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主编温静
速递传媒信息,对接行业需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让技能成才步伐跟上产业升级节奏 | 人民时评 ·  3 天前  
求是网  ·  中国政府就黄岩岛领海基线发表声明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主编温静

是谁“杀死”了老记者?38位媒体人用亲身经历讲述真实生存状态

主编温静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8-18 23:13

正文


传媒内参导有人为曾经的新闻理想被现实夺走而扼腕叹息,有人描述出自己身心俱疲的处境,也有人依然愿意披荆斩棘地履行记者的使命感……这就是关于当下媒体人的工作、生活状态最真实的呈现。


来源:媒记(ID:xdnmtzj)已获授权

 

之前一篇标题为《“杀死老记者”是中国当代最可怕的媒体病》的文章,引起了很多媒体朋友的共鸣。五个月间,后台源源不断涌入留言,早已超过了100条精选留言的限额。

 

留言的大部分都是从业多年的媒体人,有人为曾经的新闻理想被现实夺走而扼腕叹息,有人描述出自己身心俱疲的处境,也有人依然愿意披荆斩棘地履行记者的使命感……以下是挑选出的38条留言,它们或许是关于当下媒体人的工作、生活状态,最真实的呈现。


新闻理想,卒于现实的残酷之下

 

@H先笙

 

还记得当年进入媒体行业的时候,老师说我们媒体行业有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尊重事实,敬畏法律。怀着赤诚之心进入行业3年,从当年的满腔热血到现在麻木不仁,看过太多无奈,也实在干不了这个行当,在这片热土下,没有媒体二字。罢了,我已经走出来了,希望那些坚挺的前辈们不要放弃,希望后来的后生继续努力,世界终究是属于正义的。

 

@苏靓🍣

 

最初我梦想当战地记者,后来想着调查记者也不错,现在却跟着领导拿通稿搞宣传,地位低,待遇差,莫说老记者,年轻记者也得走。

 

@山月&张改玲

 

29岁,媒体行业呆了4年,学到很多东西,上周刚离职。依旧热爱记者这个职位,但是在四线小城市党报,编外人员,再怎么努力做新闻,都是领导口中的临时工,干活时有你,有福利时没你,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最后无奈离开,考公职,如今完全换了一个行业。新闻理想,卒于现实的残酷之下!

 

@城市阳光

 

35岁前几个月我就离开了,所谓的新闻理想,呵呵,不提也罢,还不如摆个面摊实在,虽起早贪黑,但至少让我看到希望。

 

@Sakura

 

在三线城市一家行业报,做了一年记者就转编辑岗了,虽然工资低,新闻梦想还在。但是我常常忧虑,如果有一天单位变革,那我该去干什么?除了写字,我什么都不会。

 

@晨晖

 

老记者曾告诉我,对于舆论监督老记者也有自己的难处,毕竟家里还有老婆孩子。还记得曝光地沟油的那位记者吗?理想会有,但不能靠理想而活,现在我已经跳槽了。

 

@Antbully

 

作为杭州某著名电台的记者,长期拿着三四千的工资,最终无奈选择辞职。如果这点微薄的收入连自己都忙活不起,还谈什么新闻理想,记者天天为别人发声,谁来维护记者的权益?

 

@LZM

 

从体制内媒体走到市场化媒体,从国内媒体再飘到国外媒体,今年是我在媒体行业瞎折腾的第十年。如果35岁是条红线,那么再干两三年,我也该找个别的出路了吧……依然穷着,曾经的热血如今像要烧光的机油。

 

@张国栋

 

“我羞愧我多了一丝对现实的冷漠和对自己的热情”,成为众多怀揣新闻理想媒体人离职的告白!正如一位媒体人所言,情怀已被碾碎,新闻理想、专业主义沦为笑谈!一个时代已经结束!

