拟一下,她如果能像下面这样跟孩子沟通,效果是不是会很不一样呢?
妈妈接着说:“宝贝,我相信你。妈妈小时候也这样,总想出去玩,而且啊,为了不让姥姥发现,我都不跟她打招呼,自己偷偷就跑出去了。有一次我在路边看到一只小狗,就蹲下来逗它玩……”
“后来来了一个叔叔跟我一起逗小狗,我们玩的很开心。”
“过了一会儿,他跟我说小狗好像饿了,不如我们去给它买好吃的吧!”
“说着就站起来,一手拉着我一手抱着狗准备带我们走。”
“紧接着我就看见姥姥和姥爷朝我这边跑来。”
“那个叔叔立马松开我的手,抱着狗就走了。”
“你知道如果姥姥和姥爷没有来找我,我会怎么样吗?如果他是个坏人,我会被他带走,去到一个很远的不知道是哪儿的地方,他可能不给我饭吃,也不给我水喝,甚至还可能打我。”
“最关键的是,我以后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
“当时妈妈还小,不知道那个叔叔是坏人,我只是想给小狗买吃的,没想过他是不是会把我带走。”
“你知道为什么妈妈今天找不到你很着急了吗?妈妈是担心你碰到坏人。你要是被坏人带走,我就再也见不到你了,我会非常非常难过的。”
“那天姥姥姥爷找到我时,那个叔叔因为害怕,放开我就赶紧逃走了。我觉得我的爸爸妈妈实在是太厉害了,只要有他们在我就不怕坏人了。”
孩子:“嗯嗯,我的爸爸妈妈也厉害。”
“没错!那你以后想出去玩的时候,要不要跟爸爸妈妈打声招呼,让我们带着你去呢?你现在年龄还小,一个人在外面很容易碰到坏人。”
“坏人就喜欢找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的小孩,所以我认为你要想去哪儿玩,最好还是跟大人一起比较好,你觉得呢?”
克制自己易怒的脾气,克制自己打向孩子的手,在面对孩子时呈现出一种更理性,更温和的状态,我知道对很多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绝对有必要,值得你去为之付出努力。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成为孩子心中的“好妈妈”,孩子真正爱你,服你,还愁他不听你的管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