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几天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了,关于终身问责引起了广泛关注。先上会议原文:
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君不见,债务率接近200%的西部某省份BOSS也在会议当天入局了么?所以举债问责的关键——
规模可能不是问题,而是违法违规。
2.关于对债务的问责实则由来已久。早在2013年中办、国办的文件以及43号文中就提到要将债务纳入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并且在一些地方试点过。笔者和一些审计及财政系统的朋友交流后发现
,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很广,债务审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换言之,债务审计的权重未必会超过GDP增长,还会被更多的相关审计内容所摊薄。另外,也很难对债务规模过高做出处罚。
债务问题始终不是个规模问题,如果投资产生很好的效益。终身问责可能指向的是否违法违规。
3.近期披露的重庆、河南、山东及湖北部分地方违规举债的处罚案例也说明了这点
。四个省份的区县责任人被处罚不在于债务规模规模过高,而在于违反了《预算法》等法规。
(新预算法出台前,未以公法约束政府举债,政府举债与普通企业举债无本质区别。虽《担保法》禁止政府及事业单位作为担保人,但《担保法》属民法,即使违法民法,民不举官不丢,政府很难受到制裁。
新预算法出来后,属公法,适用对政府约束(行政处罚约束),政府债务法律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公法:法无授权不可为;私法:法无禁止即可为】)
4.违规举债处罚也有加大、加重的趋势。重庆县区的相关政府领导是行政撤职、山东县市是党内警告及行政降级、河南是约谈驻马店市政府主要领导并责令做出书面检查。
而湖北黄冈相关领导则被开除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5.举债终身问责案例已现。如湖北黄冈时任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孔某被开除公职,并移送司法处理、山东时任邹城市常务副市长李某被党内警告处分、重庆黔江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区政协主席夏某(时任黔江区政府常务副区长)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注意“时任”二字,就是曾经担任,现在转任他职,但依然被处理。所以举债终身问责不是说说,而是已经出现案例,指向违法违规举债。
6.毫无疑问,接下来这一类的处罚还会继续。单从市场上曝光的财政部致地方政府的函就包括江苏、内蒙古、四川等省份。财政部官员也在某大行培训时表示,
目前财政部以检查为主,巡视组今年曾就财政部监管不到位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突出发函,下半年会继续保持高监管强度。注意,是巡视组提出的意见,不是财政部的意志。
7.新闻报道说,地方财政官员“胆颤心惊”,下一个问题是地方政府融资怎么办?笔者以为先缓缓,不要撞枪口上。几个处罚案例也可以提供参考。比如山东邹城市政府召开第28次常务会议(2015年2月)、河南驻马店市政府通过政府常务会议纪要(2015年9月)、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2015年8月)办公会确认举债。这不明摆着提供书面证据么?不过抽屉协议被处罚的案例还未出现。
8.早些年,从2010年的19号文,再到2012年末的463号文,以及2014年的43号文,财政兜底都是明令禁止的。但是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的财政兜底屡见不鲜。
但上述四个案例的共通之处在于财政担保发生在2015年后,彼时恰好新《预算法》生效。因此,可以推断后续公布的违规举债案例的举债时间点会在2015年后。
9.今年加大处罚的一个宏观背景是宏观经济意外走稳,一季度经济增速6.9%,二季度经济增速6.9%,既超出市场预期,也超过官方预期。主要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进出口超预期恢复。作为逆周期调节的基建投资可以缓缓,
这时稳增长压力不大,防风险就上来了
:处罚处罚违规举债“杀鸡儆猴”也未尝不可。
10.如果经济增速跌破6.5%,依然处罚不断,那才是下了清理的决心,但窃以为这种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还是依靠投资拉动。今年一季度,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2%,官方称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但这是增量贡献部分,分拆存量来看,资本存量(投资)依然是第一大动力。Keqiang指数有贷款指标不就因为中国是投资驱动的经济体么?
11.前几日,又一类型的专项债地方政府收费公路专项债问世,市场又着实激动了一把:地方政府收费公路专项债及土地储备专项债将对投资形成支撑,其实不然。需要注意两点。首先这不是新的债券类型,而是专项债里细分的债券类型,土地储备专项债也是这样。第二,注意额度规模表述:
财政部在国务院批准的年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内,根据政府收费公路建设融资需求、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车辆通行费收入和专项收入状况等因素,确定年度全国收费公路专项债券总额度。
翻译过来就是,
这在国务院的今年8000亿的专项债债券额度里拆分,所以并不增加今年的新增债券额度。
12.不过未来几年,随着细化专项债的问世,
专项债的额度可能会大幅增加。
原因很简单,专项债额度并不受到赤字约束。从2015年的1000亿到2016年的4000亿,再到今年的8000亿,明年专项债规模过万亿应该问题不大。
13.更多有收益的专项债券问世出来将对融资平台及PPP形成重大影响。比如讨论了两年多的融资平台转型实际上更不可能了。原本上融资平台就是为融资而生,转型就是一个伪命题。现在土地储备、高速公路都做成专项债,以后管网、污水处理估计也会做成专项债标的。
我就想问,融资平台还怎么形成自身的现金流,哪来有有收益的项目?(现在土地专项储备债资金由纳入国土资源部名录管理的土地储备机构专项用于土地储备,收费公路债券资金由谁使用还没明确,难道是交投?)另外,社会资本都去参与没有收益的政府项目?
14.融资平台转型难,清理关闭更难。
人大财经委的一位委员曾经质问:两年来,我们清理关闭了多少融资平台。现在是讨论转型多,讨论关闭少。
如果收益专项债品种越来越多,会不会形成这样一种局面:
专业平台承担相应专项债项目的运作,比如土地储备专项债资金由土地储备机构专项用于土地储备,收费公路债券资金由交投专项用于交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