 

@肖肖肖(leo)

 

杀死的不止是老记者,这不是媒体病,是这里的通病……没有积累,没有传承,只剩下“创造”和“期待奇迹”……

 

@荼蘼花开

 

当一个记者既要做好采写,又要承担一些任务,这就会让记者压力增大,在新闻和盈利冲突时不能报道新闻,时间长了,一开始的新闻热情有多高涨,后来就有多麻木。

 

@李春丽

 

放弃,终归是体力心力跟不上,理解所有的选择……

 

@王子威Leo

 

刚入行的时候,有一次行业大会后回北京,当时在机场和几个前辈聊,前辈直接说了句,“你个男生做什么记者啊”。

 

@

 

我的老师,一位当了25年的白发记者。充满力量,充满斗志。但某一天当他请年假回来,发现他的新闻节目没有了……没任何人通知他,他的省级新闻名专栏就这么下架。频道理由:要跟上时代,旧式新闻调查落伍了。我看着老师抑郁得整夜整夜睡不着,真难受。

 

接下来,记者在频道里沦为服务营销广告的工具,我也从工作了7年的记者转岗为营销策划。虽然,我并不排斥多接触市场和客户,也在营销岗位上适应了。但每每深夜醒来,我都会反省自己,当初是为了当记者而学的新闻,然后考进广电系统。现在离初心已经越来越远了……

 

@加菲大懒猫

 

七零后女记,在媒体摸爬滚打十几载,留下“拼命三郎”、“铁血女汉子”等诸多“威名”,因为长年“搏命”四十出头身体便已“千疮百孔”,更因为不愿“同流合污”而被边缘化再到被辞职,我只想说我见证了媒体从最辉煌的鼎盛期逐渐下行再到断崖式下滑的全过程,新闻理想在这里只能是个五彩斑澜的肥皂泡。

 

鼎盛期里广告多如牛毛,你忙着写商业稿为报社赚大钱没空实现新闻理想;衰退期里减员严重,人人忙着走关系巴结上层恨不得把别人都踩死自己才能安全,去你娘的新闻理想,能留在体制内才是王道。

 

你能想象在这个高知分子聚集的地方几乎每天都上演人性阴暗大戏,而单位的精神也是如此,美其名曰“让有能力的人去更好的发挥平台吧”,被内退、被辞职现象比比皆是。

 

这是内因,而外因似乎更难接受一名老记还在一线“奔波”。五六年前因为磨不开朋友面子应邀参加一次商业采访活动,对象是某金融机构老大。同行记者中除我外一水的男女小鲜肉,脸是好看了,到了记者提问环节,那问题提的弱智到让人怀疑没上过大学,而换我提问时,又因为问的是所在行业的尖锐问题不符合商业活动的风格也没得到满意回答,这就是现状!这个浮躁的社会呀。


得了颈椎病,每天疼,薪水低

也不知道为什么

 

@沙坝子

 

我在县级电视台一线采访十多年,没晋升过一次职称,工龄二十三年了,还是个初级职称。

 

@饺子张👉🏻dumpling

 

做了近8年记者,得了颈椎病,每天疼每天疼。天天往医院跑,薪水低。也不知道为什么。

 

@林宇涵

 

地方台事业编记者1600工资500绩效,长年加班下乡。上市台稿费15,上省联播稿费25。每月全部收入2200左右。工资低,社会地位低,工作时间长的岗位。

 

@陳兵設陣

 

一年中头十个月当记者,后两个月当报童。

 

@吴晓克

 

从事新闻媒体四年,虽然比较年轻,但是也选择了离开,五位数的薪资在我看来是我们的年薪了,月薪顾的上吃就不错了,同工不同酬,合同工比例大于编制,既然有需求为什么还舍不得招人?为什么对一线的人员这么苛刻?这样爱着它也会选择离开!

 

@凛冬煦阳

 

毕业到现在当了四年的记者,就感觉自己老了十多岁,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

 

@慢时光

 

一线记者行业,越老越无尊严。当大伙一起出去采访时,你看到自己像一只老鹤般矗立在众小鸟中间,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我有一瓶酱油

 

做记者三年,吃的确实是青春饭,收入的低下让老记者不能养家糊口,让年轻记者不敢成家,真的很难过。

 

@大 兵

 

最恨领导“别问单位能给你什么,先问你能为单位创造什么”的说教,40度的大热天外面拍几个小时,回来衣服上都是盐霜,结果一个月拿到手一千把块钱,坐办公室的五六千。我们辛苦做节目搞创收,最后连饭都吃不饱!

