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易蜗牛读书
网易精品阅读,价值阅读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放不下的手机:你的失控,来自被重装的大脑 ·  3 天前  
悦读文摘  ·  用空8支的原装进口『PICILY豆乳洁面乳』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网易蜗牛读书

90后,你为啥就是攒不下钱?

网易蜗牛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9-03-10 20:00

正文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都挺好 | 财务自由之路 | 理财微课堂 | ……


最近被一条热搜扎心了,
#大城市90后财务情况#。

大家纷纷在评论中吐槽:
勤勤恳恳工作四五年,
月收入总算过万了,


但涨工资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渐渐地公司附近的房子也要租不起了;
晚上加班后能坐地铁就得坐地铁,


否则打车一来一去,一天的班又白上了;
这不,可爱的女生节、女神节又来了,


面对各大电商app粉色冒泡的广告,一不小心手一滑,
买几件漂亮的衣服、送女友的礼物,或者自己心仪的小玩意,
这个月、下个月、还有下下个月就得吃土了…

90后年轻人怎么就攒不下钱呢?
想要拥有财务自由,方法就两个:开源,节流,
当然啦你有个超级富豪老爸的不算。
开源,努力工作,争取早日加薪拥有睡后收入;
节流,需要实实在在地省下钱来,这对打小没有节省意识的我来说可是挺难。

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温蒂·罗莎教授最近分享了3条省钱建议,
通过分析人们的行为,实实在在帮你省钱。



咖啡和打车?别看不起这些最小最频繁的开支


温蒂和她的团队做了一项调查,想了解人们对自己的哪些消费行为最后悔。
结果出乎意料。
排在第一位的,是外出就餐。
在这里买一杯咖啡,15元,那里买一个面包,8元,
虽然每次的消费金额都很小,但一个月累积下来,积少成多,开支往往大到吓人。

温蒂有一天查看自己的打车软件,发现这个月在打车上花了超过2000美元,比房租还多。
温蒂暗暗发誓,接下来这段时间自己一定要少打车。
结果第二个月,她发现自己在打车上还是花了2000美元!

这是怎么回事?
温蒂开始自我反思,并做出了两个改变。
首先,她取消了信用卡和打车软件之间的关联,把打车软件和一张只有300美元的借记卡关联。


这样如果需要打更多的车,她就不得不向卡里转更多钱或者换另一张卡。
而每一次转钱或换卡行为,都会增加我们做事情的阻力,
一念之间,就没有打车的欲望了。

然后,温蒂给自己又设置了一个限制:每周只能用3次打车软件。
为什么呢?
温蒂说,人不是机器,我们不会在大脑里安装一个计算器,
实时计算我们正在花费多少钱,再把金额与我们想要花费的金额进行比较。


但是,人类的大脑非常擅长专注更简单的数字,比如计算我们做过了多少件事儿。
于是,通过限制每周只使用3次打车软件,给自己设置一个固定的配额,
能够有效地控制消费的频率,进而控制消费金额。

而且温蒂还建议大家,
可以去查看下过去几个月的开支,
找出自己最后悔的消费行为,
然后使用上面这两个方法给自己的消费行为制造障碍。
比如,如果你想要减少自己网购花的钱,
就可以从网站和手机app中删除自己的地址,
这样每次购买时都必须重新输入。
相信,不是特别需要的东西,谁会一遍又一遍地填写收件人信息?
女王节来了,试试这招吧!



让未来的自己,帮忙开始储蓄


这个方法听起来很奇怪。
温蒂解释,人类会站在两种不同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一个是现在的自己,一个是未来的自己。
我们往往会对未来的自己持乐观态度,
认为未来的自己会成功,
未来的自己会给父母打更多电话,
未来的自己会为了退休而存钱。

但是,温蒂和团队通过研究发现事实其实是这样的。
如果询问人们现在和未来的储蓄态度,
人们往往会对未来比较乐观,愿意存更多的钱。
打个比方,在发工资前和发工资后,询问人们愿意储蓄多少工资。


发工资前,人们会说愿意存储27%,
但是等到钱一到手,人们的回答往往变成17%。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因为前者在代表未来的自己回答问题,
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未来的自己愿意省下更多的钱。

敲重点!
我们可以使用类似的app应用程序,
让自己提前做出储蓄决定。
当你代表未来的自己进行储蓄承诺的时候,
这笔钱会在未来直接转入你的储蓄账户中。


利用时间转折点,增加自己的储蓄动力


2017年,温蒂团队进行了一项针对老年人共享住房的研究。

在电视上播放了两个不同的广告,
这些广告针对的是64岁的同一群体。
第一个小组看到广告说:
你越来越老了,你准备退休了吗?
共享住房计划可以为你提供帮忙。

第二小组,广告语更加具体:
你现在64岁,
马上就要65岁了,
你为退休做好准备了吗?
共享住房计划可以为你提供帮助。

结果,第二组的点击率和注册率远远高于第一组。

温蒂解释,在心理学中,
这种现象被称为“新的开始”效应,
fresh start effect。
无论是在新年还是新季度的开始,
我们都会更有改变自我的意愿。
这也是我们更喜欢在新年开始时候立目标的原因。

我们可以在日程表上设置这样的转折点,
比如生日后的第二天,
让它在生活中发挥类似的作用。
我们也可以找到自己最想完成的一件理财事物,
比如开设退休储蓄账户或者合并信用卡债务,
然后预约在转折点的那一天完成它。

9102年了,马上第一批90后就要迎来30岁了,
不如趁着这个时间点,建立自己的储蓄账户,
每天少喝一杯咖啡,每月固定存下一笔钱,
为自己的财务自由开始做准备!


欢迎下载网易蜗牛读书app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