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做客人民网,以“贯彻国务院《指导意见》,为文物保护注入活力”为主题,同网友在线交流。刘玉珠表示,让文物活起来主要在“活”上下功夫,众多的文物资源要向社会开放,现有的渠道要充分利用和提升,通过多方共同发力,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刘玉珠指出,我国文物事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目前,不可移动文物数量达76万多处,日常的看护、保养、维修都需要大量人力,加之许多不可移动文物地处偏远,进一步加大了护理的难度。在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文物保护的任务繁重、压力巨大。
刘玉珠认为,文物资源的守护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应该加大文物资源的开放程度。文物工作的格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这不仅是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也是由我国文物资源的保护现状决定的。然而,我国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文物保护领域的公益性事业相对较少,文物保护工作长期处于人员机构极度匮乏、资金渠道不畅的困境中,这就需要更多地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稳定的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机制。
刘玉珠强调,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除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还应该开发多种渠道。
国家文物局联合多部门印发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旨在广泛利用互联网平台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互联网+中华文明”计划将通过建立文物资源信息名录公开机制、大数据资源平台,加大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破解授权经营问题,在政策、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加大文物资源的社会开放度,促进馆际交流提高藏品利用率,鼓励社会参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通过政策开放,项目实施等方式吸引更广泛的群体及社会资本;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对行动计划予以支持,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撬动和催化作用,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加强与国家政策性银行的沟通,开辟信贷支持绿色通道;加强与相关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联系,为行动计划的实施拓展投融资渠道;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吸引社会资金以众筹、众包等市场化运作形式支持创业创新团队发展;发挥人才支撑引领作用。坚持“以用为本、人才优先、创新机制、服务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重点培育文物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鼓励和吸引互联网相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文博单位等各领域高水平业务人才开展广泛合作,发挥高端人才支撑和引领作用。(黄玉琦、实习生庄晓莹)
来源:国家文物局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