 

@岚山风

 

当报纸杂志成堆地堆在各个办公室的角落里时,有谁还在关注新老记者的血汗和功劳,随着失业成为流行病在发展,记者也只有权力大的地方吃香,普通记者越来越成为了日子难过的报社打工者。

 

@Amy先强

 

天天加班到深夜,周末不放假,月薪3000多。对稿子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工资一点都没涨。

 

@追风老年

 

电视台干了7年,收入一个水平,工作量越来越大,腰疼太厉害,失眠很正常。离职,离京,坚持换行。


另外,我观察到一个不太友好的现象:50的老记者,如果没有升上去当个科长处长或者主任什么的,多半被歧视,被认为是没有能力的表现,因为同时进去的同事早就当主任了。此处需要明白,性格决定命运。所以我觉得这个对老记者的偏见吧。


虽然它累,但总感觉值得

 

@电子

 

我干了三十多年的一线记者,直到退休,中间有多次改行当官的机会,都放弃了,可能有点傻。但我也出了十本书,也算有一点知名度。


我深深感到,记者一定要有责任感和成就感,否则,就不是好记者。而记者最需要的还是社会的理解、单位的支持、人民的信任。如果记者看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就不会热爱这份工作。现在,记者工作越来越难做了,成就感越来越弱了,值得高度关注。

 

@志耘

 

不管你后来从事什么职业,媒体的经验一定会让你终身受益!

 

@南南

 

我做记者已经有31年多,从不厌倦,只有更加热爱,因为我心里想着的只有为民众、为社会多一点服务,这样的人生才能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为了钱而活的人只是为钱而死,毫无意义。

 

@蒲德贵摄影

 

自媒体的发展时代,老记者是平息谣言最有力对手,哈哈!

 

@董坚

 

七年了,今年32,记者这份工作给我很多,虽然只拿着4000不到的收入,3500的每月房贷,可是每当想到换工作,心理总是刻意去回避,不去想。真的爱这份工作,虽然它累,但是总感觉值得。

 

@严睿(R.狗娃)

 

从业19年。带过7、8批记者,现在带过的记者大多去了企业,没几个留在媒体,因为媒体待遇低。而我还在这个行业里带兵,跑一线。

 

@趙先鉎

 

唯有热爱新闻才能做到长盛不衰!想到自己曾从媒体记者转到企业公司做宣传,再到公安部门依然做宣传,遇到一个好素材依然会血液加快流速,一定要把它采访清楚,再写出来,刊登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难道不是对新闻的热爱么?记者是可以干终身的,而且会越老越吃香,越老越有经验。我愿在新闻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逝水萍踪

 

只要这个社会需要的是适应与随流者,就必然是正直与正义象征的记者的塌陷。多么怀恋80年代中期之前的记者们!

 

@谢卫列工作室

 

爱一行干一行,远比干一行爱一行更重要!不改初心、坚守新闻理想,同时不断校正人生轨迹!没有干不好的职业,只有不好干的职业人!我干了三十年媒体了,仍在享受相对自由的选题、语境和平台!死的老媒体人都是自杀的,他杀的只是弱者的借口而已。

 

@TwoGoGo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记者没能得到应该有的尊重。年轻一代除了拥有更加专业化的科班优势之外,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磨练人的职业,能够快速获取社会经验。

 

年轻一代替代老记者,因为这种环境下,记者是需要敢打敢拼的,大多数优秀的年轻记者都是心怀梦想,受够了媒体的圆滑。


而这种少年意气,实在很难坚持到40岁,老记者的经验与认识并不能换来应有的尊重,在艰难的生活面前,变得圆滑且放弃记者寻求改变,实在是情理之中。

 

@住在湖边住在湖边

 

在各种关系的制约之下,老记者选择离开,也是无奈吧!但是,有良心的记者依然坚守且推动社会进步。


“杀死老记者”

是中国当代最可怕的媒体病


来源: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

/蓝鲸传媒 黄晴缨

 

