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教育新闻媒体。教师自己的报纸,学生喜爱的报纸,教育部门离不开的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临沂新闻  ·  所有中小学严查!最新发布 ·  昨天  
长城新媒体  ·  事关中小学生!教育部最新通知 ·  昨天  
涵江时讯  ·  官方通报:已依规暂停当事人工作 ·  昨天  
南京零距离  ·  南京中小学、高校开学时间 ·  昨天  
长沙家长说  ·  长沙部分初中实行分层走班!会是未来趋势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教育报

大年初三,我们和老师聊聊怎么上好公开课? | 精选

中国教育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1-30 11:44

正文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在有些地方,评职称市、县级优质课是个“入门证”。如果老师没有优质课证书,即使其他条件再优秀,也没有参评的资格。


的确,对于老师来讲,“公开课”是教学生涯中难以逃脱的一项挑战,并且关系着职称评选等“大事”。所以,不少老师对于公开课的态度都是小心翼翼的。


“公开课,要向律师开庭学习——不预演、不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这样的课堂,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这样的课堂,才接近真实。”2016年,全国特级教师张祖庆的文章《老师,你敢上“裸课”吗?》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在文章中,张祖庆老师批评了反复演练、不断磨课才“上演”的公开课,“日里磨课,夜里梦课,死去活来,活来死去。于是乎,听课者最终看到一节万花筒般精致的课——动画美轮美奂、音乐荡气回肠、语言气势如虹。置身其中,恍若观赏一场艺术表演,让人目不暇接。”


而在张祖庆老师看来,不经预演、排练的不完美的“裸课”才是老师们修炼的法门。


不知道各位老师,您对此怎么看呢?您,敢上裸课吗?

老师,您敢上“裸课”吗?

“长期以来,对公开课的评价,大多注重其‘教学艺术’而忽略其‘教学效率’。一节花了一年时间准备的‘精品课’,其示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观摩公开课的终极意义,在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造常态课堂。然而,这种近乎‘变异’的公开课所呈现的教学理念,对日常教学又有多少指导意义?”张祖庆老师在文章中这样提问公开课。那么,为什么张祖庆老师要如此提倡裸课呢?小编这就带您一起看看张祖庆老师的文章!


张祖庆:

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上了一节未经试教的课。当天,点赞者甚众。


然而,真正触动我思考的留言,来自一位律师朋友: “公开课,本来就不应该试教。我从没听说过哪位律师开庭,需要‘预演’。”朋友的话,让我愣了好几秒钟!


一直以来,公开课试教,仿佛天经地义。


一次次备课,一遍遍试教,一回回推倒,一番番重来,折腾不止,筋疲力尽。


最夸张的,当数那些参加“国赛”的选手们,一旦有幸被选中,就会走上磨课的“不归路”。日里磨课,夜里梦课,死去活来,活来死去。


于是乎,听课者最终看到一节万花筒般精致的课——动画美轮美奂、音乐荡气回肠、语言气势如虹。


置身其中,恍若观赏一场艺术表演,让人目不暇接。


长期以来,对公开课的评价,大多注重其“教学艺术”而忽略其“教学效率”。一节花了一年时间准备的“精品课”,其示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观摩公开课的终极意义,在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造常态课堂。然而,这种近乎“变异”的公开课所呈现的教学理念,对日常教学又有多少指导意义?


从这一点而言,我更欣赏那位律师朋友的观点——公开课,要向律师开庭学习——不预演、不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


这样的课堂,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


这样的课堂,才接近真实,因为一线教师的常态课堂,哪来那么多时间准备?


这样的课,虽不完美,但是有研讨价值。


我曾在不同的场合问过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等几位前辈名师,你们的课经过几次试教?


