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学家庭育儿  ·  英语根本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要学好英语,补课再 ... ·  20 小时前  
丁香生活研究所  ·  少了这个维生素,你喝的牛奶都浪费了! ·  2 天前  
丁香医生  ·  避孕成功率高达 99% 的方法,人人都该了解 ·  2 天前  
科学家庭育儿  ·  7岁娃能自主阅读英文书: ... ·  2 天前  
丁香生活研究所  ·  在迪卡侬挖到宝了!8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试题研究 | 杨小勇:奉劝做历史题,千万别用力过猛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12-17 00:00

正文

前段时间有读者感叹道,“现在的历史试题越来越玄学化”了。诚然,历史的本质在于“阐释”,但这种过于开放生命力支撑下的“阐释”,在实践过程中也给我们的做题带来了一些困惑。
结合教学实践,在解题过程中,面对一些完全玄学化的试题,的确是会陷入到深深的“迷茫”之中。这类题目简直是主观到“惨无人道”,姑且不说材料选取的“残缺”,选项设置也是主观性极强,完全脱离了“史料实证”范畴。
在现有大政策明显倾向于选拔理工科人才的背景下,命题人还在为创新而去“创新”,所谓的巧设情境,精雕细琢创设问,试问命题者如果来做题,能不能想到所谓的“标准答案”?能不能将专家们命制的不同试卷,交由双方相互在75分钟时间内考试,然后来给第三方评委评定分数。我真怀疑,考试分数不见得能有多理想。
目前,高中历史真的太难了,结合各种现实来说,高中历史学科可以说是直接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如果按这样继续玄学化命题趋势下去,历史学真的是到了“生死存亡”之地步了。
如上题,就是一个典型的“选项史论玄学化”的例子。

南朝时期出现寒人掌机要之现象,由此有一个特别“违和”的现象,即南朝时的中央集权迥异于整个魏晋南北朝大历史时期的“波谷”以及政治制度“变态”总体特点,反而是有所强化。

杨小勇,公众号:杨小勇的历史教学札记 解题|由一道高考题看魏晋时期的“动态博弈”

参考答案为B寒庶的崛起。 参考解析如下:“中央集权只能体现在材料前半部分,说法错误”,我的收获:“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 本题考察魏晋南北朝大时空下中央与地方的博弈。通过在地方推行“典签”制、土断、皇子镇要藩、中央用寒人掌机要等组合拳措施从而加强南朝中央集权。参考答案明显是值得商榷的,C中央集权的强化反而更好,因为其突出了历史事件的本质。至于命题者为什么说C中央集权强化只符合材料前半句,给B为正确答案,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就是一个“点加论”的经典例子,后边举例寒门崛起不过是“中央集权强化”下重用寒人的一个表现。

再如这样一道题:
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困难中产生的。 百年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唯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习西方后依旧失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史料明显是属于截搭式史料,脱离特定语境,为了考而考。仅从材料来说,选维新变法或新文化运动都有道理。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经历了由“器物-制度-思想”层面的变化,第二次反思的是“何以学习了西方依旧失败”。而学习西方开展洋务运动的失败明显是符合材料中的限定信息的。至于正确答案设置为“新文化运动”更多是突出“渐知诸事不如人”,更加突出了“器物与制度探索的多从失败”,涵盖面更广,仅此而已。问题是,这里的“诸事”如何理解,是具有极大模糊性的,只能说命题者想要表达“诸事”为学习器物和制度的失败这一“立意”,而学生如何理解,那就是见仁见智了,其主观性之强可谓一般。

杨小勇,公众号:杨小勇的历史教学札记 再论“史料实证”并非必然“实证”


事实上,这段学术载体原始出处这样讲道:“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困难中产生的。近百年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反思在鸦片战争后,渐直诸事不如人,第二次反思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失败?第三次反思则是在1966年以后,何以在大胜利后又失误。”


命题人在选取材料的时候,有意识的“改编”材料,使其成为一则典型的割裂式残缺材料,然后“别识心裁”地来创设问题,可谓是“用心之良苦”!


例:三星堆文明遗址出土青铜尊、鼎、玉琮等与黄河流域风格一致,而黄金面具、青铜人像却在黄河流域很少见,反而多类似异域风格,这可以佐证(  )A.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命题人要培养文化自信,论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源远流长都可以理解,但有一点我想不透,这个题目不能佐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吗?鉴于其是单项选择,我真拿不准选啥好。何以中国?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元一体之格局,我们的文化生命力的根源即在于文明的“包容性”。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教授说,中华文明的发展其实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创新的过程,三星堆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杨小勇,公众号:杨小勇的历史教学札记 参赛有感|对“三星堆文明”一道题的疑惑
再如这道题,参考答案为A揭示统治危机。D选项有何不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