不知何时,在一部分媒体人心中,记者这一职业已被打上“青春饭”的标签。

 

前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亦表示,媒体行业应该靠积累,但中国记者只能吃青春饭。

 

媒体从业者需要靠多年的经验进行积累,但与之相反,“中国的记者吃青春饭已经吃了至少20年了”。

 

张力奋同时举例称,两会采访时,很多中国记者除了工作以外,还会拉着人大代表拍照、追星,“像我们这种比较老派的记者,一方面看着他们玩的高兴,一方面觉得这好像不应该是记者做的事”。

 

此番言论瞬间引发了热议,“记者是否是吃青春饭”这一问题又再次被提及。

 


记者吃青春饭?

这一观点最早来源于“35岁现象”

 

其实,“记者吃青春饭”这一观点由来已久,最早来源于媒体招聘中的“35岁现象”。

 

在还有新媒体这个概念时,“招聘记者,年龄35岁以下”是很多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等不少媒体招聘上必不可少的一条要求。

 

时至今日,仍然有媒体将年龄作为招聘的一道门槛。



将年龄作为招聘标准,这无可厚非。

 

传媒行业一直是一个激烈竞争的行业,工作压力非常大,“加班、熬夜赶稿”、“随处处于待命状态”、“追热点”都是常见现象。

 

这样的工作强度,必定对体力有要求,而年轻人才的体力状态,自然更胜一筹。(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兴用人年轻化之风,当时将基层年轻干部的划分界定在35岁以下。从那以后,人们普遍接受了用35岁来衡量人才年轻与否的思维定势。)

 

随后,在媒体反思马航事件报道时,记者吃青春饭又再次被提出。

 

因为,在报道前方,中国的记者多是年轻记者,而国外媒体派出的却是老记者。

 

虽然年龄并不与业务能力划等号,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经验。

 

当时,《时代周报》刊登评论员孙乐涛的文章称:中国当代最可怕的媒体病,正在于“杀死老记者”。

 

中国当代最可怕的媒体病,正在于“杀死老记者”。这个趋势,近十年来愈发明显。记者行业,逐渐变成“吃青春饭”的行业。如果某记者“奔四”了还在一线,就会被视为怪异,视为无能,本人也深以为耻。甚至根本不用等到四十,众多媒体人从业七八年后,就纷纷淡出,转行。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是,近年来,中国记者队伍的确逐渐年轻化。

 

林美莲,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曾撰文说道,有一次,她参加了一个中日韩记者交流项目,发现中国记者年龄最小。

 

在由三国记者组成的记者团中,年龄最小的中国记者和年龄最大的日本记者相差25岁。之前参加过该项目的日韩记者也表示,之前碰到的中国同行也多是20来岁,日韩记者则在40-60岁之间。

 

同时,据美通社2016年初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85后已经成为中国一线记者的主力军,新闻传媒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记者比例呈明显年轻化的趋势。

 

这份报告调查了1477名中国记者,其中60%的一线记者年龄介于21到30岁,拥有11年以上从业经验的仅占19%。

 

这一趋势跟美英日等传媒业发达的国家截然相反,这些国家对老记者(40岁到60岁之间)十分重视,白发记者非常常见。因为这个年龄段才是做记者的最好年纪,思想成熟深刻、遇事不骄不躁。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有一部分老记者,即使他们现在是编委,是总编辑,是社长,依然也会亲自写稿。只不过,像这样的人,在中国传媒领域屈指可数。

 

如果从一线记者年龄这个角度来看,在中国,记者的确是一碗青春饭。

 

 

但是,没有最好的记者,只有更好的记者,每一个记者都在学习和进步的道路上。

 

记者每一次采访写稿的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都能学到技巧、条线专业知识,大量不懂的知识只能来源于实践。

 

从专业角度来看,记者这样的职业怎么可能是青春饭?