答案是——第一遍,不试教;后来,边上边改进


不试教,是不是不备课?不是的,反而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永正老师备课,把“工夫”花在“功夫”上——反复练板书、练朗读、练批注;


支玉恒老师备课,读一遍,就把课文反扣过来,捕捉文本的第一印象,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教学;


贾志敏老师备课,几乎小学课文的所有名篇,都能熟读成诵。


这些前辈名师是真正“用一辈子备课”。他们,把工夫下在了课堂以外——文本细读的功夫、板书的功夫、朗读的功夫、背诵的功夫、点拨的功夫。


他们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以成就学生的精彩为己任。


也许是受他们的影响,不知从哪天起,我给自己下了个死命 令——今后,我的任何第一次亮相的公开课,不再试教。朋友们戏称,开启了“裸课”模式。


每次上课前,用心地研读文本,思考教学方案,并对各种可能进行充分的预判;进入课堂,心理会莫名兴奋(当然也带着一丝丝紧张和期待),仿佛前往某地探险。


上完课,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有时也难免遗憾。


可是,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公开课当作“研讨课”,而不是“示范课”,那么,我们就不必太计较某一个环节“不够完美”。


真实的家常课,也是“不完美”的。


“不完美”,会带给上课者和听课者共同的思考——如何抵达“完美”。


当然,对于初入教坛的老师,适当的试教,是必要的“入格”训练;对于走向成熟的教师来说,不试教,不仅是勇气,更是修炼的法门。

什么才是裸课?

有老师这样给“裸课”下定义——相对“赛课式”教学而言, “裸课式”教学是指毫无修饰的真实呈现,还原课堂本真面貌,是一种“非观摩课”


这一概念,和张祖庆老师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裸课”概念是相近的, 张老师所提到的“裸课”是相对赛课来说的。是指那些像律师开庭一般——不预演、不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的课堂


张祖庆曾经向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等小语界的大家求证,你们近年来的课写不写教案?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不写教案;你们最近的课经过几次试教?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不试教。


可见,张老师眼中的裸课是指不写教案、不试教的课堂。


也有老师这样定义裸课:在较固定的学习目标基础下开展课堂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生成疑惑,学生课堂生成的疑惑解答是教师课堂的主要任务。课堂模式: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生成问题——学生自我或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学生学习效度测量的一种课堂模式。


其实,在几年前,裸课也成了一种较为流行的赛课方式:不借助任何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前半天全封闭备课,只提供教材、教参、纸张等。这对赛课的老师来说,无论是教育教学理念还是课堂教学的技巧,教师的基本功还是调控课堂的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对于裸课,老师们都是怎样看的呢?

支持方:课堂有四境,裸课是“化境”

裸课才是真实的课堂

“我有幸参加过几次规模宏大的‘中国式’赛课观摩活动,坐在会场上听这样的课,每次都有一种错觉,恍惚间自己好像进了影剧院,正在观看舞台剧表演。教师、学生好似化身成了演员,正在为我们演绎一部精彩绝伦的戏剧。”一位老师在观摩完赛课之后这样说道。


的确,不断地反复排练,让学生、老师在课堂上都成为了演员,课堂的真实性成为了老师们质疑的焦点。


而裸课,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摒弃一次次地排练预演,一堂实实在在的原生态的课,没有华丽语言的堆砌,没有旁征博引的纷呈,未经精雕细琢,体现了“非观摩课”的本真性,从而提供一个原生态的研究内容和相对实在的实践空间,使老师能够更多地思考课堂效率的提升。


裸课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凡事预则立,可见,预设的重要性,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基本都是按老师的预设进行的,经常会忽略课堂动态生成的东西。这种课堂形式的优点是:数学的课堂周密而严谨,具有很强的计划性。”一位数学老师在总结磨课的过程中这样说道,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 课堂缺少灵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课堂的突发事件灵活调整教学目标何计划,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这位数学老师曾经尝试着上一堂“裸课”,从此就爱上了裸课。“感觉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迸发,这些都不是我预设的,但学生的思维有很多时候确实也并不是按照教师预设的进行,此时教师应通过点拨,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同时对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不可能十全十美,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教师的课堂设计、学生的课堂发言甚至有时候可以很窘迫也可以很生涩,但绝对真是而有收获。”


裸课不是不备课,要求老师要用一生备课

上裸课,是不是就不要备课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非有一定的积累和底蕴,是上不好裸课的。


张祖庆老师就说, 这些名师不是不备课、不试教,他们是在“用一辈子备课” 。“他们恰恰是非常用心地备课的。支玉恒老师备课,读一遍,就把课文反扣过来,捕捉文本的第一印象;于永正老师备课,把‘工夫’花在‘功夫’上——反复练板书、练朗读、练批注。贾志敏老师,小学阶段的几乎所有名篇,都能倒背如流。”


甚至有老师为裸课总结了六项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较好的绘画能力。三是较高的书写能力。四是一定的组织能力。五是随机应变的能力。六是运用肢体语言能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