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温言的自媒体平台分享的第
187
篇原创文章。
本文欢迎转载,直接将以下文字一起带走;如需加白名单在后台留言。
作者温言,
公众号ID:wenyanhello。
职场写作人,终身学习者。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
著有《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豆瓣2016年度畅销书《把小日子收进手帐里》。
之前我在“在行”上开过一个写作话题。由于刻意没有做宣传,所以约见我的人几乎都是公号过来的“铁粉读者”。他们见我的时候,都不约而同问了同一个问题:
你是怎样在百忙当中抽空去写作、还坚持了这么多年的?
我的回答都一样:
如果你无法利用手头的三分钟和五分钟去碎片化地写作。那么你永远无法长期坚持它。
不过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并不是:你得无时无刻地写——如果那样,我也得被累死烦死。
我真正的意思是:
如果你需要在百忙中挤时间,长期坚持做一件事,你就得通过观察和思考,研发出一套自适应的“系统”,用这套系统来助推你坚持,而不要过于寄期望于自己的毅力。
这篇“干货”文章,就带大家完美破解我的“坚持写作秘籍”:
▼▼
我公号里的文章,字数大多在2000到3000之间,绝大部分主题不是爆款,而且一定是百分之百原创。你猜这样一篇文章需要花多少时间呢?
答案是:我不知道。
因为绝大部分文章,并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一篇一篇完整地写出来的——输出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小批量,多迭代”的方式。
比如,我们可以把公众号文章的写作过程,拆分成几步:
——选题
——搭架构、思考合适的论点和素材
——动笔写
——修改和优化
尽管这些环节看上去都环环相扣,但在现实中很难从头到尾一气呵成。
因为我们的时间往往都非常碎片化,灵感也像潮汐般起伏:有时会短时间灵感大爆发,生出许多新点子,却在下一刻思路阻塞,无法顺畅地完成一个段落。
因此,如果想坚持,我们的“写作”就必须符合这样的实际状态,并把“碎片化”“忽高忽低”这些特点都充分利用起来。
▼▼
我的做法是:提前在印象笔记里建好一个文件夹,命名为“微信公众号”,专门收录批量而来的灵感,作为选题。
这样,当一个很小的灵感擦肩而过的时候,我几乎是本能的反应,打开文件夹,记录,同步。往往伴随着一个灵感,还会顺势想到一些相关联的观点。也要随手一起记录下来。
完全不用想这些灵感和观点是否是成熟,或者是否可用,就简单地“捕捉——记录”即可。
记录下来后,我就把这些东西都抛开了,完全不再费脑子惦记着——因为我知道他们都安全地待在我的笔记里,这时候我就可以拿出全部的精力,专心处理工作或生活中的事情,而不是一边干着手里的事情,脑子还想着文章怎么写。
接下来,可能又有一件生活中的小事,让我对以前记录的某个主题有了新想法,或可以充当新的素材,我就会打开印象笔记,利用搜索关键词,调出以前记录的主题,然后把这个案例记录在以前的那个主题下。然后我就又合上笔记不去管它了。
...
以上,你可能已经明白了大致过程:
当你灵感大爆发的时候,不要过多纠缠于“是否完美”,而集中精力把它们一一捕获、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
有时我会一连串有十几篇可以写的题目,但也仅仅只停留在题目上,接下来可能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慢慢的去填充观点;当然还会有大部分选题因为无法深入,就始终呆在灵感夹里,默默等待着属于自己的出山之日。
▼▼
接下来是搭建文章的框架。
按照之前介绍的方法,当一篇选题下面的观点逐渐累积、素材也越记录越多,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搭骨架了。
我会在一个选题下,把之前陆陆续续收集的内容、想法观点、电子书的截屏、随手拍的照片...甚至已经完成的段落碎片都通读一遍,在脑子里缕出大致的结构,观点。然后用手机,在同一篇笔记的开头,快速地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