 

老记者为何纷纷离开传媒界

 

无论是不是青春饭,现实就是传媒界的老兵纷纷选择离开。

 

现实情况来看,一部分老兵跻身传媒界的领导管理阶层,从事管理和经营;一部分转身做专家型记者,写评论、社论;还有一部分则静静熬到退休;最后一部分老记者,也是大多数老记者,则选择转型、创业,离开这个行业。

 

 

而多数老兵的离开让传媒圈人才的传承突然出现断层现象:新人没有老兵带,靠自己摸索成长,不可避免的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素养在自动流失。

 

虽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正常现象,但又是什么触动了媒体人出走的敏感神经呢?

 

一般来说,老兵的离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首先,是最直接的钱,是薪水。

 

下,传媒圈已不再是当初的“黄金十年”,无论是物质还是拼搏精神。

 

10年前,记者的收入,只要努力写稿,月薪五位数也不是大问题,收入至少还是中上水平。

 

10年后,物价翻倍增高,记者的收入却千年不变,从高收入变成低收入。这个时候的新闻老兵,大多上有老下有小,纵使再有新闻理想,也要先好好养活家庭。

 

 

美通社的《报告》还指出,中国超过8成的职业记者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近6成的一线新闻记者表示“收入待遇”会是其离开目前岗位的主要原因。

 

而在日本,25到30岁的记者年收入能超过1000万日元(约65万元人民币),30到40岁的记者能达到1200万日元,40岁以上可拿1400万日元。

 

于是,我们看到那么多老兵记者去BAT做公关、去创业,在其它领域,拿着不菲的年薪,继续发光发热。

 

  • 再是,身体状况。

 

每一行都有职业病,新闻也不例外。而且,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作息、以及工作方式让新闻的职业病更多一点。

 

因为,新闻是24小时的,所以行内戏谑称媒体人不存在上下班一说,也不存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区分,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媒体人。

 

在今年春节,有网友问央视“你们电视台放假吗?”,央视新闻频道主播朱广权回答称:“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风里雨里节日里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没有四季,只有两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换台就是淡季。”

 

此外,因为新闻售卖的就是影响力和注意力,如果你有志于成为一个优秀媒体人,那么随时随刻还要和其它媒体火拼速度,而速度的比赛已经精确到秒。可想而知,媒体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得多强大。

 

 

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胃病、颈椎病、失眠、焦虑、抑郁都是家常便饭。有统计数据显示,超过八成记者经常感到疲倦,七成记者反映工作压力大,六成记者没有正常睡眠,近五成记者经常感到全身酸痛。

 

有一些记者在互相吐槽时,甚至都会说,“珍爱生命,远离新闻”。

 

的确,这一两年,因病离世的媒体人越来越多,其中,大多还是英年早逝,这也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 最后则是行业的大环境和职业前景。

 

一方面,以前,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现在,则是新闻民工。社会地位的下降也让记者无法释怀,并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出现质疑:到底是舆论监督者还是社会建设的参与者?

 

另一方面,随着自媒体的成长,记者也越来越难做,外界对记者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

 

前几天,一位金融记者曾发出这样的自白:金融/机构新闻没法做了。相当比例的采访对象都拥有了自己的发声渠道,而且粉丝比媒体还多。无穷量的自媒体和outsider进入这个市场,第一落点根本抢不到,第二落点既要快又要专业又要深度,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话语权的极度分散化令人无所适从,而差异化竞争又需要极高的个人才能。

 

可以说,这样的困惑绝大多数记者都有,尤其是财经记者。

 

 

那能怎么选择呢?

 

要不就是非常非常努力去学习专业知识,将个人才能培养到极高。可媒体能够提供的上升空间的确非常有限,如果想补齐专业知识,选择相关条线的工作是最快的选择。因此,才有那么多人选择转型吧。

 

要不就是继续好好当记者,提高采写与传播的专业性,让自己在新闻采写传播有不可替代性。

 

可真的能当一辈子记者吗?这应该是每一位记者的焦虑。

 

简而言之,新闻媒体是内容产业,是文创行业。在一定程度上,这代表新闻从业者需要极强的创造力和激情,而这些都来源于对这个行业的热爱。

 

唯有热爱,才有匠心去写好每一个字,才会不考虑物质等外界因素,去一步步积累,一代代传承。

 

如果你热爱新闻,记者就绝对不是一碗青春饭。无论最终你是否选择逃离,媒体的经验一定会让你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